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类百科

二、羽纹硅藻纲Pennnatae的分类

2023-02-28

羽纹硅藻纲简称羽纹纲。绝大多数物种有壳缝,能运动,它们壳面的形状 基本上是狭长形至椭圆形。但有一些附着生活的物种,形状为楔形,没有壳缝, 不能运动。也有连成群体营浮游生活的物种。壳面花纹是左右对称,沿着一条 中线,呈羽纹状排列。本纲的花纹构造比中心纲简单,花纹排列和细胞形状比 中心纲复杂。细胞表面一般没有像中心纲那样的突起和刺毛,但与运动有关的 壳缝有各种不同的类型,相当复杂。

大多数物种的色素体数目少,形状大,通常呈叶状或分枝状。生殖方法很 多,但没有以大小配子配合的生殖方法。在化石方面本纲的种类较少,因为出 现的年代较晚。

本纲包含的物种数量比中心纲多。绝大多数生活在淡水中;海生种内有相 当数量的种是营底栖生活的,只有少数物种是营浮游生活。此外,有较多的底 栖性种偶尔能进入浮游群中,但这些种的种群数量一般都很少。

根据壳缝的有无,羽纹纲分2个目,即无壳缝硅藻目和有壳缝硅藻目。

(一)无壳缝硅藻目Araphidinales

本目物种细胞通常为狭长形,壳面花纹羽状排列,但无壳缝,不能行动。

无壳缝硅藻亚目Araphidineae分为2科。一般营底栖生活,但也有营浮游 生活的。中国海域已有记录的有2科。

1. 脆杆藻科Fragilariaceae Schr⍥der

脆杆藻科藻体壳面扁卵形至长针形,有拟壳缝或者没有。壳环面长方形, 但也有呈三角形的。常借壳面相连成带状群体。无隔片。

拟星杆藻属Asterionellopsis Round

拟星杆藻属藻体壳面观和环面观两端异形。细胞借助壳面近边缘的足孔 (foot pole)相连成星形螺旋状群体。足孔壳面观钝圆。拟壳缝线不明显。色素 体多数,呈板状或小颗粒状。顶端在电镜下观察具孔或缝。本属物种为浮游性 种,海水、淡水中皆有。今生,中国海产浮游的有2种。

冰河拟星杆藻Asterionellopsis glacialis(Castracane)Round(图9-95):藻 体群体生活,常以一端连成星形螺旋状的链。藻体长75~120μm。壳环面近 端呈三角形,宽16~20 μm,另一端细长,末端截平。壳面较狭,宽10 μm,呈长 椭圆形,一端大,一端细长。色素体一般2片,分布于细胞核附近。近岸广温性 种,分布广,数量大。中国沿海均有分布。

图9-95 冰河拟星杆藻(引自Tomas等,1997,图中比例尺为10μm)

A.群体环面观 B.细胞壳面观

布莱克里亚藻属Bleakeleya Round

本属只有一个物种。

标志布莱克里亚藻Bleakeleya notata (Grunow)Round(图9-96):藻体狭 线型,长60~100μm。壳面观和环面观两端异形。细胞靠壳面扩展的足孔相 连,形成平直或扭曲的链状群体。头孔(head pole)壳面观钝圆,足孔壳面观轻 微膨大而钝圆或尖形,中部被一横向的窄细的中线区(sternum)凸起而分隔。 足孔基部有小的眼纹(areolae)形成放射状的点条(striae)。色素体颗粒状,多 数,分布于整个细胞内。本种为海产沿岸性、偏暖性种。中国沿海均有分布。

图9-96 标志布莱克里亚藻(引自Tomas等,1997;图中比例尺为10μm)

