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生产粮食的需水量与营养状况、饮食习惯、粮食生产区的水文气候 状况、农业水土管理技术等有关。管理技术影响生产某种粮食需要的绿水量, 通常是用人均生活需要的粮食产量来讨论粮食生产的水分需求。然而,通常 认为能够满足人类水需要的水量为人均1500m3/a,但在不同的气候区域有较 大差异,使得在保障水安全的对策方面有很宽的选择范围。极端的例子是欧 洲和非洲的有些国家完全依靠绿水流来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而在中东 地区,则完全依靠蓝水资源。
大多数人类依赖的食物 (除了部分鱼类) 都需要经过植物来生产,也就 是说需要消耗绿水用于植物的蒸腾。因为对动物产品,绿水是通过动物食用 的牧草、饲料而有间接联系。粮食生产用水包括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用水 (蒸 发、蒸腾、渗漏等)。下面用绿水流 (总蒸散发量) 来说明粮食生产中的消耗 性水利用,然后讨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绿水流之间差异的重要意义,以提高 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
为了确定人类的实际水利用量、未来水需求量和保障充足的粮食供给, 就需要计算保障粮食安全生产的水资源量。现在,世界上有8亿人口缺乏营 养,能量摄入量低于健康人的最小需要量,这些人口占发展中国家人口的 18%。过去30年,在全球尺度上缺乏营养的人口始终处于较高的数量,在 1969~1970年达到了高峰,缺乏营养人口为9.6亿。而且,在同一时期,发展 中国家的人口从26亿增加到44亿,由于世界总人口上涨的速度较快,表明世 界缺乏营养的相对人口数量在下降。中国已经成功地解决了贫困人口的温饱 问题,然而,世界上减少缺乏营养的人口数量仍然存在巨大的挑战,特别在 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分别有33%、23%、13%的人口缺乏营养。非洲的情况是 最严重的,摄入能量的平均值持续较低,自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始终维持 在每人8360~8780kJ/d。世界人口的增长加重了解决缺乏营养问题的难度。现 在估计世界每年人口的净增长量为0.77亿人,到2050年 (2000~2050),地球 人口数量将增加30亿人。因此,在保障供给粮食生产的水资源方面就存在两 个挑战: 一方面是解决现有10亿人口的营养缺乏问题,另一方面是保障供给 未来另外30亿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 (FAO,2001; UNFPA,2002)。
现在的主要问题是需要多少的水量就能保障粮食安全? FAO在1996年的 世界粮食政府首脑会议上,对生产平衡饮食每人11290kJ/d需要的水量进行了 计算,植物产品提供每人9610kJ/d,动物产品提供1670kJ/d,肉食品占食物量 的15%,这是比较低的数量。欧洲和北美的饮食中肉食品约占35%,而非洲 和亚洲在1%~15%之间 (Gleick,2000)。通常认为平均1m3绿水流能够生产 4500kJ的植物食品,5m3能够生产4200kJ的动物食品。植物食品和动物食品用 水量的差异主要是基于集约化生产动物食品计算的,主要是用粮食饲养动物。 粮食转化为肉类的转化率约为20%,因此,在提供相同数量的能量条件下, 动物食品消耗的水量是植物食品的5倍。计算得出生产一个人需要的平衡饮食 需要的水量每天为4300L,年需要量为1600m3。这个结果是通过平均值简单计 算获得的,并没有反映不同水文气候环境下生产粮食和动物产品的巨大差异。
依据FAO对世界不同地区提出的平均饮食数据资料,Gleick (2000) 估计 了1980年后不同区域满足饮食需要的水量。欧洲和北美需要1700~1800m3/a, 非洲和亚洲需要600~900m3/a。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需水量存在很大差 异,部分是由于人们摄入能量差异、部分是发展中国家用较低的水量生产动 物食品。估计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球用于生产粮食的平均水量是每人1200m3/ a。Gleick通过估计世界不同区域的用水量,认为全球平均值为1220m3/a。这 些数据或许反映了当今全球粮食生产需水量的平均水平。从全球的角度看, 水文气候、技术水平、农艺措施的差异,使得世界不同区域生产粮食所需要 的水量不完全相同。一般是热带生态系统比温带生态系统生产相同数量的粮 食需要较多的水量。这意味着欧洲与非洲和亚洲的有些地区相比,生产相同 数量的粮食需要较多的用水。然而,气候造成不同区域之间需水量差异不是 非常显著。
用于生产粮食的水资源一般包括总的绿水流量,既非生产性蒸发和生产 性蒸腾。作物的水分利用包括的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水流,都是受大气蒸发力 驱动,但是有完全不同的生理过程: 蒸腾直接与作物的生长有关,蒸发只是 把土壤、水体和植物冠层的水分转化为水汽。
