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鲤形目

最近更新:2023-03-14

简介

鲤形目是硬骨鱼纲 辐鳍鱼亚纲的1目,也是现生淡水鱼类中最大的1目,有6科256属2422种。

分类

鲤形目是辐鳍鱼纲的其中一目,其下分6科:

鲤科(Cyprinidae)
裸吻鱼科(Psilorhynchidae)
食藻鳅科(Gyrinocheilidae)
吸口鲤科(Catostomidae)
鳅科(Cobitidae)
平鳍鳅科(Balitoridae)

特征

本目鱼类体前端4~5椎骨已特化与内耳联系,成韦伯氏器;口常能伸缩,无齿;头无鳞;无脂背鳍(少数鳅科鱼类例外);下咽骨镰刀状且有齿1~4行(双孔鲤科无齿;鳃膜条骨3;左右顶骨互连;有肌隔骨刺即肌间骨);有或无圆鳞;须有或无;终生不入海(仅雅罗鱼属有 2种海边越冬索食)。主要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其次为北美洲、非洲及欧洲。南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几内亚与马达加斯加岛均无。
鲤形目鱼类适应性很强;有耐非洲及东南亚热带高水温的鲃亚科鱼类,也有耐西伯利亚严寒属等;既有平原鱼类,又有能适应海拔高程5200米高寒山区的高原鳅属;有大型平原上层水域的鲢鱼鳙鱼、鳡鱼等,也有体最长仅25毫米的小似银鲴的;有鳡等大型凶猛肉食性鱼类,也有大型食浮游植物的鲢、食草的草鱼及食固着藻类的齐口裂腹鱼等;有在大水体急流中产大量浮性卵的四大家鱼──鲢、鳙、青(鱼)、草鱼,也有产沉粘性卵的鲤、鲫等。麦穗鱼喜将卵产在水下石、柱等硬物体上,鳑鲏亚科不仅雌鱼生殖期有伸出体外长的产卵管且还将卵产在蚌类体内免遭干死;裂腹鱼亚科鱼类和有些鲃亚科鱼类的卵有毒,食用时应防备。

分布

鲤科主要分布于亚洲东南部,中国约有156属563种,其中许多是中国的特产鱼类。

相关资料

科克雷尔(1925),伯格(1940)等认为鲤形目起源于白垩纪的狼鳍鱼类(Lycopteridae);罗森和格林伍德(1970)认为超源于虱目鱼科(Chanidae),经鼠科(Gonorhynchidae)而演变成鲑鲤目、电鳗目、鲤形目及鲇形目,因虱目鱼前三椎骨已特化且至少有一头助。但虱目鱼等左右顶骨已被隔离,无眶蝶骨及下咽齿,最大耳石为星耳石(Asteriscus),与鲤形目正相反,且鲤形目化石最早始于亚欧的古新统及始新统(胡萨科夫,1932;唐鑫,1959;郑家坚,1962;罗默1933,1966等),而非洲最早为中新统,故有人仍认为鲤形目起源于亚洲北部白垩纪的狼鳍鱼类(李思忠,1986)。

代表鱼类

本目中最主要的是鲤科,我国约有近500种,占我国淡水鱼已知种数的70%。上下颌无齿,而有1~3行咽喉齿。

我国有名的四大家鱼(青、草、鲢、鳙)都属本科。

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体近圆筒形。臼状的咽喉齿一行,适于压碎有壳的动物,食物以螺蛳、蚌等软体动物为主。底栖。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亦称鲩。梳状的咽喉齿2行,适于切断各种水生植物,主要以水草和青草为食。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亦称白鲢。头长为体长的1/4,腹部腹鳍前后均有腹棱。主食浮游植物。栖息于水域的中上层。

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亦称花鲢、胖头鱼。头为体的1/3,腹棱仅从腹鳍至肛门。主食浮游动物。

鲤鱼(Cyprinuscarpio),有两对口须,咽喉齿3行。背鳍、臀鳍均有硬刺,硬刺后缘具锯齿。底栖性鱼类,杂食性。为重要经济鱼类,且为主要养殖对象之一。

鲫鱼(Carassiusauratus),无口须,咽喉齿1行。金鱼乃由鲫鱼演化而来,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和定向培育,形成各种品种,供观赏。

此外,团头鲂(武昌鱼)、鳊鱼、泥鳅、鲶鱼等都属于鲤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