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渔业环境保护

最近更新:2023-01-28

渔业环境保护  protection of fishery environment

凡适宜于经济水生生物生存、繁殖和生长的海洋和内陆水域均属渔业环境。保护渔业环境的中心任务是采取措施防止、减少或消除对渔业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为维持渔业资源的正常生存、繁殖提供有利条件。随着大工业生产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后,水体污染日益明显。70年代全世界每年排入水体的污水量在6000~7000亿立方米。各国为此采取了一些措施来防止水体污染和破坏,收到一定成效,如英国的泰晤士河和日本的濑户内海等已重新有鱼虾类栖息。但恢复良好的渔业环境需昂贵的费用和漫长的时间。因此保护好每年能提供给人类数千万吨水产品且具有更大的潜在能力的经济水生生物资源所需的生活环境,具有巨大意义。

渔业科学的一个学科分支。也是水资源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防止渔业生物栖息水域遭受污染或破坏, 并对已被污染或破坏的渔业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两方面,以保持生态平衡, 保障渔业生物的生存和繁衍。这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技术体系,涉及到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海洋学、气象学、医学、法学、经济学、工程学、管理学以及环境学等多种学科。保护渔业环境不仅是渔业及环保部门的责任,还与工业、农业、水文、地质、水利、航运、食品、医药、卫生、政法等部门有密切关系。

简史  早在公元前3世纪,中国的荀子就提出:“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阐述了保护渔业环境的思想。但水体保护工作真正引起人类重视是在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1829年法国公布《鱼类保护法》,对水质控制措施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1865年英国设立防止河道污染委员会并制定了污水排放标准。1941年瑞典制定《水系保护法》。1972年58个国家签字通过的《禁止海洋倾倒废物公约》对渔业环境也起了保护作用。中国于1979年公布了《渔业水质标准(试行)》,标志着中国渔业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新时期。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及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均对渔业环境免受污染和破坏作了规定。

在海洋、江河、湖泊等各种水域中, 广泛分布着多种渔业生物, 近几十年来, 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 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渔业水域, 使渔业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如重金属、石油和农药的污染, 热污染,放射性污染等,对水域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由于水生动植物对污染物的富集能力强, 人类食用受污染的水产品对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面对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 20世纪50年代,有些国家出现了反污染运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后, “环境保护”这一术语被广泛采用,渔业环境保护也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许多国家对受污染水域进行治理, 取得一定成效。如英国的泰晤士河, 19世纪末曾因污染严重使鱼类濒临绝迹, 通过20年的精心治理, 河水水质逐渐好转, 鱼类种群得以恢复。中国1973年开始对主要渔业水域的污染进行了调查, 对渔业生物受污染损害的机理进行了试验研究, 制定了《渔业水质标准》和渔业法规, 同时建立渔业环境保护机构, 提出治理措施。

