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半滑舌鳎苗种培育

最近更新:2023-03-19

1.人工孵化

通过集卵网箱收集的受精卵,用10×10-6~15×10-6的碘 液浸洗3~5分钟。然后用清洁海水冲洗,放入量筒中静置分 离,去除下沉的死卵,计数后放入孵化箱内孵化。孵化箱为80 目的筛绢网箱,孵化箱放于水泥池内孵化,水泥池和孵化箱内不 间断充气,孵化箱内微量充气,使水体缓和波动。

孵化条件要求光照控制在1 000勒克斯以下,孵化水质pH 值为7.8~8.2、溶解氧5.0毫克/升以上、盐度27‰~32‰、氨 氮小于200微克/升、水温20~24℃。高水温情况下水温越高 孵化率越低,平均水温为22.6℃、22.0℃时,孵化率分别为80% 和92.1%,水温超过23.0℃时孵化率则为46.2%。同时孵化 水温最好低于产卵水温0.5℃。在18~28℃水温下受精卵可以 孵化,适宜的孵化水温为22~23℃,而且随着温度升高受精卵 孵化时间逐渐缩短;在盐度18‰~46‰时,受精卵可以孵化出 仔鱼,适宜孵化盐度为28‰~32‰。

生长温度20~24℃并保持稳定,充气保持水体有充足的溶 解氧,孵化期间及时清除死卵,每隔两小时镜检受精卵发育进展 情况。当发育到原肠期时检查计数正常胚胎的比率,可以得出 受精率,质量好的受精卵孵化率可达90%以上。

在水温22~23℃条件下,半滑舌鳎受精卵经过36~40小 时,仔鱼便可破膜而出,完成孵化。初孵仔鱼全长2.5~2.6毫 米,体长2.45毫米,头长0.48毫米,头高0.23毫米,具有54~ 58个肌节,躯干上有色素,色素分段分布,有4个色素段。盐 度、光照对半滑舌鳎受精卵的孵化速度影响不明显。试验也表 明,半滑舌鳎的受精卵在盐度为22‰~36‰的海水中,在同一 水温下仔鱼孵出的时间一致。在21~29℃的水温条件下,受精 卵的孵化时间与水温成负比,水温越高孵化时间越短。当水温 超过30℃时,受精卵便难以孵化出仔鱼了。表12为2003年试 验测定的不同水温下受精卵孵化的时间,表13为21~24℃水 温下半滑舌鳎受精卵孵化的时间。

 

表12 不同水温下受精卵孵化的时间

 

 

孵化批次 1 2 3 4 5 6 7 8 9
孵化水温(℃) 

孵化时间(小时)

21 

46.6

22 

41.5

23 

37.5

24 

34.25

25 

30.25

26 

29

27 

28

28 

27

29 

25.8

 

 

 

表13 21~24℃水温下半滑舌鳎受精卵孵化的时间

 

 

项目 第一批 第二批 第三批
试验时间 

孵化水温(℃)

孵化时间(小时)

1987年9月7日 

21.2~24.0

34

1987年9月18日 

22.4~24.0

32

1987年9月22日 

21.5~22.6

41

 

 

2.半滑舌鳎的胚胎发育过程

在20.5~22.8℃的水温下,对半滑舌鳎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将其胚胎发育过程分为6个时期。

(1)细胞分裂期:半滑舌鳎受精卵的分裂方式与其他硬骨鱼类一样,属盘状卵裂、均等分裂型。卵子受精后15分钟原生质开始向动物极一端集中,随之产生卵周隙。30分钟后出现胚盘,盘高0.26毫米、底盘径0.68毫米。分散的油球开始向植物极一端聚集,形成环绕植物极的油球环。1.5小时后细胞开始分裂,3.5小时裂为多细胞期,油球数量减少,聚集在植物极的一端。

