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刺参苗种的中间育成

2023-03-04

当年培育的刺参苗,10月底到11月上旬大多数可长成1 厘米以上的变色参,即由原来半透明变为棕褐色、赤褐色或淡绿 色。此时放流增殖或养殖,因苗种规格小而造成回捕率较低。 为提供放流增殖或养殖用的大规格苗种,将刚出池体长1厘米 左右的稚参经过海上或室内继续培育,使之成为3厘米以上的 幼参,这一过程称为参苗的中间育成,俗称“刺参保苗”。经过中 间育成的幼参个体较大,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养殖或放流增殖 成活率明显提高。

一、刺参室内中间育成

在刺参的人工育苗过程中,发现刺参的个体差异较大。到 8月末至9月初,部分个体体长已达到1厘米左右,而有的个体 还很小。为了提高刺参苗的出池规格,可充分利用育苗场闲置 的扇贝或对虾育苗池,进行刺参苗的中间育成。

当刺参苗达到0.5~1厘米时,用软毛刷或排笔将其剥离并 重新附着于波纹板上,用聚乙烯绳将波纹板框架以45~60°夹角 放入育苗池中进行流水培养,密度控制在0.2~0.5个/厘米2。 也可利用10~20目筛绢网制作成内置黑色波纹板的网箱,吊挂 于水池中,网箱的大小视具体情况而定。无论哪一种方式,均应 随着稚参个体增大而逐渐降低放养密度。在中间育成过程中, 需要及时补充饵料,饵料主要是投喂刺参或鲍鱼配合饲料、鼠尾 藻磨碎液或干粉、底栖硅藻等,并且很多单位还搭配适量的鱼粉 和维生素。当海水温度下降到10℃以下时,还可利用现有的地 下海水井(温度多在13~18℃)将培养水温控制在10℃以上,以 提高参苗的生长速度,提早达到养殖或放流规格。有的单位在 水泥池底铺上瓦片等隐蔽物,将刺参苗放入进行流水培养,也取 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水温13~14℃条件下,1厘米左右的个体经过一冬天的 室内中间育成,到第二年的2~3月份,多数个体可以达到3厘 米以上。

二、虾池及高潮区水池中间育成

利用临海能自然纳水的虾池或在高潮区围堵水池,均要保 证1.5米以上水深和投放瓦片、石块等,投放时要求尽可能增加 堆积物间的缝隙,以便于刺参苗藏匿隐蔽。有条件的情况下,池 内最好移植海带、裙带菜、鼠尾藻等大型海藻,为刺参苗创造一 个良好的栖息和摄食场所。在适当的时机,可酌量施加肥料,繁 殖底栖硅藻。水池应设闸门,闸门设一二层80~100目的筛绢 网,防止刺参苗逃逸或进水过程中敌害生物进入。

体长1厘米左右的刺参苗,投放密度为30~40头/米2。放 苗时要求均匀,防止刺参苗过于集中而影响生长速度。平时应 根据水色及时通过闸门进排水,若水质急剧恶化,应该及时通过 水泵改善水质。另外,池内要及时补充饵料,如投喂人工配合饵 料、鼠尾藻等。冬季海水结冰的海区应注意尽可能纳水,以保证 冰下有80厘米以上的水深,防止刺参苗冻伤,甚至冻死。若长 期水面结冰,应该打冰眼补充水中的溶解氧。9月底至10月初 体长1厘米左右的刺参苗,用软毛刷刷下并计数放入池内。刷 苗时间应选择早晨或傍晚,这样有利于刺参苗很快在池中找到 附着场所。到翌年4~5月,经半年左右的中间育成,幼参体长 可达到3厘米以上,成活率为60%~70%。

利用池塘进行刺参苗的中间育成,要经常检查并清除敌害 生物;由于水池体积较小,应防止淡水的大量注入,使养殖水体 盐度急剧下降,造成刺参苗的大量死亡。

三、低潮区水下中间育成

利用口袋形内湾在水下修建一条乱石漫水坝,底质最好 为岩礁底,若是泥沙底则可以通过投放石块形成人工刺参礁。 坝建成后由潜水员下水清除海区的敌害生物,再向该湾移植 海带、裙带菜、石莼、大叶藻等海藻。放苗密度掌握在10~20 头/米2。放苗后要根据海湾内饵料状况及放养密度,适当增 投人工饵料。

日常管理除投饵外,还应经常潜水清除敌害,并设置专门的 看护人员保护幼参免遭乱捕。通常9月底到10月放苗,到翌年 的4~5月幼参体长可以达到5厘米以上,成活率在30%~ 40%。