污染和破坏的类别  导致渔业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的主要有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两大类。
物理因素  主要是导致底形、岸形、水流、光照、温度、音响、悬浮物等改变的因素。人类的经济活动如拦河建坝、围湖造田、填海造地、向水中倾倒废物和排放废热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上述因素的变化,从而影响鱼类的洄游和贝类藻类在幼体阶段的浮游,使它们的生长繁殖受到损害。较显著的例子有斯里兰卡由于长期大量开采珊瑚制作石灰,致使珊瑚礁鱼类等不能生存;尼日利亚的尼日尔河因修建水坝,使下游捕鱼量损失了39~75%;法国西南部的比斯开湾在60年代末期,曾因核电站的温排水导致夏季水温增温3℃,使蓝绿藻过量繁殖和动植物种类减少等。
化学因素  主要指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进入水体、导致水质、底质化学成分改变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一般在常温常压下呈液态,在水中呈离子态、胶状体或直接附在胶体上。污染类别主要可分为:①石油污染。石油对水生生物的为害是由于它进入水体后能在水面上迅速形成油膜,扩展速度可达每小时100~300米,每升石油覆盖面积可达1000~10000平方米,从而阻碍了大气和水体内的氧交换而造成水体缺氧。鱼体、藻类叶片被油粘附后常导致溃烂和死亡。在含油浓度为0.01ppm的水体中,孵出的仔鱼存活率低、畸形率增加。含油废水对滤食性生物贝类的为害就更明显。在0.01ppm的水体中,生物停留24小时就导致油臭,从而降低水产品的食用价值。②重金属污染。普遍发生在工业发达的国家,以汞、铜、锌、镉、铅、铬的污染最为普遍。这些重金属离子对水生生物有不同的致死浓度。在酸性水体中金属的毒性更大。重金属离子在碱性水体中还易形成难溶的盐类沉积于水底,除直接影响底栖生物外,在pH变化的情况下又能再次进入水体造成危害。金属离子还常以吸附、络合等方式与水体内有机悬浮物结合而使有机物不能发挥作用。③农药污染。有机氯农药对鱼类的致死量,乳剂是0.1~1ppm,粉剂为1~10ppm;对虾类的42小时半致死量为0.005ppm,故淡水池塘和农田内的虾资源常被破坏。有机磷农药品种多、毒性强,因易分解而影响稍小。④有机物污染。主要由日益增多的城市废水及大量人工合成有机物进入水体所造成。其中如洗涤剂世界年合成量约1000多万吨,由于含有大量磷酸盐而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形成“水华”和“赤潮”。塑料工业上大量使用的增塑剂酞酸酯,在生物体内富集能力亦强。如虾在酞酸二异辛酯0.1ppm的水体中生活2周,体内含量即达1.34ppm。由于这种增塑剂有致畸、致突变的作用,对水生生物极为有害。至于人工合成有机物聚氯联苯,在现已生产的100万吨中有1/4~1/3已进入人类环境。虾和蟹在0.12ppm的溶液中28天内可全部死亡。⑤放射性污染。对水生生物有致畸、致突变的作用。鱼卵胚胎在含放射性物质10-5Ci/1以上的水体中,发育迟缓,死亡率增高,染色体发生畸变。污染源除核试验所造成的全球性污染外,主要来自核设施的排放物。此外,水生生物所生活的水体的pH在6.5~8.5范围内,环境有较大的缓冲能力;但大量工业废水常导致pH的变化。工业气体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经酸雨途径进入水体后导致河流湖泊pH值下降到 5以下。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上的近万个湖泊鱼已因此而消失,另外近万个湖泊也正濒临绝境。
保护措施  主要有以下几项:①修建水闸、水坝等水利设施时应考虑保护渔业环境和资源,并采取诸如建立鱼类人工孵化场等救鱼措施。②围海造田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以不破坏渔业环境和资源为原则。对滩涂贝藻类苗种场、养殖场及沿海鱼虾类产卵场、索饵场要妥善保护。围湖、填塘造田应予禁止。③控制废水污染物的浓度和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应经适当处理后再行排放或循环使用。④根据环境保护基本法制定保护水体、控制和管理水体污染源的具体法规,制定有关渔业水质标准等的条例。同时建立水体管理机构,根据法规协调和监督各部门和工厂企业的生产建设活动,以保护水体。

措施 主要有: ①建立渔业环保机构。许多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前苏联、法国等除在各级环保机构内设置水源保护小组或办公室外,还成立了“水质防污染联络协议会”、“水保护中心”、“水体富营养化调查组”、“酸雨对渔业危害调查组”等。中国近年来成立了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长江水源保护局、黄河水源保护局等。在渔业系统内设有渔业环境管理和研究机构。②制定有关条例、法规、标准。国家或地方行政区域以法律形式加强对渔业环境的保护。美国制定了《水资源保护法》、《联邦防止水污染条例》、《水质净化条例》。前苏联制定了《内陆水域鱼类保护法》。英国制定了《河流污染法》等。中国在1979年颁布了《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渔业水质标准》,1986年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对违反条例、法规者, 酌情给予经济的或法律的制裁。③建立自然水域保护区, 保护珍稀水生动物。如中国广东省的惠东海龟自然保护区以及在长江流域开展对白暨豚、中华鲟及鲥鱼的保护。④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减少废水排放。如英国实行了废水排放许可证制度;德国制订了《废水税法》,规定了凡向河流、湖泊等水域排放废水者均要缴税。此外,对生产用水流程进行工艺改革,建立不排放或少排放废水的生产工艺和闭路循环用水系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⑤进行渔业环境监测,为防治污染提供依据。监测手段以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为主。美国、英国、德国、前苏联等国家在60年代以后普遍建立了全国性的水污染监测系统,配以电子计算机数据处理中心。中国于1985年建立了全国渔业环境监测中心、海区和流域及省市三级监测站网。⑥加强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实施。渔业水域被污染以后的治理和恢复,是渔业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许多国家从渔业和人体健康出发,对渔业水域的污染状况,水体的自净能力,各种有毒物质的安全浓度、最大容许浓度及工业废水的排放标准等进行全面研究,对渔业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提出恢复或治理方案。并加强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兴建城市污水处理厂,严格实行达标排放。⑦工程措施。为了减少修建水利工程、围垦农田、水下爆破、石油勘探等对鱼类洄游、繁殖、索饵造成的不良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如为了保护鱼类资源,在河流上修建水坝的同时建造鱼梯、鱼道、升鱼机等过鱼设施。

      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渔业环境保护的内容和手段也不断发展。海洋工程、电子计算机、遥感、遥测等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对于渔业水域的污染,也由单一的治理发展到综合防治, 由局部治理到区域规划防治。对渔业水质标准的要求也愈来愈严。由于世界水污染的趋势仍在加剧,有些已治理好的水域也会重新受到污染。因此,渔业环境保护的任务是艰巨的、长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