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罗非鱼的生物学特性

最近更新:2023-01-31

形态特征 罗非鱼体呈鲈形,侧扁,体披硬圆鳞 (round scale),鳔 (air bladder) 为圆筒形,无侧管。尼罗罗非鱼具一背鳍,背鳍硬棘15~18个,臀鳍硬棘3个,腹鳍硬棘1个。侧线鳞 (lateralline scale) 分上、下两段,上段自鳃盖 (gill cover) 上后缘向后延伸至背鳍基部后端附近而终止; 下段由臀鳍前附近,体之中央部位向后延伸至尾柄中轴而终止。体色一般呈黄棕色,但随生活环境不同而有变化,生殖期 (reproductiveperiod) 体色也有差异。体侧有9条黑色条纹,背鳍下方7条,尾柄上2条,尾鳍上有8条以上垂直的黑色条纹。尾鳍末端扇形。

尼罗罗非鱼与奥利亚罗非鱼最明显的差别在尾鳍的条纹上,尼罗罗非鱼为黑色垂直条纹,奥利亚罗非鱼为紫色不垂直,而且为点状条纹; 同时,尼罗罗非鱼为雌性配子 (femal gamete) 同型 (XX♀),而奥利亚罗非鱼为雄性配子 (male gamete) 同型 (ZZ♂)。尼罗罗非鱼与莫桑比克罗非鱼相比,个体较大,口小唇薄,下颌稍长于上颚,无口鬚,鼻孔左右各一个,无前后鼻孔之分。

生活习性 罗非鱼栖息于水体的中下层。刚离开母体营独立生活的幼鱼,常集群游动于鱼池边缘觅食,随着鱼体长大,游动力增强,逐渐和成鱼一样转向水体的中下层。罗非鱼的栖息水层有明显的昼夜变化(diurnal variation),早晨随水温的升高和光照增强,逐渐游向水体的中上层,在水温高、阳光强的中午或下午,常上浮至水的表层活动和觅食,傍晚水温下降则在中、下层活动,夜间静止于水底。罗非鱼遇惊或拉网时,立即潜入水底的软泥中,静止不动,这给捕捞带来一定困难。

罗非鱼不耐寒,在中国绝大部分地区不能自然越冬 (natural wintering)。罗非鱼在16~40℃的水体里都能生存,最适宜生长水温是28~32℃,致死高温为42℃; 当水温降至14℃以下时易患水霉病 (saprolegniasis),病鱼潜伏在水底,很少游动,也不摄食,只能维持几天的生命。在17℃以下时停止生长。罗非鱼的致死低温阈值为12~13℃,鱼受冻后,由正常生活转为呆滞、少动、侧卧水底、全身痉挛、僵硬而死。因此,在饲养罗非鱼过程中,越冬保种是个重要环节。

罗非鱼耐肥,对低氧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它的窒息点 (stifling point) 是0.07~0.23mg/L,在溶氧为1.6mg/l时,罗非鱼能生长繁殖,适宜生长的溶氧量为2.24mg/l以上。

罗非鱼对酸碱度的适应范围也较广,在pH4.5~10的水体中能生存。

食性 罗非鱼是以植物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 (omnivorous fishes),但在不同的生长阶段食性是有差异的。

体长0.7~1.9cm的仔鱼期 (larval stage),以浮游动物 (zooplankton) 为主要摄食对象,其中以轮虫(rotifera) 的比重最大,还有无节幼体 (nauplius)、藻类 (algae)、原生动物 (protozoan) 等; 随着鱼体长大,游泳能力增强,逐渐捕食稍大的浮游动物如枝角类 (cladocera) 及桡足类 (copepoda) 的幼体。

2~3cm的稚鱼期,随着成长与器官发育的逐渐完善,可摄食大型的枝角类 (cladocera)、桡足类 (copepoda),还表现为广泛的摄食食性,如浮游动物 (zooplankton)、有机碎屑、藻类、底栖动物 (benthic animal) 等都能很好摄食。

5~10cm的幼鱼期,其摄食器官在质的方面已达到成鱼型,除摄食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外,胃中浮游植物 (phytoplankton) 比例显著上升,还有完整的鱼苗 (fry)、水生寡毛类 (oligochaeta)、水生昆虫 (aquaticinsect)、水生植物 (aquatic plant) 等。