A.群体环面观 B.细胞壳面观

条纹藻属Striatella Agardh

本属只有一个物种。

单点条纹藻Striatella unipunctata (Lyngbye)Agrdh(图9-97):藻体细胞 长25~125μm,宽6~20 μm。间插带每10μm有6~10个,每个斜点条每 10μm有18~25个点纹。环面观细胞平板状,角隅处平截,相连成带状或锯齿 形链状群体。有很多开放式全隔片组成的间插带。色素体颗粒状到椭球状,呈 放射排列。壳面观细胞披针形,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具有明显的顶孔区 (apical pore field),凹陷或被轮缘(rim)所包围,形成了光镜下的角隅平截。两 端各有一个唇形突。壳面眼纹形成3个自我交叉的线系。中线区窄。本种海 产沿岸性,为底栖附着的普通种,尤以温带海分布更广泛,但常见于亚热带海沿 岸浮游生物中。中国多分布于南海。

图9-97 单点条纹藻(引自Tomas等,1997;图中比例尺为10μm)

A.群体环面观 B.细胞壳面观

斑条藻属Grammatophora Ehrenberg

斑条藻属藻体壳环面长方形,但四角圆形,借胶质块相连成锯齿状或星形 的群体。每个细胞有间插带两个。有两个波状弯曲的假隔片,一端固定在间插 带,一端游离,游离端呈头状。壳面细线形或椭圆形,有时中部或两端突出。壳 中央有很狭的伪(拟)壳缝,但不明显。有端节,无中央结节。壳上有精细的条 纹,在浸制标本上不易发现。色素体1个或多个。有复大孢子。

波状斑条藻Grammatophora undulata Ehrenberg(图9-98):藻体壳环面长 方形。两藻体常以壳面一端借胶质块相连成曲折的链。 隔片全都呈波状弯曲。壳面椭圆形。两端与中央略有胀 大。细胞壁很厚。长40~60μm,宽12μm。本种分布于 中国东海的浙江舟山群岛,福建的连江和厦门,但数量稀 少;黄海的山东青岛栈桥也有记录。

楔形藻属Licmophora Agardh

楔形藻属藻体楔形,内有假隔片。群体像扇子形状, 借胶质柄附着在高等藻类或其他物体上。海产,今生。

短楔形藻Licmophora abbreviata Agardh(图9-99): 藻体环面三角形或扇形,长53~124 μm。细胞常借助尖 端的胶质柄组成群体。壳面棍棒状,一端大一端小,两端 皆呈钝圆形,壳环面楔形,其隅角圆形。间插带弯曲,隔片长占细胞的1/8~2/ 3。细胞壁有细横纹。色素体多,呈椭球形。本种沿岸性,营附着生活,但常混 入浮游生物群中。分布广。中国黄海的山东青岛近海全年出现,但数量不多。 北黄海的山东烟台,东海的福建平潭、三沙外海、厦门都有。厦门附近和平潭海 藻上数量很多。

图9-98 波状斑条藻 群体环面观(示隔片)

(引自金德祥等,1965)

图9-99 短楔形藻(引自金德祥等,1965)

A.细胞环面观示间插带 B.细胞壳面观示拟壳缝(拟壳缝)

C.细胞环面观示色素体 D.细胞壳面观示隔片

梯楔形藻属Climacosphenia Ehrenberg

梯楔形藻属藻体楔形。壳面长椭圆形、箭形或细线形。壳面具有细致的点 条纹,无拟壳缝和结节。壳环面楔形。全隔片上具有梯形大孔。色素体多数, 呈小颗粒状。本属海产。古生或今生。

念珠梯楔形藻Climacosphenia moniligera Ehrenberg(图9-100):藻体楔 形,一端大,另一端小,长165~234 μm。小端具有胶质柄,以柄附着。壳面棍 棒形,壳面大端宽32.5μm,具有全隔片,隔片上有梯形大孔。壳环面大端宽34 ~39 μm,无拟壳缝和结节。壁厚,具有明显精细的点条,每10 μm有16~18条。 点条由点纹直线排列组成,垂直于细胞纵轴,每10 μm14~16个点纹。暖海性 种,常附生于海藻上,是本属典型的种。中国东海福建的福安、厦门近海曾采 到,但数量少。

图9-100 念珠梯楔形藻(引自山路勇,1991)

A.细胞环面观 B.细胞壳面观(隔片)

