水产百科

贻贝

最近更新:2023-02-01

简介

贻贝贻贝

贻贝,又名壳菜,我国北方称海虹,它的干制品称淡菜。贻贝科的种类很多,在我国约有30余种,其中经济价值较大的有10余种。壳呈楔形,前端尖细,后端宽广而圆。一般壳长6~8厘米,壳长小于壳高的2倍。壳薄。壳顶近壳的最前端。两壳相等,左右对称,壳面紫黑色,具有光泽,生长纹细密而明显,自顶部起呈环形生长。壳内面灰白色,边缘部为蓝色,有珍珠光泽。铰合部较长,韧带深褐色,约与铰合部等长。铰合齿。不发达。后闭壳肌退化或消失。足很小,细软。

外形与分布

贻贝壳薄,壳面黑色或紫黑色,具光泽。壳长不超过壳高的两倍。前端尖细,后端宽广,背缘呈弧形,腹缘直。生长纹细而明显。广布于世界寒温带,我国渤海和黄海有分布,尤以大连最多。其垂直分布通常在低潮线附近至水深2米处。厚壳贻贝:壳形近似紫贻贝,壳重而厚。壳面为棕黑色,较粗糙,壳长为壳高的2倍。壳顶部常磨损呈白色,壳里为紫色。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及台湾海峡等地。大连和浙江鱼山列岛最多。日本和朝鲜也有分布。其垂直分布从高潮线至水深20米处,尤以低潮线附近至水深8~10米处最密。翡翠贻贝:壳大,较长,壳质比厚壳贻贝薄,比紫贻贝厚。壳表为翠绿色,尤以边缘部最鲜艳。壳里为瓷白色。本种为热带和亚热带种。分布于我国南海和东海南部。垂直分布于低潮线至水深17米左右,但以水深5~6米处生长最密。

生活习性

喜群栖在潮流急速,盐度稍高,水质澄清的海区。用足丝附着的固形物上,营附着生活。有缓慢的移动能力,这种现象常见于幼小个体。成体在适宜的环境中一般不移动,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对其不利时,会折断足丝移往别处,重新分泌新足丝附着。对温度适应能力随种而异。紫贻贝对低温的适应能力很强,在潮间带的种群可忍受-10℃的低温;对高温适应能力较差,夏季水温达到30℃时,可造成大批死亡。紫贻贝生长最适温度是14~23℃,5℃以下或23℃以上,几乎停止生长。紫贻贝可以在盐度18~32‰的海水中生活,最适盐度是30‰。对低盐度海水的适应能力很差,低于16‰时,会出现不正常现象。低于13‰时,能引起部分死亡,下降到10‰时,3天内全部死亡。

繁殖习性

一般为雌雄异体,少数雌雄同体,从性腺颜色能区别性别。雌贝性腺呈橘红色或橙黄色,雄贝性腺呈乳白色或淡黄色。成熟的性腺分布在内脏团、腹嵴和外套膜上。贻贝的繁殖季节随种类和地区而异。在辽宁,紫贻贝的繁殖期为4~6月,5~6月是繁殖盛期,1年繁殖1次。在青岛、烟台繁殖期从10月到翌年5月,繁殖盛期是4~5月和10~11月,1年繁殖2次。贻贝为多次成熟多次排卵。雌贝1次产卵量可达2500万粒。紫贻贝繁殖最适水温,春季6~18℃,8~16℃是产卵盛期;秋季水温下降到20℃时,性腺成熟,18℃时开始产卵。精子全长约47微米,分头、尾两部分。成熟的卵子为圆球形,直径约70微米。在16~17℃的水温条件下,从受精开始到变态附着需25天。

经济价值

鲜活贻贝是大众化的海鲜品。可以蒸、煮食之,也可剥壳后和其他青菜混炒,味均鲜美。由于贻贝产量大,收获后不易保存,历来多煮熟后加工成于品——淡菜。淡菜营养价值很高,并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注:紫贻贝是出口品种,其英文名为Mussel。出口地区:欧洲(试销)以及香港、澳门。出口口岸:山东、辽宁

营养价值

据分析,每百克鲜贝肉含蛋白质10.8克,糖2.4克,灰分2.4克,脂肪1.4克,干制贻贝肉蛋白质含量高达59.3%。贻贝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及人体必需的锰、锌、硒、碘等多种微量元素。值得一提的是,贻贝的营养价值高还由于它所含的蛋白质有人体需要的缬氨酸、亮氨酸等8种必需氨基酸,其含量大大高于鸡蛋以及鸡、鸭、鱼、虾和肉类等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另据研究,贻贝脂肪中还含有人体所必需的脂肪酸,其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较猪、牛、羊肉和牛奶等食品为低,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相对较高。

药用价值

贻贝还有很高的药用与食疗功效。据《本草纲目》记载,贻贝肉能治“虚劳伤惫,精血衰少,吐血久痢,肠鸣腰痛”。现代有关药书记述,贻贝性温,能补五脏,理腰脚,调经活血,对眩晕、高血压、腰痛、吐血等症均有疗效,而治夜尿吃贻贝效果甚好。贻贝中含有维生素B12和B2,对贫血、口角炎、舌喉炎和眼疾等亦有较好的疗效。

生长繁殖

贻贝贻贝

贻贝是属于双壳类的一种贝类,它的身体构造跟蚶子、牡蛎、蚌等基本上是一样的。但是它的左右两个外套膜除了在背面连接以外,在后端还有一点愈合,所以在后面背方形成一个显明的排水孔。在外套膜的后腹面的边椽生有很多分枝状的小触手。通过贻贝身体的水流,就是从达些生有触手的外套膜之间流入外套腔内,然后经过鳃到身体背部由排水孔排出来。贻贝便利用流经身体的海水进行呼吸和循环,它也利用水流带进体为的微小生物做食料。