体长10cm以上成鱼,已能摄食菜叶等植物性饲料 (plant foodstuff),食谱很广,各种藻类、有机碎屑以及小虾、蚯蚓 (earthworm)、水生昆虫等都能摄食。莫桑比克罗非鱼摄食有机碎屑的比重最大。尼罗罗非鱼主要摄食浮游植物,这与它们的鳃耙 (gill raker) 结构有关。尼罗罗非鱼鳃耙数较密,为24~31,而莫桑比克罗非鱼鳃耙数稍疏,为14~19。尼罗罗非鱼能很好地利用其他鱼类较难消化吸收的微囊藻 (microcystis)、鱼腥藻 (Anabaena) 等。这种鱼胃液pH呈强酸性,肠长为体长的7倍左右,这可能是它消化力强的主要原因。从稚鱼 (juvenile fish) 期到成鱼,都能很好地摄食糠麸类、油饼类的人工配合饲料。

繁殖 罗非鱼性成熟较早,生殖周期 (reproductive cycle) 短,多为口腔孵育 (mouthbreeding)。罗非鱼产卵的最低温度为19~20℃,最高为38℃,适宜的产卵温度为24~32℃。当水温稳定在20℃以上,全年都可以繁殖。莫桑比克罗非鱼性成熟年龄为3~4个月; 尼罗罗非鱼为5~6个月。罗非鱼的产卵数量因雌鱼规格而不同,例如,体长22~25cm的雌性尼罗罗非鱼为400~800粒,体长35~40cm为1 800~2 000粒。莫桑比克罗非鱼的生殖周期,在最适温度条件下为13~21d,在19~24℃以下为30~33d。每年的生殖次数因各地气候条件而不同,在我国北方一般为3~4次,在南方多达7~8次。尼罗罗非鱼生殖周期 (reproduc tive cycle)一般为30~60d。

罗非鱼有在池底挖窝产卵的生殖习性 (reproductive habit)。产卵前雄鱼离群分散在池底浅水处,挖窝前先用尾鳍摆动扫除淤泥,然后头部朝下挖窝,将泥沙含入口中向四周喷出,直至挖成圆盘状的产卵窝为止。莫桑比克罗非鱼的窝较小,直径10~30cm、深6~8cm; 尼罗罗非鱼的窝较大,直径60~120cm、深15~30cm,窝间距0.5~1m。产卵窝完成后,雄鱼引诱雌鱼进窝,并驱赶其他接近的雄鱼,雄鱼不时在雌鱼周围打转,时而用头顶雌鱼的腹部,互相配对产卵。卵子的形状为卵圆形,浅黄色到黄褐色,长径2.0~2.5mm,短径1.7~2.0mm,都是沉性卵 (demersal egg)。尼罗罗非鱼在雌鱼产卵后,雄鱼立即在卵上排放精液,同时雌鱼很快将受精卵吸入口中; 莫桑比克罗非鱼则在雌鱼吸卵的同时,雄鱼排精液于卵上,精子随 水流吸入口腔与卵子受精。

受精卵的孵化和鱼苗的哺育是在雌鱼的口腔内进行的。在25℃下约6~7d、30℃下约5d孵出仔鱼,仔鱼孵出后7~10d卵黄囊消失前在口腔中哺育,雌鱼离窝独游,待卵黄囊 (yolksae) 消失,刚从口腔中出来摄食的鱼苗,游泳能力很差,仍受到雌鱼保护。雌鱼逗留于仔鱼群游的周围,当遇到敌害时,仔鱼迅速群集亲鱼口的周围,雌亲鱼迅速张口将全部仔鱼吸入口腔中,敌害离去后,再把仔鱼从口中吐出,上述情况要持续几d。直到鱼苗体长约1.5cm能营独立生活后为止。

生长 罗非鱼生长速度受不同种类和不同生长阶段影响,又受水体环境因子的制约,如水温、水质、营养、溶氧、密度等。在同一环境条件下,罗非鱼在性成熟以前生长速度最快,性成熟期生长速度减慢,衰老期生长更加缓慢。莫桑比克罗非鱼的自然寿命一般为5年,尼罗罗非鱼为6~7年。莫桑比克罗非鱼在适温条件下,养殖3~4个月体重一般可达50g,5个月可达100g左右; 尼罗罗非鱼生长较快、个体较大,养殖3~4个月可达80~110g,养殖1周年最大个体可达500g以上。

罗非鱼雌、雄鱼的生长差异较大,例如同一窝繁殖的莫桑比克罗非鱼,离母体后约40d,体重约6g以后,雌、雄鱼生长就开始有差异,特别在性成熟后,雌、雄鱼的生长速度差异更大。性成熟后,雌鱼由于频繁地含卵和护幼,摄食不正常,雄鱼的生长优势更加突出,雄鱼体重比雌鱼大40%~150%,尼罗罗非鱼雄 鱼体重比雌鱼大5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