(2)囊胚及胚盾期:受精后4.5小时形成高囊胚,5.5小时为低囊胚,胚宽占整个卵黄的1/3并逐渐扩大到1/2,但囊胚腔不明显。受精后13小时,胚盾出现,胚环边缘加厚,舌状小丘前伸胚盘的1/2。油球不规则地又分散在植物极半部。

(3)肢体形成:受精后15小时,胚体雏形形成。当胚盘包卵黄3/5时,胚盾的前端较窄,基部则宽,在胚盾的中央形成了一道隆起的神经脊。约再经2小时,脊索管开始隐显。头部产生收缩,并在两侧出现两个膨大椭圆状的视囊,肌节8~12对。油球集中在胚孔周围。此时在视囊后、神经管的两侧出现少量褐色点状色素细胞。

(4)原口关闭:受精后20.5小时,原口完全关闭,克氏泡出现,肌节16对,胚体完全形成。脑室已膨大,但尚未分化。听囊原基隐约可见。胚体上的褐色点状色素细胞增多,尤以神经管的两侧为最密集。受精后23.5小时,胚体变得细长,头部增大并紧紧伏在卵黄上,脑已开始分化。心脏出现,嗅窝隐现,克氏泡完全消失。胚体上的褐色素细胞变为星状,数量显著增多,自头部至尾部均有分布,在胚体两侧的卵黄上也有少量分布。

(5)胚体下包期卵黄4/5:受精后25.5小时,胚体下包卵黄3/5,肌节38对。脑分化为前、中、后三部分,晶体出现,尾芽出现尾鳍膜并开始脱离卵黄。胸鳍芽位于听囊后第3~4对肌节处。视囊内侧至胸鳍的上方背面上,褐色星状色素增大,胚体两侧卵黄上的小星状色素亦较前期增多。受精后29小时左右,胚体包卵黄4/5时,头的前端抬起离开卵黄,脑部凸起并分化为清晰的五部分。视杯呈淡灰色,晶体开始变为暗褐色。心脏开始拉长。油球数量减少,40个左右聚集在胚体尾部的卵黄上。胚体背面自嗅囊至尾,分布有不规则的星状和小颗粒状的褐色色素细胞,胚体两侧卵黄上的星状色素细胞有所减少。但整个卵黄上分散着小星状色素。

(6)孵化期:受精后32小时,胚体几乎包住整个卵黄,卵黄在卵膜内做不规则转动。背、臀鳍膜全部形成。视囊外突呈肾状。卵黄上分布着的小星状色素细胞变为枝状,以胚体两侧最为浓密。受精后34小时,胚体已包住整个卵黄,卵膜弹性减弱。听囊清晰。整个胚体的背面布满褐色星状和枝状色素细胞。视囊后缘的内侧出现一个近似圆形的色素圈。胸鳍上方各有一块黑色色素斑。卵黄上的星状色素较前增多。自延脑后至吻端前出现一环形的孵化腺。再经过2小时卵膜完全失去弹性,头部的卵膜破裂,个别仔鱼开始孵出,37~38小时仔鱼基本全部孵出。仔鱼孵出时,头部卵膜如球冠切开状破裂,借助鱼体弯曲的力量头部先出来,然后尾部出来,身体摆动离开卵膜(图7)。

 

 

图7半滑舌鳎胚胎发育

3.苗种培育

(1)布池:半滑舌鳎的苗种培育池以圆形池为好,10~25米2的池子操作方便,易于管理。培育条件为海水盐度27‰~32‰、水温22~23℃、pH值7.8~8.2、溶解氧大于5毫克/升,水深0.8~0.6米即可。

半滑舌鳎培育水温高,个体发育较快,仔鱼孵出后很快就开始游动,在水中游动活泼,各水层均有分布,而且鱼体色素较浅。从孵化网箱中移出仔鱼时收集比较困难,容易损伤仔鱼。培育池布苗可布即将孵化的受精卵,此时受精卵上浮性好,容易收集,搬移容易操作。半滑舌鳎苗种代谢旺盛,苗种培育成活率较高,变态伏底后不再上浮摄食。伏底的苗种吸附力强,小水流冲不动,伏底后吸底清污、分池困难,苗种培养密度不宜过高,仔鱼布池的密度以0.5万~1万尾/米2为宜,可根据育苗场的设施条件和技术管理水平而定。

