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DDT的音译名。又称二二三。一般指对,对′-滴滴涕或P,P′-DDT(1),学名为双-对氯苯基三
为一种有机氯杀虫剂。无色晶体。熔点108-109℃。比重1.55(25°)。难溶于水,室温下的水溶度为1.2微克/升;易溶于有机溶剂,为亲脂性化合物。20℃时的蒸汽压为1.5×10-7毫米汞柱。化学性质稳定,但在碱的作用下能降解为DDE(2)。可加工成粉剂、可湿性粉剂、乳剂或油剂等使用。供农林业、卫生、粮食等方面防治害虫用。具胃毒和触杀作用,药效长而持久。工业产品中还含有少量邻,对′-滴滴涕(O,P′-DDT)(3)和邻,邻′-滴滴涕(O,O′-DDT)(4)等。
滴滴涕作为杀虫剂使用已有40余年的历史。在控制农作物虫害和人类疾病方面曾发挥积极作用。据估计,仅在最 初10年中,由于滴滴涕的应用至少挽救了500万人的生命,使农业免遭虫害的损失达200亿美元。六十年代初开始注意到其对人类环境的危害。例如它长期残留于环境中,半衰期为数年到数十年; 滴滴涕能通过食物链的传递而逐步积累,并在类脂相中浓集。例如,大气中浓度为3×10-6ppm的滴滴涕降落于海水中时,通过海水→浮游生物→鱼类→海鸟等食物链的逐级传递和富集,海鸟体内滴滴涕残留物的浓度可达25ppm,即富集了数百万倍。对生物有明显的毒害作用。在世界上一些受滴滴涕污染严重的海区,若干经济鱼类、虾、蟹、食鱼海鸟和哺乳动物已出现种群衰落或不能繁殖的现象,许多海产品已不能食用。因此一些国家或地区已对滴滴涕施以限禁措施。但即使在滴滴涕完全停止使用之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其残留物仍将续续流动于人类环境中。是一种全球性污染物。
滴滴涕可由大气、河流、污水和下水污泥的携带进入海洋。
在海水、悬浮物、表层沉积物、海洋表面膜和各种海洋生物体中都能检出滴滴涕残留物的存在。目前在海水中的含量一般为ppt级。悬浮物和表面膜对滴滴涕有吸附作用,在表层沉积物和表面膜层中的浓度常比本体海水高2—3个数量级。目前在海洋浮游生物中的含量一般为0.001—0.2ppm随食物链的传递而逐级升高,在有些海洋哺乳动物中观测到高达100ppm的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