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海蜇

最近更新:2023-01-31

海蜇 Rhopilema esculenta

俗称绵蜇、面蜇。钵水母纲、旗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成体伞部超过半球形,中胶层厚而坚硬,外伞面光滑,伞缘约有112—176个舌状缘瓣。伞柄部粗短,具有8条三翼形口腕,各口腕末端有1条较粗的棒状附器。口腕各翼有许多丝状附器及触指。口腕基部有8对肩板,肩板上也有许多丝状附器和触指。触指基部均有许多吸口。内伞面有发达的环状肌,4个马蹄形的生殖下腔,每个下腔外侧均有1个粗糙的圆形生殖乳突。体色多为紫红色、乳白色,也有青蓝色、天蓝色和浅黄色的个体(辽东湾北部以紫红色为主,南部以乳白色为主)。伞部和柄部的色通常相似,个别者有差异。成体一般伞径为30—50厘米,最大可达1米。栖息于近岸水深5—20米,有淡水注入的江河口附近水域。运动是靠内伞环状肌有节奏的张开和收缩(这种伸张运动从生至死永不间断),将伞体下腔的海水挤压出去,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推动身体朝伞顶方向前进。游泳能力差,也常随风和潮流水平漂浮。感觉器官灵敏,因此,垂直移动明显,风平浪静的清晨和黄昏及多云的白天常浮游于水面,大风、暴雨、急流和强光的白天及夜晚多活动于底层或近底层。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卵脱离卵巢后经两次成熟分裂之后才能受精。发育需经过浮浪幼虫、螅状幼体和碟状幼体三个阶段的变态。受精卵经6—8小时后发育成全身布满纤毛的浮浪幼虫,其长度极小,在显微镜下才可观察到。浮浪幼虫在水中游动活泼,多数在4天内变态为螅状幼体。初期螅状幼体体长0.3毫米左右,只有4条细长的触手;再经15—20天的发育,螅状幼体发育完全,体长达1—3毫米,呈乳白色,半透明,并具16条触手,沉降海底固着在礁石、贝壳及坚硬的他物上生活,固着时间从秋季开始至翌年夏初。螅状幼体在固着生活时间内,能以一种无性生殖方式,产生许多新的螅状幼体。当水温达到15℃以上时,每个螅状幼体又以另一种无性生殖方式,横裂生殖产生5—17个碟状幼体。初生碟状幼体直径在3毫米左右,无色半透明,能自由浮游和摄食。经3个月左右的生长,一般伞径达30厘米(伞弧长45厘米左右)以上时,性成熟,开始进行有性生殖,生殖活动结束后亲体死亡。主要食物为小型甲壳类、纤毛虫类、贝类幼体、鱼虾贝类卵粒、硅藻类。辽宁沿海主要产卵场位于辽东湾北部浅海水域,次之为黄海北部的大洋河口附近水域,其他沿岸水域也有少量产卵群体。近1龄可达性成熟。辽宁沿海生殖期8—10月,盛期为9月上旬;其他海域生殖期6—8月。主要分布于黄海、渤海、东海。常用海蜇张网渔具捕捞,其他定置张网可兼捕,手抄网也可直接捕捞。伞部可加工蜇皮,口腕可加工蜇头。为天然保健食品,具有清热解毒、降血压等功效。《渤海生物资源养护规定》规定,最低可捕标准为伞弧长30厘米;航次渔获物中,低于可捕标准部分的比例,不得超过25%。《辽宁省海蜇资源管理办法》规定,辽东湾的1、2、3、4、9渔区,禁渔期为6月20日零时—8月7日零时。

海蜇海蜇

参考资料

水产百科:https://www.59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