杆线藻属Rhabdonema Kützing

杆线藻属藻体壳面长椭圆形至细线形,伪壳缝很窄。壳面有微细点纹组成 的点条纹。壳环面四边形,间插带多。细胞内有很多伪隔片。伪隔片呈弯弓形 或末端加粗成头状。色素体多,呈颗粒状,包围细胞核作星形排列。藻体常相 连成带状。群体一端有短柄以附着在其他物体上。本属海产,沿岸性。多数附 着。但在浮游生物群中亦能找到。

亚得里亚海杆线藻Rhabdonema adriaticum Kützing(图9-101):藻体细胞 侧扁,大型。常由壳面相连成长带状群体。壳面细长,两端圆形,并有椭圆形的 透明区,长116μm,宽7μm,伪壳缝狭。壳面有肋纹,每10μm有8~9条。伪 隔片呈弯弓形,有长短两种相间排列。色素体片状,聚集成星形。本种海产,沿 海性,常附着在高等藻类或其他物体上,但在浮游生物群中亦能找到。常见于 暖海和温带海。发现于东海的福建厦门、罗源海域,黄海的山东青岛和威海等 海区也有。

图9-101 亚得里亚海杆线藻(引自山路勇,1991)

A.群体环面观 B.细胞壳面观(隔片)

膨杆藻属Toxarium Bailey

膨杆藻属藻体壳面观和环面观都呈针状,在中部和端部略微膨大。没有明 显的中线区。眼纹散布于壳面上。无唇形突和顶孔区。本属有两种,亨尼膨杆 藻Toxarium hennedyanum(Gregory)Pelletan和波边膨杆藻Toxarium undulatum Bailey,中国都有分布。

波边膨杆藻Toxarium undulatum Bailey(图9-102):藻体长形,中部比两 侧略膨大,壳边缘波状,长300~600μm。在近缘区,每10μm有点条纹10~18 个。中国分布于台湾海峡和南海。

图9-102 波边膨杆藻(引自Tomas等,1997;图中比例尺为10μm)

A.细胞外部形态 B.细胞壳上的点条纹

2. 海线藻科Thalassionemaceae Round

海线藻科物种基本上是海生浮游的。单细胞或形成各式群体。细胞针形, 通常长,扭曲,有时在中部和端部弯曲和膨大。中线区通常宽,随细胞的长度而 改变宽窄。眼纹具内孔(internal foramina)和外膜(external vela)的隔室。眼纹 圆形或沿横轴拉长。末端各具一个唇形突。一端或两端都具顶刺(apical spine),无顶孔区。缘刺(marginal spine)有或无。色素体多数,小,散布于细胞 中。本科中国常见2个属。

海线藻属Thalassionema Grunow ex Mereschkowsky

海线藻属细胞环面观长方形,两端同型或异型。壳面观细胞中部从加宽到 线型(从纺锤状到针状),或在中部和端部加宽,或一端钝圆另一端尖细。中线 区宽。边缘处有一圈垂直于壳缘的眼纹。眼纹圆形,内孔小于外孔。眼纹的外 孔被一简单的硅质棒或交叉的硅质棒所交错覆盖。

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 (Grunow)Mereschkowsky(图 9-103):藻体细胞以胶质相连成星状或锯齿状的群体,壳环面狭棒状,直或略微 弯曲。壳面亦呈棒状,但两端圆钝,同形。长30~116μm,宽5~6μm。缘刺非 常细小,每10μm有8~10根。壳上两侧有短条纹。色素体颗粒状,多。在中 国近海均有分布。

图9-103 菱形海线藻(引自Tomas等,1997)

A.群体环面观 B.细胞壳面观

海毛藻属Thalassiothrix Cleve & Grunow

海毛藻属藻体单细胞或呈放射状群体。细胞直或轻微弯曲或S状弯曲。 细胞通常严重扭曲。细胞两端同型或异型。壳面中部和近缘端或多或少膨大。 线区宽,有时在端部变窄。边缘处有一圈垂直于壳缘的眼纹。眼纹外孔加长, 在光镜下为短的缘条纹(marginal striae)。内孔小于外孔。外孔有网状的膜覆 盖,被平行于壳缘的棒分为2个隔室。缘刺位于壳套边缘处纵向棍状突起眼纹 膜的中部或膜与无孔缘(unperforate margin)交界处。

