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百科

十一、纽形动物门(Nemertea)

2023-03-01

纽形动物是一类具吻和吻腔的蠕虫状无脊椎动物。因细长如带常称缎带蠕虫(ribbon worm),又因具特殊的翻吻和吻腔亦称吻腔动物(rhynchocoelan)、吻蠕虫(proboscis worm)。 纽虫一般体形纤细、蠕虫状,多背腹扁平,具很强的伸缩力。体长因种类不同差别很大,多在20 cm以下,有的可达数米至十余米,欧洲的长纵沟纽虫Lineus longissimus最大个体,估计有54 m长,是已知最长的现生动物。头部常具纵向的头裂或横向的头沟和数目不等的眼。有的尾端具细的尾须(caudal cirrus),有的共栖种后端腹面具吸盘。 纽虫的消化道背方具吻器(proboscis apparatus),包括吻、吻孔、吻道和吻腔。吻道是通过吻孔向外开口的管腔;吻腔是位于肠背方向后延伸的腔,其壁为吻鞘;吻是长的肌肉质器官,蜷缩于充满液体的吻腔中,前端着生于吻道和吻腔的接合部(图6.21D)。无针纽虫的吻道前端具独立的吻孔,有针纽虫的吻道前端与食道合并,因而吻孔和口合一。有针类纽虫的吻还具有具吻针和针座(图6.21G)。吻的主要功能是摄食和防御,可爆发式地由吻孔中翻出。

A. 饭岛帚虫(Phoronis ijimai);B. 海豆芽(Lingula);C. 酸酱贝(Terebratalia);D. 纽虫(无针类)的模式构造;E. 亨氏无沟纽虫(Baseodiscus hemprichii);F. 黑额近四眼纽虫(Quasitetrastemma nigrifrons);G. 黑额近四眼纽虫的吻针及针座 图6.21 帚形动物门(A)、腕足动物门(B, C)和纽形动物门(D~G) (A自杨德渐等,1999;B,C曾晓起摄;D仿Gibson,1982;E~G孙世春摄)

纽虫体壁由表皮、真皮(基膜)和体壁肌三部分组成。表皮具单层的多纤毛细胞。肌层的排列复杂,主要有外环肌+内纵肌、外环肌+中纵肌+内环肌、外纵肌+中环肌+内纵肌等排列方式。纽虫主要靠体壁肌的伸缩和上皮纤毛的摆动而运动,少数纽虫可借吻或吸盘运动。消化管简单,两端贯通,有的中肠具前伸的盲囊或成对的侧盲囊。具闭管式血管系统,简单者肠的两侧各具1条纵行的侧血管,在前端由头血隙或头血管回路连通,有的种类在吻腔和肠之间还具有1条中背血管。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多数纽虫具原肾型排泄系统。神经系统主要由脑和1对侧神经索组成。左、右脑神经节各具一背叶和一腹叶,在背、腹面分别由脑背联合和脑腹联合连接并环绕吻腔。感觉器官多位于体前端,包括表皮窝、眼、头裂、头沟、脑感器、额器等。 多数纽虫为雌雄异体,也有雌雄同体者。多数卵生,极少卵胎生。纽虫卵裂为螺旋式。异纽目和休氏科具帽状纽虫(pilidium larva)。过去认为古纽类和有针类直接发育,但新近研究发现其拟浮浪幼虫(planuliform larva)具有与担轮幼虫的口前纤毛轮类似的发育过程。此外,部分纽虫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有的如血色喙纽虫Ramphogordius sanguineus甚至以断裂再生为主要生殖方式。 纽虫见于从北极到南极的世界各地。多数生活于海洋中,大多底栖,见于石下、石缝、海藻固着器中、珊瑚和其他固着动物集群空隙,或穴居于沙、泥、砾石中;少数深海浮游,均为具宽扁身体的多针类纽虫。淡水种类不多,分布最广的是针纽目的前口纽虫(Prostoma)。陆生纽虫多生活在隐蔽的高湿环境中,如地纽虫(Geonemertes pelaensis)。绝大多数纽虫自由生活,多食肉或食腐,摄食时常用吻把持并毒杀猎物。但也有少数和其他动物共栖,如某些线纽虫(Nemertopsis)生活于藤壶类外套腔内,蟹居纽虫(Carcinonemertes)常生活于蟹类的鳃腔或卵块上并摄食蟹卵,蛤蛭纽虫(Malacobdella)生活于双壳类的外套腔中。在螠虫体腔液内生活的(Nemertoscolex parasiticus)则可能营真正的寄生生活。 纽虫已知约1 300种。其高级阶元的分类较为混乱,不做详细介绍。我国沿海常见种如香港细首纽虫(Cephalothrix hongkongiensis)、亨氏无沟纽虫(Baseodiscus hemprichii,图6.21E)、黑额近四眼纽虫(Quasitetrastemma nigrifrons;图6.21F,G)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