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塘鲺的生物学特性

最近更新:2023-05-09

生活习性 塘鲺为底栖鱼类(benthic fishes),均具有钻穴营居的习性,常见有几十尾或几百尾聚集钻栖于塘边管道、缝隙、洞穴之中。惧怕强光,白天多钻栖于洞穴之中,夜间才四出活动和觅食。同时,塘鲺鳃腔内具有树枝状的鳃上呼吸辅助器官,皮肤也有呼吸作用,能够生存于一般鱼类所不能生存的低氧或浅水或污染的水域中,只要它们的体表保持湿润,离开水几天仍能生存。

塘鲺的胸鳍 (pectoral fin) 外缘有一根坚硬粗壮的硬棘 (hard spine),使其能够在陆地上支撑身体而爬行,因而塘鲺具有相当强的迁徙能力。在我国南方分布极为广泛,几乎遍及整个淡水水域。

塘鲺长期栖息于底层穴居环境,造成视觉退化不发达。对外界食物、刺激、敌害等的感觉,主要依靠它口周四对发达的口须、发达的侧线系统 (lateralline system) 和嗅囊 (olfactory sac)。

塘鲺为热带、亚热带性鱼类,对低温的耐受能力较差,其越冬的办法是钻栖于深水、泥土或洞穴之中。但是,如果越冬期过长,在温度5~6℃的水体中持续几天也会使其冻伤或死亡。生活的适水温为25~33℃, 在水温14℃以上时就开始四出觅食和活动。

塘鲺可以在一般鱼类不能生存的低氧环境中生存。在溶氧量为0.8mg/L以上的环境中能较好地生长发育,其耗氧窒息点 (suffocative point) 为0.48mg/L。随着个体的增大,它们对水中含氧量的要求增高,其窒息点相应地降低,反而不如鱼苗期 (fry stage) 窒息点高。在一天中,塘鲺的耗氧高峰在19:00至1:00,早晨耗氧最低。基础耗氧量为克体重每小时约消耗氧5mg,随着个体增大,耗氧量 (oxygen uptake)也增大。

塘鲺生命力及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相当强,对盐度的适应范围为0~20‰,最高极限为25‰。在污水环境或缺氧环境条件下,其他鱼类出现死亡时,塘鲺却安然无恙。在溶氧量0.8mg/L的水体中 (一般 鱼类要求水中溶氧量为1.7mg/L) 和pH4.8的酸性环境中 (一般鱼类要求水中pH5.6以上) 仍然能正常生活,甚至在腐败发臭的水体中也能生存。但是,塘鲺若长期生活在恶劣环境中,其生长也会受到抑制或导致多种鱼病的发生。塘鲺对几种常见药物的耐受能力都略差于四大家鱼 (the four major Chinese carps)。

食性 塘鲺属动物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 (omnivorous fishes)。养殖的塘鲺均以双翅目 (Diptera)、蜉蝣目(Ephemeroptera)、半翅目 (Hemiptera)、蜻蜓目 (Odonata) 等水生昆虫 (aquatic insect) 幼体为食。此外还有陆生昆虫的夜蛾科、螟蛾科的幼虫或成虫,叶蝉科、蝗科、蝼蛄科的幼虫和成虫,环节动物的 (annelid)水生寡毛类,陆生的环毛参蚓以及甲壳纲的枝角类 (cladocera)、桡足类 (Copepoda)、轮虫类 (rotifers)、小型贝壳类、鱼苗、植物碎片等。

塘鲺在食物选择上较广泛,有什么吃什么,而且一次吃饱。塘鲺还具有群聚争食的习性。越是幼小的个体,其食物组成上动物性越强,主要是一些细小的水生昆虫幼体。随着个体的增大,食性变得复杂,植物性食物的成分也变多,甚至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可以全部转化为植物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