四、内湾笼式中间育成

将刚刚出池体长约1厘米的刺参苗,经过海上中间育成使 其体长达到3厘米,然后用于养殖或放流增殖。

以不投饵为条件的刺参中间育成,必须在有机物和浮泥能 够较容易沉积于育成笼的泥底内湾进行。该处必须是风浪较 小,有机悬浮物较多。所用设施为改良的中间育成笼,金属框架 规格为60厘米×60厘米×30厘米,外包网目为1.4毫米的网 衣,笼内铺设黑色的波纹板。由于我国北方中间育成正值冬季, 因此,育成笼应在水面3~4米以下或沉于海底,不要设在表层, 以免因受冻而使刺参冻伤死亡。此时可增加投饵次数,但每次 的投饵量则应适当加大,因为在低温下饵料即使有剩余一般也 不会腐败。在育成期间要依水温及风浪情况调节水层,在春季 到来之后要加强管理,要及时清洗网笼,避免网眼堵塞,同时要 及时清除杂物。刺参苗经中间育成,个体长到3厘米左右进行 分笼,并转入海上养殖。

海底中间育成虽然比较简单并且成活率较高,但由于是在 海底培育而难以经常性观察,场地的选择也常常受到条件的限 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试验表明,每笼放养300~400头,经过3~4个月的中间育 成,体长可达3厘米以上,成活率80%~100%。成活率的高低 似乎与养殖密度关系不大,苗种减少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机械损 伤或从网缝中逃逸,严格检查网衣可在育成中减少其逃逸的可 能。

五、海上筏式中间育成

所用器材及养殖密度:塑料养殖筒,直径25厘米×高60厘 米,或直径30厘米×高70厘米,两端用20目网衣封口,每筒 100头。塑料网箱,20厘米×40厘米×40厘米,网衣为20~24 目,每箱500头,前期500头/箱,后期250~300头/箱。鲍鱼养 成笼,直径60厘米,12层,每层100~200头,吊挂水层4~5 米。每周投喂一次配合饲料,投喂量为250克/箱(笼),投喂时 注意把封口或缝合线扎好。

筏式中间育成过程中,要注意塑料养殖筒的透水性能差,在 海水混浊度大的海区容易发生淤泥堆积,造成刺参苗的死亡。 塑料网箱具有附着面积较大、容易管理和投饵、使用期长等特 点,是较好的养殖器材。鲍鱼养成笼具有透水性能好、易于管 理、养殖密度大等优点,但成本高,可在有条件的单位使用。另 外,这3种养殖器材在养殖过程中,均应该注意由于外套的筛网 孔径较小,容易被海鞘等附着生物附着而堵塞网眼,造成网内水 流不畅刺参苗死亡。需要定期检查及时洗刷筛网,并且根据刺 参苗的大小更换适宜的网目。

六、塑料大棚中间育成

近几年,北方地区刺参养殖面积逐年扩大,养殖户对刺参大 规格苗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为此利用塑料大棚进行刺参苗的 中间育成就应运而生,目前已经是主要的中间育成方式。

1.场址的选择及建设要求

刺参育苗保苗塑料大棚应建在靠近海边、地势稍高的地方, 以方便抽取海水、排放废水,要求是交通方便、海水清新、风浪 小、无污染的海岸。大棚为东西走向,棚顶盖草苫,利于遮光保 温。一般大棚建筑面积1 000米2左右。大棚内水泥池为长方 形,长宽比为3:2,池深1.5米左右,每池有效水体为20米3左 右,便于操作管理。与大棚配套的设施有沙滤罐和进排水系统, 包括海水井。

(1)取水口。海水取水口处要求海水水质清洁、无污染、无 杂物,取水水泵、水龙头用滤网罩住,减少藻类的进入。

(2)排污口。育、保苗水池定期排放废水的排污口应远离取 水口,距离不少于50米。

(3)大棚地基处理。大棚内水池是地上式结构,根据养殖的 需要,水池必须满足不渗漏的要求,因此,池底、池底与池壁连接 处的防渗处理尤为重要。大棚施工结束后,夯实棚内地面并铺 设10厘米厚的碎石垫层,然后采用混凝土现场浇注地面。

(4)设计施工(以300米3水体大棚为例)。

①育苗大棚:大棚外墙用空心砖(40厘米×20厘米×19厘 米)砌筑,棚内净长35米,净宽12米,棚平口高2.2米,最大拱 顶高度4米。大棚长边侧墙留有铝合金窗,每侧6个,短边山墙 无门窗。大棚棚顶采用钢筋弓形梁构造,跨度12米,上用整张 黑色塑料布罩住,塑料布上铺草帘子并牢牢固定,以防大风毁 坏。

②棚内水池:水池四周墙壁用砖砌筑(24厘米×12厘米×5 厘米),70号水泥砂浆勾缝,墙体厚度25厘米。水池内间隔出 的小池墙体厚13厘米,水池沿大棚宽边一分为二,对称布置,中 间为人行道兼排水通道。每个小水池净长5米,净宽2米,池深 视育苗、保苗需要而定。若育苗兼保苗则池深1.2~1.8米,一 般取1.5米;若只保苗则池深0.8米即可,每个小水池都预留进 水口和排水口。进水口在靠外墙一侧,排水口在靠人行道一侧, 排水口距池底3厘米,各有阀门控制。小水池之间互不相通、各 自独立,300米2水体可布设小水池30个。采用“五层作业面 法”进行抹面处理,严防渗漏。两排小水池之间为人行道兼作排 水通道,宽0.8~1米。