长海毛藻Thalassiothrix longissima Cleve & Grunow(图9-104):细胞非常 细长,略为弯曲。长647~1 000μm,亦有达4 000μm的,宽6~8μm。单独生 活。壳面狭披针形,两端略异形,一端较宽,另一端较狭。本种是大洋浮游性 种,分布很广,为常见的世界种。中国东海黑潮区和南海都有分布。

图9-104 长海毛藻(引自Tomas等,1997;图中比例尺为10 μm)

A.细胞外剖 B.部分细胞放大形态

(二)有壳缝硅藻目Raphidinales

本目物种藻体细胞的壳面具有壳缝或管壳缝。

Ⅰ.单壳缝硅藻亚目Monoraphidineae

本目物种的一个壳面具有壳缝,另一壳只有拟壳缝。一般营固着生活,但 也有脱离固着物而入浮游生物群的。

1. 穹杆藻科Achnanthaceae Kützing

穹杆藻科藻体壳环面屈膝形。上、下壳形态不同。下壳有一条壳缝和中央 结节。上壳只有一条拟壳缝。壳面箭形或狭长形。

穹杆藻属Achanthes Bory

本属只有一个物种是浮游生活。

绳穹杆藻Achnanthes taeniata Grunow(图9-105):由多个细胞整个壳面相 连成带状群体,细胞环面观略微弯曲,壳缝位于弯曲的内侧。1个H形色素体。 壳面观细胞端部钝圆,壳缝直,中线区窄。细胞长10~14μm,宽4~6μm,横条 纹每10 μm大约有25个。中国在黄海有分布。

图9-105 绳穹杆藻(引自Tomas等,1997;图中比例尺为10μm)

A.群体环面观 B.壳面观(壳缝) C.壳面观(拟壳缝)

卵形藻属Cocconeis Ehrenberg

卵形藻属藻体细胞呈扁椭球形。壳面宽卵形、椭圆形和圆形。上、下两壳 异形。上壳具有拟壳缝。下壳具有中央结节和壳缝。壳环面在横轴的方向成弧 形或屈膝形。没有间插带和隔片。色素体单个。复大孢子由1个细胞或2个细 胞组成。本属在海中和淡水中均有。营附着生活,但也出现在浮游生物中。

图9-106 盾形卵形藻(旨自山路勇,1991)

盾形卵形藻Cocconeisscutellum Ehrenberg(图9-106):藻体壳面椭圆形。 下壳有分格的宽缘。点条纹由中央向四周射出,粗大,被纵列的无纹带所隔成 小方格,每10μm内只有4个。中央有壳缝。上壳中央区很狭,花纹亦呈方格 形,每10 μm内有4~6个,边缘每小格又分为两格。细胞小,长41μm(45~ 60μm),宽28μm。本种为海产潮间带种。分布广,在各海常见。本为底栖种 类,但在浮游生物群中亦常见。中国黄海的山东青岛和东海的福建厦门等海区 都有发现。

2. 褐指藻科Phaeodactylum Lewin

褐指藻科只有1属1个物种。

褐指藻属Phaeodactylum Bohlin

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Bohlin(图9-107):藻体单细胞。 通常有三种类型:卵形、纺锤形、三叉形,三叉形较少出现。卵形细胞常凭借一 个硅质化的壳运动,而纺锤形细胞缺乏硅质壳,不能运动。单个色素体。卵形 细胞长8 μm,宽3 μm。纺锤形细胞长25~35μm。中国沿岸海域均有分布。

图9-107 三角褐指藻(引自Tomas等,1997)

Ⅱ.双壳缝硅藻亚目Biraphidineae

本目物种上、下壳都有壳缝,其位置在壳的正中线、边缘或四周。细胞的形 状有直箭形、S形、月形、弓形、橄榄形、楔形以及扭转等。

舟形藻科Naviculaceae Kützing

本科物种的壳缝在壳的中线上或接近中线。因此壳面形状直,壳缝也直; 壳面形状S形的或月形的,壳缝也呈S形或月形。有中央结节和端节。壳环面 呈长方形。本科是羽纹纲中最大的科。物种和数量均多。