作物的蒸腾直接与作物的生长有关,植物蒸腾的水分越多,生长就越快, 这种关系是线性关系。只要水分不是限制因子,就很难通过管理措施影响植 物生产单位生物量的蒸腾量。不同的作物对蒸腾用水量的需要不同,如果土 壤条件如肥力和通气性、土壤可利用水分不是限制因子,则多数作物、树木 和其他植物的蒸腾量是由气候条件和植物的生理特性决定的。
驱动植物蒸腾的气候因子是太阳辐射、空气温度、风速、叶子的水汽压 差等。通常,强太阳辐射、高的空气温度和干燥空气使大气有很强蒸发驱动 力,增加了潜在蒸发量。空气的干燥性、临近叶子的水汽压亏缺是驱动植物 蒸腾的关键因子。水汽压亏缺使叶子的水分通过气孔散失到空气中来平衡空 气和叶子之间的压力差,同时降低叶面温度,保持叶子的活力。在稀疏植被 地区,叶子表面的水汽很快会被风带走,使叶子表面空气处于干燥状况,因 此,风可以保持植物叶子和空气中间有较高的水汽压差,如果没有别的限制 因子限制植物的蒸腾作用,则风可使植物有较高的蒸腾速率。
从动力学的观点看,位于干燥和炎热的热带生态系统的植物,要比在凉 爽的温带生态系统的植物要蒸腾更多的水分,因为水汽流动力较高: 强太阳 辐射、较高温度、较大水汽压差。因此需要更多的水分才能固定相同数量的 碳,因为大气中的CO2浓度在不同的水文气候区没有很大的差异,这意味着 植物积累单位数量的物质在热带比在温带需要蒸腾较多的水分,即使植物种 相同也是这种情况。然而,热带地区的植物通常与温带植物比较有不同的生 理学特点。例如,温带粮食作物 (小麦、大麦、黑麦、燕麦) 的光合系统需 要持续吸收CO2才能维持光合作用,意味着植物必须持续使气孔张开吸收 CO2,植物必须持续蒸腾消耗水分,这些植物通常是C3植物。许多热带粮食作 物的光合作用系统则是通过叶子中贮存的CO2完成光合作用的,因此水分利 用效率较高,有这种光合作用特征的植物称为C4植物。C4植物单位蒸腾水量 的碳同化量是C3植物的两倍,不同作物的同化能力在一定水汽压差条件下是 相当稳定的。这意味着温带粮食作物生长在更湿润的环境下,有较低的蒸腾 量补偿它较低效率的光合途径,相反,热带作物更有效的光合途径补偿了干 燥环境下水汽压差较大的大气环境。不同的植物种单位蒸腾水量生产的干物 质数量存在很大的差异,即使相同的植物种,蒸腾效率的波动也很大。但是, 在一般意义上,绿水的生物产量为2~3kg/mm/hm2 (Loomis,1992)。
地球上不同区域的作物生产单位粮食所需的绿水量没有很大的差异,这 是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因为它改正了热带地区生产单位粮食需要更多水的误 解,这种误解认为炎热干燥的热带地区生产粮食是低效的,与凉爽湿润的温 带地区相比,则不适于粮食生产。实际上,半干旱的热带地区是谷物的主产 区。虽然热带作物能够高效利用绿水,但是作为蒸发的非生产性水也较高。 已经报道的世界上不同作物的水分需要量的统计数据,多数是用总的绿水量 即包括蒸发量来表示的。这些数据认为热带作物利用更多的水,但是如果我 们关注植物的蒸腾水量,即植物生产性用水,则用水量就没有很大差异。另 外,蒸发量与大气蒸发需求直接相关,热带湿润土壤比温带区域的土壤蒸发 量较高。然而,可以通过各种覆盖措施、间作、增加作物的冠层覆盖等管理 方法减少土壤蒸发损失。
即使蒸发包括在消耗性用水中,不同水文区域的各种作物的用水量差异 仍然较小。通常认为热带粮食作物如水稻与温带的小麦比较要消耗较多的水 量。热带作物由于积累碳水化合物的方式更有效,单位绿水生产的生物量在 不同水文气候区没有差异。大多数谷类作物生产1t粮食需要1000~2000m3的绿 水量,世界上的许多植物包括水稻都在这个范围之内。块茎植物如马铃薯一 般水分利用效率较高,生产1t马铃薯的用水量低于1000m3,番茄的也较高。 不考虑管理技术造成的植物用水效率的差异,则全球生产1t以陆地植物为基 础的粮食需要绿水量1500m3,等于150mm/t/hm2。然而,有许多管理技术影响 这些数据。在农田里实际绿水的用量范围在1000~6000m3/t之间。这表明作物 的水分需要量能够通过管理措施调节,管理技术造成的用水量的差别比作物 生理特性差异的影响要大。对生态水文学家而言,就要寻找对生态系统水资 源可利用能力影响最小同时能够生产更多粮食的对策。通过采用先进的管理 措施,则有很多种途径可以改变现今农业对水资源低效利用的行为。
这里的基础问题是,水分生产效率只是表明了植物在某种环境中的相对 用水效率,但是不?芩得髦参锬芄簧さ幕肪程跫R桓龅厍耐寥览嘈汀? 温度状况、生长季节的分布和长度、累计水需要量等决定植物生长和适应能 力。例如,甘蔗是世界上水分生产效率最高的植物,生产1t干物质甘蔗只需 要水量200m3,但是甘蔗只能够在湿润的热带地区栽培,需要有适宜的温度和 光照环境,而且需水量也很大,季节需水量为1500~2500mm/hm2。甘蔗产量 很高,为150t/hm2,水分生产效率高,需水量很大。因此,水分生产效率在生 态水文学方面有重要意义,但是对农民来说,水资源短缺时更关注的是作物 需水量和产量。平衡人类与自然对水资源的需求,就要懂得支持社会和生态 系统健康持续发展的实际水资源需求,人类活动对有限淡水资源造成的巨大 压力,驱使人们必须高效利用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