(2)苗种生长:半滑舌鳎仔鱼,初孵仔鱼全长2.56毫米、体长2.47毫米、头长0.48毫米。头高0.23毫米。背、臀鳍鳍膜较宽,约为体宽的1.5倍,肌节54~58对,肛门前位。卵黄囊椭圆球状,逐渐吸收呈梨状,前钝后锐,前端与仔鱼的吻端相平行,其长径为1.14毫米、短径0.79毫米。油球数量减少到40余个,多数聚集在卵黄囊的后半部。胃已形成,呈椭圆形,直肠管也清晰可见。躯干上的枝状色素细胞大部分消失,但黑色星状色素仍然很多。卵黄囊上的星状色素多集中在前半部。初孵仔鱼极为活泼,有时伏于水底,有时做水平快速移动。

孵化后6小时的仔鱼,卵黄囊略见缩小,晶体呈淡灰色。自吻的前端至躯干1/2处,先后出现6~8对基本对称的感觉器官。体干上的星状色素细胞开始聚集,分别集中在胸鳍上方的背面、卵黄囊后端、肛门后、躯干3/4处及尾部躯干的两侧上,形成5处色素带。在头部中脑的顶面也分布有6~8个星状色素细胞。卵黄囊上的色素细胞较前减少。背、臀鳍鳍膜上出现大小相等、圆形透明泡状组织。

孵化后13小时的仔鱼,全长已达4.24~4.28毫米,体长4.04~4.08毫米,肛前距1.41~1.37毫米。感觉器官较前增多。心脏向左前移。胃已拉长近似葫芦状,肠变粗,肛门已与外界相通,但尚未开口。直肠的后上方出现一透明的圆形膀胱。腰泡尚未发现。延脑后出现冠状幼鳍原基。躯干呈淡黄色,5处色素带变浅,头部顶面的星状色素细胞增大呈“菊花”状。孵化21小时后,口微裂,肠道后端产生弯曲,管内壁发生皱褶,咽、胃和肠已相通。冠状幼鳍原基近似三角形。

孵化后2天的仔鱼,全长5.03~5.16毫米,体长4.74~4.83毫米。肌节13+51=64对,耳石清晰可见,肛门已开口体外。心室壁增厚,围心腔和腹腔之间出现隔膜组织。卵黄囊大部被吸收。尾鳍膜分化出现10余条弹性丝,颅顶和视囊周围布满不规则的黑色星状色素细胞,躯干上的5处色素带较前增宽,更加浓密。自胸鳍至尾部的腹部两侧,各有一排黑色星状色素细胞。尾端脊索上下缘的星状色素细胞增大呈枝状。肛门后上方背鳍膜上的两个菊花状色素细胞消失,卵黄囊上的星状色素细胞依然存在。

孵化后3天后的稚鱼,卵黄囊仅剩聚集油球的残余部分。仔鱼全长5.41毫米,体长5.24毫米。口已完全裂开,消化系统已相当发达,肠道变得更粗,末端呈圆柱状,肠内壁的皱褶增多。产生鳃弧2~4对。冠状幼鳍增高,其基部已与背鳍膜相连,背鳍膜增厚。胸鳍增大,约为听囊的1.5倍。躯干上的5处色素带较前更为浓密。冠状幼鳍基部的色素聚集成丛,腹缘两侧的色素细胞排列的较为规则,每对肌节布有2个色素细胞。肠的表面也出现了无数个星状色素细胞。此时仔鱼活动能力较强,除有时在水中层游动外,几乎全部伏底游动,只有少数仔鱼追捕觅食。