缪氏藻属Meuniera Silva

本属只有1个种。

膜状缪氏藻Meuniera membranacea(Cleve)Silva(图9-108):藻体细胞长 50~90 μm,高30~40μm。环面观长方形,壳面平或中部稍凹陷。细胞壁硅质 化弱。十字节位于中央结节处,明显。每个细胞有4个折叠的带状色素体,2个 沿着环带的两侧。壳面观窄椭圆形,末端点状, 十字节从中央结节扩展至壳边缘。中国近海均 有分布。

舟形藻属Navicula Bory

本属前体壳面有直的壳缝和中央结节,舟 形。细胞3个轴都是左右对称。环面观长方 形。横条纹线型,与更细的纵条纹交叉。每个 细胞有色素体2个,分别位于环带的两侧。本 属有近1 000个物种,其中大部分是淡水生和底 栖性物种。

直舟形藻Navicula directa(Smith)Ralfs(图9- 109):壳面窄披针形,末端钝。壳缝和中线区不易分 辨。点条平行排列,均匀遍布于壳面。每个色素体长 度接近于壳面长轴。中国近海均有分布。

图9-108 膜状缪氏藻(引自Tomas 等,1997;图中比例尺为10μm)

双壁藻属Diploneis Ehrenberg

本属藻体壳面椭圆形或中部收缩,末端圆形。中 央结节明显,常为方形,其四角硅质加厚而延伸到壳缝 的两侧,并包住它,名为中央结节角(horn)。中央结节 角的两侧有无纹沟(sulci或称furrows),其间有的还 包围了一列点纹。有些种如无纹沟,还有具月形(lunula)的无纹区。这个无纹区,又被肋纹,有时被点纹 所切断。肋纹内有2行或1行粗点纹,特别在壳缘部 比较明显。在有些种的肋纹不明显而只见粗点纹。

蜂腰双壁藻Diploneisbombus Ehrenberg(图9- 110):壳面中部有很深的收缩,分为两个等大的或略有 大小之分的两部分。每部分呈椭圆形,末端圆形,中央 结节椭圆形到长方形,其四角略呈叉状射出(接近平 行),至末端会合。纵列无纹沟有很多条,分肋条为小 方块而成为念珠状的粗点纹。愈近中央点纹距离愈 远,靠边缘则愈近。无纹沟到细胞中部被3条完整的肋 纹所切断,细胞长39μm(39~130μm),宽13 μm,每10 μm有肋条6~8条(5~8条)。本种为常见的底栖性种, 偶然进入浮游生物群。中国发现于渤海以及东海。

图9-109 直舟形藻

(引自Tomas等,1997)

A.细胞壳面观(示色素体形态)

B.细胞壳面观(示壳缝)

图9-110 蜂腰双壁藻

(引自金德祥等,1982)

花舟藻属Anomoeoneis Pfitzer

本属壳面长箭形到菱形。中线区狭。中央区向两侧扩大。左右有时不对 称。点条横列。有纵线或弯曲纵线把点条切断。本属大多数是淡水和半咸水 种类。

婆海密花舟藻Anomoeoneis bohemica (Ehrenberg)Pfitzer(图9-111):壳面 长椭圆形,两端圆形。长162 μm,宽46μm。点条纹呈射出状,到两端接近垂 直,每10 μm有8~9条。点条上的花纹非点形而呈短条形。壳缝两侧的无纹区 狭小。离壳缝不远处有一条明显的凹沟,和壳缝完全平行,成为壳面3条明显 的纵线。中央结节小,椭圆形,两侧的无纹区大,呈两个圆形。本种为底栖而混 入上层海水稀有的种类。发现于中国东海。

图9-111 婆海密花舟藻

(引自金德祥等,1965)

