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关中地区引北洛水的灌溉工程,我国井渠的肇始。汉武帝元朔至元狩年间(公元前128~前117年)庄熊罴上书称,临晋(今陕西省大荔县)人愿引洛水灌溉重泉(今陕西省蒲城县东南)以东一万多顷盐碱地。于是发兵卒万余人兴工,自征县(今陕西省澄城县)向南开渠,引洛水至临晋境再回注洛水。渠道穿越商颜山(今铁镰山)时,由于黄土渠岸容易崩坍,于是改明渠为隧洞,长十余里。隧洞施工时加开若干竖井,其深者达“四十余丈(西汉1丈=2.31m)”,以利通风、采光、出渣、进料及开拓工作面。该段带竖井的隧洞式渠道称为“井渠”,《史记》称“井渠之生自此始”。又因开隧洞时曾挖出龙骨,故名为“龙首渠”。施工10多年后渠成,但效益不显著。北周时曾重开此渠,近代洛惠渠位置大约与此相当。又隋开皇三年(583年)引浐水向长安(今西安市)供水的渠道也名龙首渠。
龙首渠
最近更新:2023-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