贻贝有两个闭壳肌,前面的一个很小,后面的一个很大,是属于异柱类的。它的韧带生在身体后背缘两个贝壳相连的都分。贻贝也是利用闭壳肌和韧带开启和关闭贝壳的,但是贻贝闭壳未能象蚶子闭得那样紧,常常留有缝隙,缝隙就是足丝伸出的地方,因为贻贝是用由足分泌的足丝固着在海底岩石或共他外物上生活的。足丝是一种蛋白质物,很坚固而又有韧性,所以用足丝固着的力量很大,有时候采集起来很费力。贻贝在用足丝固着以后,还可以牵制足丝,使身体在固着面上做小范围的活动。如果遇到环境变化,还能使足丝脱落,进行较大范围的活动,在新的适宜环境分泌新的足丝,重新固着。

中国出产的贻贝有贻贝、厚壳贻贝、翡翠贻贝等好几种。它们的贝壳都呈三角形,表面有一层黑漆色发亮的外皮。翡翠贻贝贝壳的周围为绿色。贻贝是南北两牛球较高纬度分布的种,特别是在北欧、北美数量最多。中国北部沿海也很多,尤其是在大连,在退潮的时候,沿海岩岸以及码头、堤坝的石壁上都可以见到密集的贻贝。厚壳贻贝自日本沿海至中国的福建厦门沿岸都有分布,浙江沿岸产量较大。翡翠贻贝是中国南海的种类,自中国的厦门以南至广东沿海到越南、菲律宾都有分布。

贻贝是雌雄异体的,繁殖期随种类和地区有不同。我国北方分布顶普遍的贻贝产卵期大致是4、5月和10、11月。产卵时的水温是12—16摄氏度。在贻贝繁殖期间,它的生殖腺特别肥大,生殖细胞充满整个外套膜。达时雌雄性可以从外套膜和生殖腺的颜色区分出来:雄体这部分的颜色是黄白色,雌体的颜色较深为橙黄色。精子和卵子都直接排在海水里。卵很小,直径大约70微米左右。每个母体产卵可达1200万粒。在实验室里培养的个体,产卵时可使整个培养缸中的水变浑。卵在海水中遇到精子即受精发育。经过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时期,大约3—4个星期便沉至海底用足爬行,以后分泌足丝附着在外物上,变态成小贻贝,过固着的生活。贻贝的摄食也跟其他双壳类软体动物一样,只能被动地从通过它身体内部的水流中获得。根据贻贝胃的内含物的检查,它主要是以硅藻和有机碎屑做饵料的。此外也吃一些原生动物。

生产养殖

贻贝贻贝

荷兰很早以前就采用海底播种方法养殖贻贝。这种方法管理简便,成本较低,但贻贝生长较慢,且易受敌害侵食。1235年法国开始在潮间带与低潮浅水区采用篱笆式养殖法,使贻贝脱离海底,生长较快,同时篱笆桩基部设有防止底栖水生动物爬到桩上的设施,可避免敌害侵袭。20世纪50年代西班牙用筏式养殖贻贝,不仅大大扩大了可养海区,更有效地防止了敌害,而且可大幅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贝的质量,从而成为主要的养殖方式。

贻贝养殖主要分自然采苗(或人工育苗)和养成两个阶段。养殖用苗主要来源于自然采苗,即在贻贝繁殖季节选好采苗海区,设置浮筏,适时投放悬挂采苗器(附苗器),让海水中的贻贝幼虫变态后及时附上长大成苗,为养殖生产提供大量苗种。此法易受气候海况等环境条件的影响,因此每年附苗量丰歉不定。在自然苗源严重不足时,除从外地移苗外,可借助于人工育苗。养成方式可分为插桩式、底播式、篱笆式及筏式等。当今以筏式养成为先进,中国一般在养成海区设置延绳浮筏,将分包移至养成绳(1.5~2米长)上的贝苗,分挂在浮筏上养成(绳间距约0.5米)。此外还可将贻贝与、等套养或间养,以增加产量和提高经济效益。贻贝分苗后经半年或1年即可收获。收获时将成串的贻贝从养殖浮筏上解下,集中装运鲜销或加工。

危害特征

贻贝贻贝

贻贝是用足丝固着生活的。它不但固着在岩石上,有的也固着在浮筒或船底上面,因此浮筒会因增加重量而下沉,船只也会因增加重量和阻力大大影响航行的速度。当然,附着在浮筒和船底的生物不只是贻贝一类,其他还有很多,例如牡蛎藤壶等等。为了防止它们的危害,人们不得不设法在船底涂上各种防污漆,让它们的幼体无法附着。

在沿海各地的工厂里,常常汲引海水作为冷却用水,在引海水的同时,常常也把海水中所含的贻贝幼虫引了进来。这些幼虫进到海水管道里以后,可以很快地固着在水管壁上生长起来。由于工厂每天都在大量用水,引水管里的水流经雷保持很快的速度,所以就给这些小贻贝带来了大量的食料和氧气,使它能在管道里很好的生长。这样贻贝便很快的一个粘一个的聚生在管道的内壁上,无形中就等于加厚了管璧,缩小了水管的直径,这样就会大大地减少引进海水的数量,有时甚至于把管道完全堵塞,以至不得不暂时停工检修。现在已经采取措施防止贻贝在管道里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