粗纹藻属Trachyneis Cleve

本属壳面长椭圆形、箭形或菱形。中线区线形或箭形。常不对称。中央区 如为对称常向两侧扩大似扇形。壳有三层构造:内层粗点状;外层细点状;中央 层为网状,由长方形或菱形孔纹组成。本属为底栖种类,混入浮游生物群内。

图9-112 粗纹藻

(引自金德祥等,1965)

粗纹藻Trachyneisaspera(Ehrenberg)Cleve(图9-112):壳面长椭圆形, 向两端逐渐缩小,末端近圆形。长94μm(68~200μm),宽17 μm。也有细胞较 小的(长58 μm,宽16μm)。点条纹射出状排列,外层极细,不易看到,中层网 状,内层为粗点纹,是最容易看到的,每10μm有11行。点纹粗大明显,呈椭圆 形。壳缝略有弯曲。中线无纹区一侧较狭,而另一侧较宽,呈箭形,在壳面前部 和后部中央略有扩大。中央结节近圆形。中央孔亦明显。中央无纹区向两侧 伸展,呈扇形,两侧直。端节圆形。壳环面近长方形,两端成钝角,中央凹入。 本种为世界性海产的底栖种类,但混入浮游生物群。中国沿海均有分布。

布纹藻属Gyrosigma Hassall

本属细胞狭而扁。壳面S形。壳缝线在壳面的中线上,也呈S形。壳纹纵 横排列。每个细胞有两个色素体。海产及淡水产,今生或化石。

波罗的海布纹藻Gyrosigma balticum (Ehrenberg) Cleve(图 9-113):藻体直长形,长460μm,末 端钝圆形。壳面长箭形。两端呈S 形弯曲,壳缝亦随之呈S形。点条 纹由纵横两种明显的点条组成,互 相交叉成直角,每10μm有10~15 个。中心区小,斜列。本种海产, 但也出现在半咸水中。分布广。 中国沿海均有分布。

图9-113 波罗的海布纹藻

(引自山路勇,1991)

A.细胞壳面观 B.细胞壳面观(壳缝中央结节)

曲舟藻属Pleurosigma Smith

本属壳面线形或箭形,但总是S 形。壳缝也呈S形,在中线上或偏 在一侧。点条纹斜列和横列。中央 结节常小而圆。壳环面狭,有时呈 弓形或扭转或中部收缩。色素体2 个,带状。是半咸水或海水种类。 淡水极少。化石或今生。

相似曲舟藻Pleurosigma affine Grunow(图9-114):壳面宽箭形,略呈S。中 央向两端很急的转尖。壳缝也呈S形,在壳面中央。壳面横纹较斜纹明显,在中 央部斜点条呈弯曲状。斜点条每10μm有15~16个,到末端更多。横列每10μm 有13~14个。斜纹交叉成70°。中央结节区向两侧扩大。壳面长266μm,宽 62μm。海产。中国黄海的山东青岛、东海的福建厦门海区都有记录。

图9-114 相似曲舟藻(引自金德祥等,1965)

茧形藻属Amphiprora (Ehrenberg) Cleve

本属藻体单独生活或成链状。壳面有S形的船骨突起。壳缝线侧没有无 纹区,近中央结节处也没有无纹区或极小。中央结节小,有端节。壳缝线S形。 壳环带有纵折。每个细胞只有1个色素体。大部分海生或半咸水生。淡水中 极少。

翼茧形藻Amphiprora alata Kützing(图9-115):藻体单个生活。壳环面呈双 凹的椭圆形。长60~160 μm,宽36~60 μm。中央凹缢处宽度26~38μm。壳面 棱形。两端渐大,至顶端圆钝。船骨突呈S形,具有较长的船骨点,每10μm有船 骨点3个。条纹细小,每10μm有14~16条。间插带多数。色素体大,1个,呈板 状。本种为海产或生活在半咸水中,分布广。中国沿海多有分布。

图9-115 翼茧形藻(引自山路勇,1991)

