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藓动物简称苔虫,因形似匍匐生活的苔藓植物而得名。因肛门位于触手冠外,又名外肛动物(Ectoprocta)。 除单苔虫属(Monobryozoon)单个生活外,其他苔虫均由若干个虫组成群体,固着生活。群体大致可分为直立型和被覆型两类。前者常以匍匐根或基板附于他物上,形状多样;后者以虫室背壁部分或全部附于他物上,仅在平面空间发展,单层或多层平铺。 个虫(zooid)是苔虫的结构单元,体长一般只有0.5 mm左右。其外面包有角质、胶质或钙质的外骨骼,即虫室。有些类群的个虫具多形现象,即具两种或多种形态和功能不同的个虫,执行不同功能。可分为具摄食、消化功能的自个虫(autozooid)和失去摄食与消化功能的异个虫(heterozooid)。后者如鸟头体(avicularia,图6.22A),虫体退化,形似鸟头,能清洁体表。 虫体前部为触手冠,呈圆形或马蹄形,具中空的触手。触手数目因种而异,可多达100余条,其上生有纤毛。触手冠可经虫室口伸缩(和其他触手冠动物门不同),是苔虫的摄食器官,外伸时触手侧面纤毛带可产生由上至下的水流,由纤毛俘获流水中的食物颗粒运送至口。苔虫的体壁由表皮和壁体腔膜组成。在表皮和壁体腔膜之间常具肌肉束或具环肌和纵肌组成的肌肉鞘。具三部体腔,其中,触手腔为中体腔的延伸,后体腔主要围绕在内脏处,中体腔和后体腔间的隔膜具孔。消化道U形,口位于触手冠内,肛门位于触手冠外(图6.22A)。无专门的呼吸、循环和排泄系统。通过体表和触手冠进行气体交换,由体腔液和胃绪进行物质运输,代谢产生的氨经体表扩散排出。神经系统和感官趋于退化,中体腔靠近咽的背部具神经节并形成神经环。 苔虫多为雌雄同体,也有雌雄异体的物种。生殖细胞来自后体腔的体腔膜或胃绪。精、卵成熟后落入体腔。精子可能由触手上的孔逸出或进入,多体内受精。辐射卵裂。发育过程多经自由游泳的幼虫。变态后的幼体称为初虫(ancestrula),初虫通过无性出芽形成群体,无性生殖是苔藓动物生活史中不可缺少的。某些淡水苔虫在环境不良(干旱等)时可形成芽球(statoblast),当环境适宜时,芽球内的细胞团逸出形成新个虫。 苔藓动物全部水生,多数种海生,少数种生活于淡水。习见于潮间带至水深200 m的海底。除少数种自由生活于泥沙海底外,多数种固着于海藻、贝壳、其他动物的外骨骼、岩石、浮筏、船底等硬物上,甚至南极海冰上。苔虫系典型的污损生物,对藻类和贝类养殖具有一定危害,也危害码头、船舶及其他海洋设施。 现生苔虫约5 000种,化石种记录达15 000种。分为被唇纲(Phylactolaemata)、狭唇纲(Stenolaemata)和裸唇纲(Gymnolaemata)3个纲,其中被唇纲均淡水生。我国沿海习见种类如鸟头草苔虫(Bugula avicularia)、多室草苔虫(Bugula neritina)、卵圆血苔虫(Watersipora subovoidea)和大室别藻苔虫(Biflustra grandicella)等(图6.22A~D)。
A. 鸟头草苔虫(Bugula avicularia);B. 多室草苔虫(Bugula neritina);C. 卵圆血苔虫(Watersipora subovoidea);D. 大室别藻苔虫(Biflustra grandicella);E. 内肛动物的模式构造;F. 巴伦虫(Barentsia) 图6.22 苔藓动物门(A~D)和内肛动物门(E,F) (A, F自杨德渐等,1999;B, C曾晓起摄;D孙世春摄;E仿Miller和Harley,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