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虹鳟的生物学特性

最近更新:2023-01-31

形态特征 背鳍Ⅳ,9~12; 臀鳍Ⅳ8~12,胸鳍Ⅰ11~12,腹鳍Ⅰ8~10,10~12。左侧第一鳃弓外侧鳃耙17~21,侧线鳞135~150,鳃条骨9~13,幽门盲囊46~76,椎骨60~66。

体略侧扁,呈纺锤形。头较小,口大,端位,口裂斜,吻钝圆。上颌骨延至眼下部后缘,上下颌具较多圆锥状利齿。鳃膜不与峡部相连接。眼位于体轴线上方。鳞细小为圆鳞。侧线完全。背鳍较短,无硬棘。背鳍起点位于腹鳍前。背部尾柄前具脂鳍。尾鳍浅叉。

体背部及两侧呈青绿色或黄绿色,腹部银白色或灰白色。头部、背部、体侧上半部及各鳍上散布很多黑色小斑点。性成熟个体体侧沿侧线有一条宽而艳丽的桔红色彩带,从头部延伸至尾鳍基部。腹腔膜银白色, 老龄的雄性个体下颌向内弯曲成钩形。

生活习性 虹鳟喜欢栖息生活在水温较低、底质砂砾、水质澄清、透明度大、溶氧含量较高,流量充沛的河溪中上游流水环境中。栖息水域的一般水温为4~20℃。水温不低于0℃,鱼仍呈活动状态,冬季也摄食。最佳的生长适温为12~18℃,在此温度范围内,摄食旺盛,在浑水中或水温偏低 (4~6℃) 时,则食欲降低,生长缓慢,当水温超过24℃以上时,则停止摄食,容易死亡。

虹鳟对溶氧的需求较高,在养殖水域中一般要求溶氧含量最低保持5mg/L以上。当水中溶氧量低于3.5mg/L时,则会窒息死亡,在夏季水中溶氧3mg/L,被视为是虹鳟的死点 (dead point),适于虹鳟良好生长的最佳溶氧量为6~10mg/L。溶氧在5mg/L以下时,则食欲不振,食量大减。

虹鳟对水域的pH最适范围为6.5~6.8,一般在pH5.5~9.2的水域也能生存。对盐度的适应能力,则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而不同,稚幼鱼能生活在盐度5‰~14‰的水域,成鱼可在盐度35‰的环境生长。据日本的报道,20g的当年虹鳟在海水中饲养,成活率达98.5%,比在淡水中生长的虹鳟快1.5倍。

食性 虹鳟是肉食性鱼类,在正常栖息水域常年摄食,繁殖期也不停食,食物因年龄大小而摄食的种类有变化,稚鱼期多食浮游动物 (zooplankton),底栖动物 (benthic fauna),水生昆虫 (aquatic insect) 等,1龄鱼开始捕食小杂鱼和两栖类,成鱼除主食鱼类外,也摄食上述其他种类以及植物碎片和水藻等。在清晨或黄昏时食欲最旺盛,能跃出水面捕食临近水面在空中飞动的虫蛾。池塘中饲养的虹鳟,能很好地摄食人工配合饲料。虹鳟有集群抢食的习性,放养密度 (stocking density) 适当加大,比稀放时摄食强度 (feeding intensi ty)大。

年龄生长和繁殖 虹鳟的寿命一般可达10年左右。在我国一般饲养条件下,一周年可长到50~200g,满二年可达400~1 000g,满三年可达1 000~2 000g,以2年鱼生长增重率最快。虹鳟的生长增重速度,因饲养水温高低、溶氧量情况和饲料的质量等而变化。

在天然水域中,虹鳟的性成熟年龄雌性一般为3年,雄性则多为2年。性成熟个体的体长一般在15~40cm。一生可多次产卵 (multiple spawning)。怀卵量 (fecundity) 因鱼的个体大小和营养状况而有区别,约1 000~7 000粒。卵粒较大,卵径4~5mm,卵为橙黄色、淡黄色或橘红色,沉性。产卵水温4~13℃。产卵期 (spawning period) 因各地的水温不同而不一样,但多在冬季。如我国黑龙江省其产卵期在1~3月份,北京、山西则为12~1月份。自然产卵 (spontaneous spawning) 是在河溪或支流石砾底质、水质澄清、有流的浅水水域掘坑,将卵产在坑内孵化。在池塘内不能自行产卵。受精卵孵化期较长,因孵化的水温高低而孵化期长短不一。水温5℃时,约需75d孵出,9℃时约需36d孵出,12℃时则仅需约26d。孵化期以积温计,当平均水温7.5℃以下时,积温需要343℃,水温9℃时约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