月形藻属Amphora Ehrenberg

本属壳面纵轴两侧不对称。较大的一侧作弧形凸起,为背面。较小的一侧 常作直线,其中部常弓起,为腹面。壳面的形状为半箭形、弓形或肾形。两壳缝 线在腹面,其间为狭的间插带。有时没有花纹。相反的一面为宽的间插带,有 呈纵条排列的点条纹,或者没有。中央结节有时扩大为侧节。海水、半咸水、淡 水均有,是古生或今生底栖种类。混入海洋浮游生物群是偶然的现象。

牡蛎月形藻Amphora ostrearia Brébisson(图9-116):本种通常看到的是 长卵形的壳环面。末端平,两边直。长132μm,间插带为许多有横纹的纵条,每 10μm内有12~13横条(最少记录为10条)。壳面弓形。背面弧形凸起,腹面 较平,但中部也鼓起。末端近圆形。壳缝也弯成弓形。中央结节向两侧扩大为 侧节。本种在东海的福建厦门有记录。

龙骨藻属Tropidoneis Cleve

本属细胞形似舟形藻。壳面有直列的船骨突一条,在中线上或稍离中线, 非S形。突上有壳缝线。中央孔在中线上,有2个,很接近。无中轴无纹区。 中央无纹区小或没有。点条纹平行横列。壳环带简单。海生及半咸水生,今 生。

图9-116 牡蛎月形藻

图9-117 大龙骨藻

(引自金德祥等,1965)

大龙骨藻Tropidoneis maxima (Gregory)Cleve(图9-117):藻体舟形,两 端尖。在一个壳面中线上有弧形船骨突,另一壳无船骨突。中央无纹区小,横 列。中央结节处无突起。壳长165μm,宽35μm。本种海产。中国发现于南海 琼东。

Ⅲ.菱形硅藻亚目Nitzschioideae

棍形藻科Bacillariaceae Ehrenberg

本科通常由多个细胞连成链状,很少单细胞。细胞环面观长方形或纺锤 形。整个壳面存在加长的趋势。壳缝下具有硅质交联的管壳缝(canal raphe)。

管壳缝通常位于壳缘而偏离中部。色素体通常2个,每个向相对的细胞一 端延伸。很少具休眠孢子。

棍形藻属Bacillaria Gmelin

管壳缝位于细胞中部。

派格棍形藻Bacillaria paxillifera (Müller) Hendey(图9-118):藻体细 胞长70~115μm,宽5~6μm,每10μm有横纹(fibulae)7~9个和点条20~21 个。环面观细胞长方形,链状,细胞壳和壳之间可以滑动,所以细胞链成列状。 壳面观线型,末端拉长。壳缝略微龙骨状,从一端连接至另一端。横纹明显,壳 面具横向平行的点条。中国近海均有分布。

图9-118 派格棍形藻(引自Tomas等,1997)

A.群体外形 B.部分细胞壳面观(管壳缝)

柱鞘藻属Cylindrotheca Rabenhorst

本属管壳缝不位于细胞中部。单细胞。硅质壁螺旋扭曲,壳面轻度硅质化。

新月柱鞘藻Cylindrotheca closterium (Ehrenberg) Lewin & Reimann(图 9-119):藻体细胞长20~180μm,宽1.5~8μm。每10μm有横纹12~25个。 细胞中央部分呈纺锤形,不扭曲,两侧细长,沿纵轴轻微扭曲或不扭曲,常朝同 一方向弯成弓形。壳面轻微硅质化,基本上无孔,横向有或多或少的硅质加厚。 壳缝上具一系列横向的肋,这些肋直接与壳面相连。壳缘的一边产生锯齿形裂 缝(fissure)。裂缝在中部中断。细胞内含2个大型色素体。中国近海均有分 布。

伪菱形藻属Pseudo-nitzschia Peragallo

本属管壳缝不位于细胞中部。细胞显著加长,环面观长方形或纺锤形。链状 群体,群体靠两相邻细胞末端重叠相连。链状群体可以运动,壳缝不凸出于壳面。 壳面的点条相对多于横条纹。大多数细胞中部有个大的间隙(interspace)。壳面 稍微弯曲或膨大,不具波浪状。壳面窄披针形或纺锤形,末端尖细。有些物种壳 面长轴两端异型。色素体2个,沿环带分布,分别位于中部横切面的两侧。