孵化后4天的稚鱼,全长5.78~5.91毫米,体长5.65~5.76毫米。卵黄囊已全部被吸收,头较前增大,躯干透明度减小,肌节不易数清,口裂0.28毫米,上、下颌骨形成,鳃盖骨出现,鳃丝隐约可见。胃膨大,内有残存食物,肠道已弯曲。胸鳍呈园扇形向两侧伸展,各具鳍条4根。冠状幼鳍增高,为0.26毫米。尾鳍加宽呈扇形。头的前端自吻部至冠状幼鳍基部布满枝状褐色色素细胞,下颌也布有数个枝状色素细胞,视杯周围绕一褐色色素圈。腹沿两侧的褐色色素细胞较前更加浓密,多数稚鱼具有明显捕食行为,胃肠蠕动和血液流动清晰可见,有一定的规律。

5天稚鱼,全长6.08~6.31毫米,体长5.95~6.18毫米。口裂特大,下颌长于上颌,下颌内沿见有无数个小细齿牙。冠状幼鳍增高到1.05毫米,并有鳍条出现。脊索末端开始上翘,尾扇变得尖锐。背鳍膜加宽,前部隆起。胸鳍条增加到6根。整个鱼体上的色素细胞变浅。头部的色素细胞集中在冠状幼鳍的基部和颅顶表面,呈细支状。躯干上的5处色素带向背部聚集,形成每处为6~9个小型的星状色素细胞群,腹沿两侧的色素较前稀疏。此时仔鱼经常游向表、中层做水平游动和上下垂直游动,同时见有互相蚕食现象。

6天稚鱼,全长6.51~6.67毫米,体长6.37~5.49毫米,头部明显增大,上下颌均具细齿,数量增多。胃、肠变粗,摄食量增加。胸腔与腹腔之间的结缔隔膜组织更加明显,心脏增大。听囊近似圆形,略小于眼径。胸鳍条10~12根。冠状幼鳍高1.6毫米,具鳍条2根。尾鳍鳍条增多。颅顶和躯干上的色素越来越浅,体两侧腹沿的两排色素渐分散消失。在背部的5处小型星状色素群聚集成近似斑状。尾鳍上的色素细胞呈网状向鳍条延展。

孵化后6小时的仔鱼即出现感觉器官,13小时后更为明显,数量增多,但3天后的稚鱼其感觉器官不易发现。5天后的稚鱼又清晰出现,位置在嗅窝前、眼睛前上下缘,听囊前、冠状幼鳍基部、肛门上方的背鳍膜上、肛门后的腹鳍膜上共7对,以肛门上方背鳍膜上的一对最为粗壮,其他在躯干上尚能见有5对。

7天的稚鱼,背、臀鳍膜均已产生皱褶,尾鳍条已具数根。稚鱼全长7.15~7.27毫米,体长7.09~7.13毫米,胃、肠继续变粗,开始回转,摄食量增加。冠状幼鳍高2.2毫米,具鳍条2根。冠鳍可见色素,腹部色素聚集在腹部底部,尾端色素胞呈网状,沿鳍条向末端伸展。

8天的稚鱼,稚鱼全长7.85~7.97毫米,体长7.69~7.73毫米,冠状鳍鳍高2.7毫米。鱼腹部变宽,胃肠道回转处变粗、充满食物,胃肠粗细差异不明显,鱼腹部变宽,鱼体左右对称。

9天的稚鱼,稚鱼全长8.6~8.8毫米,体长8.4~8.6毫米,冠状鳍鳍高3.4毫米,鱼腹部继续变宽,胃肠道回转增大,胃、肠粗细差异明显。胃肠与腹腔后部之间出现鳔基,短细线状。下颌略长于上颌,下唇出现2对绒毛齿。尾部背鳍膜开始分化。稚鱼游动活泼,随光照不同,集群成团分布于池中不同位置。