③锅炉房:冬春季由于气温、水温低,不利于育苗、保苗,应 修建供热锅炉房向棚内供暖,以保证水温在15~16℃,有利于 刺参苗的健康成长。采暖散热片可安装成壁挂式或直接放入水 池中。供热形式水暖、气暖均可。对于大型育、保苗企业,以保 苗2 000米2为例,如果用锅炉供暖,需要投资很大。为减少投 资,可在适当位置钻一眼70~80米深的海水井配套,可比烧锅 炉节省开支。

④海水井:海水井内海水温度常年为15~16℃,接近恒温。 这一温度正是刺参生长最旺盛的温度,抽取海水井中的恒温水 直接输送到大棚内的水池中,循环往复。这样既有利于刺参苗 的生长,又可大幅度降低成本,还可解决供暖提温水温不好控制 的问题。

⑤输、排水管路:沿大棚两个长边的水池墙顶固定铺设直径 0.1米的PVC管,并按水池的数量分设三通短管,向水池内输 水,各三通管都有阀门控制。有的个体户为减少投资,用移动式 软管代替固定管向各水池内分别输水也可。人行道兼作室内排 水通道,出口在大棚山墙一侧(施工时已经预留了进水管、出水 管口),排出的废水经棚外排水管(直径0.15米)排到远离海水 取水口的海里。

⑥水池内育、保苗筐的放置:标准刺参育苗筐为白色塑料 筐,呈四棱台体状,上口尺寸43厘米×40厘米,下口尺寸33厘 米×30厘米,高40厘米。小水池内一般放筐3~5排,每排12 个,筐顶与水面相距40厘米,水深不宜太大,否则,刺参苗经受 不住太大的水压易死。育苗时挂2层,底层筐直接挂放在池底, 上、下层筐距20~30厘米,一般每个小池挂50~60个为宜;保 苗时只挂一层。一般育苗10~15天即可出苗。

2.对水质的要求

(1)盐度。体长4毫米的稚参适应盐度的下限为23‰左 右,稚幼参发育适宜盐度为26‰~32‰。刺参保苗正处于夏季 多雨季节,很容易在短期内造成盐度急剧下降,尤其是一些靠近 河口的大棚和受上游淡水影响较大的海水井,雨季要经常测量 海水盐度,避免因抽入低盐度海水而造成保苗损失或失败。

(2)水温。刺参在自然海区内20℃以上即进入夏眠状态。 稚参的最高生长温度为24~26℃,长期处于27℃以上则停止生 长,甚至大量死亡。调控水温的主要方法是利用地下海水。

(3)水质。稚参培育正值高温季节,海水中的溶解氧量降 低,原生动物、微生物、桡足类等大量繁殖,水质条件不稳定,所 以稚参培育初期都要用沙滤水。

3.稚参苗购进及暂养

(1)稚参苗的购进。应选择附苗量均匀、规格整齐、镜检无 畸形、无病变的稚参,规格最好为2~4毫米。一般采用干运法, 连同育苗场的附着基及框架一起运回。运输时应避免光照,防 止风干,以利于提高保苗成活率。由于稚参个体小、抗风干能力 差,为保证成活率,一般就地购苗,避免长途运输。

(2)稚参苗的暂养。稚参苗入池前,池子必须进行消毒杀 菌,新水泥池还要进行浸泡,防止pH值升高。稚参苗入池水温 温差要控制在2℃以下(育苗池与保苗池),盐度差要控制在3‰ 以内。

4.从稚参到幼参阶段保苗期间管理

(1)控制保苗密度。保持合理的密度是提高保苗率的关键 措施之一。一般2~4毫米的稚参每立方米水体保苗密度为20 万头。随着个体的增大要不断稀疏密度,否则,密度过大稚参在 附着基上活动空间减少,不能吃到足够的饵料,造成稚参营养不 良、生长缓慢、死亡率增加。疏苗方法是将附苗密度过大的附着 基在水中冲刷,一部分稚参冲到空附着基上;或将波纹板或塑料 薄膜隔一去一,然后在空档处再插上空波纹板或塑料薄膜,数日 后刺参苗又可附着均匀。

(2)投喂合适的饵料。保苗初期以投喂新鲜海泥为主,后期 可采用新鲜海泥及鼠尾藻磨碎液混合投喂,每天投饵4~6次, 日投喂量一般在10~20克/米3。冬季可以单独投喂鼠尾藻干 粉,每天两次,日投喂量在5克/米3。水温高于25℃或低于5℃ 时不必投饵。

(3)水质管理。夏季高温季节日换水2~3个全量,有条件 的最好长流水;冬季日换水一个全量。夏季高温季节4~6天倒 池一次,冬季10天左右倒池一次,倒池后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处 理方可使用。水温是保苗期间最重要的环境因子,必须加强调 控。在夏季要盖好草帘,减少棚内光照,降低温度。冬季在阳光 充足时要拉开草帘,增加光照,提高棚内温度。另外,要有塑料 大棚预热池,提前对海水进行预热,避免连续阴雨天水温过低。 无海水井的地区,应备有锅炉等加热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