10天的稚鱼,稚鱼全长9.4~9.6毫米,体长9.2~9.4毫米,冠状鳍鳍高4.2毫米。鱼腹部继续变宽,胃肠道回转增大,胃、肠粗细差异明显,胃肠摄食饱满,腹部明显凸出。鱼体透明,鳔内充气,如水滴状的亮点,肉眼即可看见。

11~17天的稚鱼,稚鱼全长14~16毫米,体长13~14毫米,冠状鳍在11~12天达到最高5毫米左右,然后逐渐收缩、吸收变矮。鱼腹部增宽减慢,主要是躯干增宽,各鳍鳍条明显。鳔内继续充气,在腹腔中更加明亮,有的如水滴状,有的长椭圆状,鳔长0.26毫米、宽0.11毫米。鱼体开始进行变态转化,右眼逐渐上移,躯干左转,冠状鳍变矮,并于基部附近凹陷,逐渐结束在水中游泳生活。

18天的稚鱼,右眼完全移至左侧,冠状鳍又细又矮,鳔内气体开始吸收,鱼体透明,背、臀、尾鳍基部和中部两条色素带明显,腹部凸出缓和,鱼体外形轮廓线平滑。鳍条发育完全,除冠状鳍还没完全吸收外,嘴于头部下前位开口,其他形态与成鱼接近,开始转入伏底或附壁生活。

19天的稚鱼,右眼完全移至左侧,冠状鳍基本吸收,鳔内气体逐渐吸收,鱼体半透明,身体各处色素增多,嘴下前位开口,上颌弯曲。除了鳔外形态与成鱼基本一致,鱼体伏底或附壁生活,不再游到水中摄食。

20~29天的稚鱼,鱼体继续生长,身体增宽、增厚,体色逐渐变黄,透明度越来越低,鳔越来越小,嘴上颌的弯度越来越大,鳃部、脊椎骨红色明显。

30天的幼鱼,鳔基本吸收,嘴的弯度、形状与成鱼一致,全长25毫米,体宽10毫米。鱼体不透明,体色黄色,分布黑褐色细小斑点。鳃部、脊椎骨仍可见红色,鳍条和躯干区分明显,各鳍完善,尾鳍成三角形尖状,侧线可见,进入幼鱼阶段。

(3)培育管理:

①水质、光照:半滑舌鳎属秋季降温性产卵繁殖,苗种培育在秋季高水温期,适宜水温24~20℃。随着苗种的生长逐渐降低培育水温,水温日变化不超过1℃。培育要求水质清新、稳定,透明度要求能看见池底。海水适宜盐度27‰~32‰,培育过程中要求盐度恒定。pH值日波动不宜过大,为7.8~8.2。要求水中连续充气,池水保持缓慢波动状态,保持溶解氧大于5毫克/升。要求及时更换新水,保持苗种池水中氨氮小于0.02毫克/升。

半滑舌鳎苗种不喜强光,光照强度大时仔、稚鱼多在底层活动,难以观察。苗种培育时光照控制1000勒克斯以下,以400~600勒克斯为宜。孵化后第2天,开始换水,每日换水两次,初期每日换水率为10%~20%,以后逐渐增加换水量,每日吸底一次。

②饵料及投喂:仔鱼孵化后可向池中加入小球藻,保持池水中小球藻浓度30万个/毫升左右。

孵化第3天,鱼活动能力较强,卵黄基本吸收,仅剩聚集油球的残余部分,口已完全张开,消化系统开通,肠道变粗,开始开口摄食。开始投喂经过小球藻和营养强化剂强化过的轮虫,保持池水中轮虫密度8~12个/毫升。每天吸底清污一次,每日换水10%~30%。

孵化第8天,鱼腹部变宽,胃肠道开始回转,可以投喂经营养强化后的卤虫无节幼体,保持池水中卤虫无节幼体密度3~5个/毫升,以后逐渐增加卤虫无节幼体投喂量,增至8~10个/毫升后保持密度,减少轮虫投喂量。每天吸底清污一次,每日换水30%~50%。

孵化第13天,停止投喂轮虫,开始驯化投喂配合饲料,此时鱼体游泳能力强,生长代谢旺盛,投喂饲料增加。尤其是投喂配合饲料后,水体污染情况逐渐加重,应适当增大充气量,增加换水量,日换水量50%~100%,每天吸底清污一次。

孵化第17~19天,鱼体处于变态发育阶段,摄食欲望不强,不喜欢摄食硬颗粒配合饲料。同时伏底变态期间,鱼体质弱,吸底伤亡严重。为了保持水质,降低吸底强度,这3天可以停止投喂配合饲料。加大换水量,日换水量100%~150%,两天吸底清污一次。

孵化20天以后,鱼体进入伏底或附壁生活,主要在水底摄食,不再游到水中摄食。开始逐渐增加配合饲料的投喂驯化,逐渐减少卤虫无节幼体的投喂量。鱼苗伏底后可将水位降低,30日后卤虫幼体的投喂量减至每天一次,投喂时间在14:00~15:00,其余时间投喂配合饲料。40日后停止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改为投喂冻卤虫或新鲜卤虫,每天一次卤虫,其余时间投喂配合饲料。60天后逐渐停喂卤虫,全部转化为配合饲料,配合饲料驯化摄食正常后即可出售苗种。半滑舌鳎由于伏底摄食,摄食时将食物压在口下吸入吞食,摄食缓慢,觅食时间长,要求配合饲料在水中要有较高的稳定性。

③苗种出池:半滑舌鳎苗种培育至全长3厘米以上需要40天。3厘米以后的苗种培育过程中需进行分苗、并池、倒池等,将苗种移出原来的培养池,卖苗时也需要将苗种移出培养池。半滑舌鳎苗种伏底或附壁能力强,不在水中游动,难以用抄网捞出,苗种出池,可以通过排水或虹吸的方法出苗。

排水法出苗:通过从中心管向外排水,苗种随水流流出,在出水口用网箱收集苗种。网箱放在帆布桶或大塑料盆内,网箱的网目为1~2毫米,及时将网箱内收集的苗种用瓢或抄网移出,防止收集苗种密度过大,引起缺氧现象。由于半滑舌鳎伏底附壁能力强,放水出苗时水流要沿池四周逐渐向中心冲洗,才能将苗种冲入中心管排出。待出苗池水排尽后,还要反复冲洗排水管,才能将排水管内的苗种冲洗出来。

虹吸法出苗:如吸底状,通过虹吸管将鱼苗吸出,在池外用网箱收集虹吸出的苗种,方法同排水法出苗。用虹吸法出苗时,虹吸管口要钝圆,减轻鱼被吸出时受到撞击。同时要不断地向池内加水,保持池水水位,产生一定的落差,否则,水位下降,虹吸的吸力小,吸出鱼的效率低。

5.育苗培育成活率

半滑舌鳎的苗种培育,通过对轮虫、卤虫幼体的营养强化,选择优质的配合饲料,苗种体色和体形非常正常。目前培育苗种的白化率、右转率和畸形率都很低,多在在万分之几以内,远远低于其他鲆、鲽类的苗种。

半滑舌鳎的苗种培育量,主要受制于受精卵的数量和质量。目前,半滑舌鳎主要依靠人工培育自然产卵受精,产卵不规律、产卵量少。产卵平均受精率较低,一般受精率在25%~30%,获得的优质受精卵少。优质受精卵的正常孵化率在90%以上,孵化出的仔鱼培育到3厘米的苗种成活率,正常情况在20%~25%,一般不低于10%。

半滑舌鳎苗种从小规格到大规格的中间培育较为关键,3~6厘米的培育管理要求较高,尤其是从卤虫无节幼体、卤虫、配合饲料之间的转化管理。若是饲料转化管理不好,苗种摄食不良,体质下降,中间培育死亡率很高,保苗成活率很低,严重时造成育苗失败。2003~2007年每年都有几个保苗失败的育苗场家,这也是目前苗种不足、价格昂贵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