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 (Grunow ex Cleve) Hasle(图 9-120):环面观细胞纺锤形,高8μm。横条纹和间点条之间区别明显。细胞间 重叠等于或超过细胞长度的1/3。壳面观大细胞线形,末端尖细;而小细胞则呈 纺锤形。硅质化强。水封片看不出点条纹。中国近海均有分布。

图9-119 新月柱鞘藻

(A引自Hustedt 1930;B引自Gran,1908)

A.细胞环面观(色素体)

B.细胞壳面观(色素体)

图9-120 尖刺伪菱形藻

(引自Tomas等,1997;图中比例尺为10μm)

A.细胞壳面观

B.细胞环面观

菱形藻属Nitzschia Hassall

本属藻体细胞梭形,断面菱形。单独生活或成群体。壳缘有管壳缝。无中 节。色素体一般2个,极少多个。有有性复大孢子。海产及淡水产,古生和今 生。种类很多。

长菱形藻Nitzschia longissima (Brébisson) Ralfs(图9-121):藻体单独生 活。壳面中央膨大,两端细长,直伸。细胞长415μm,宽4~13 μm。船(龙)骨 点每10μm有6~12点,点条纹每10μm有16条。色素体2个,分布于细胞中央 部分。本种为潮间带种类,但常见于浮游生物群中。中国黄海的山东青岛海域 数量虽不多,但几乎全年出现。东海的台湾海峡、福建沿海各海区常见。南海 的广东北部湾全年皆有。

图9-121 长菱形藻(引自Tomas等,1997;图中比例尺为10μm)

Ⅳ.双菱硅藻亚目Surirelloideae

双菱藻科Surirellaceae West

本科物种单独生活。壳面卵圆形,一般左右对称,也有不甚对称者。藻体 扁平或扭转。每壳在壳缘翼状船骨突上有管壳缝一条,由壳的一端绕壳缘经过 另一端而再回到原初的一端。因此,每壳虽然只有一条管壳缝,但在壳的两侧 都有。所以在断面上成为双菱形。壳面中线上有拟壳缝。壳面常有强肋纹。

底栖种类,但常常混入浮游群。海水、淡水均有。

双菱藻属Surirella Turpin

本属壳环面细长或楔形。壳面细长,椭圆形、卵圆形,有时中部收缩。肋纹 由中线射出,或长或短。肋内有点条纹。中央区线形或箭形,构造常不明显。 壳缘多少突起,有波状翼的船骨突。其最边缘为管壳缝,不易见。色素体片状, 2个,在壳面。淀粉核多。有的种已发现过休眠孢子。

芽形双菱藻Surirella gemma Ehrenberg(图9-122):壳面椭圆形,形似一张 宽叶片,一端较尖,另一端较钝。钝端的中央可见2个三角形的翼突。壳长 154μm(70~154μm),宽77μm。肋纹狭长,相距很远,到达中央拟壳缝的位 置。每10 μm有肋纹2~3条,左右肋纹不对称,肋纹间距亦不一样,肋纹亦由中 线略向四周射出。肋纹间有极细的点条纹,每10μm有14~16点,亦有20~21 点。壳面一般左右不对称,但亦有对称的,壳环面楔形。本种为潮间带底栖种, 但常漂入浮游生物群中。海产,但也可生活在半咸水中。中国东海的福建沿 海、浙江舟山群岛以及黄海的山东青岛海域都有记录。

图9-122 芽形双菱藻(引自金德祥等,1965)

马鞍藻属Campylodiscus Ehrenberg

本属藻体单个生活。形状如圆盘而弯转成马鞍形。壳环轴直,而纵轴呈弯 转状。壳面中央有明显的拟壳缝。肋条短,且明显。色素体2个。本属为底栖 和沿岸种类,但常出现在浮游生物群中。

双角马鞍藻Campylodiscus biangulatus Greville(图9-123):壳环面弯弓 形,向内弯的一侧有5个缺刻。以中心为准,两边大小对称。厚19.8μm。壳环 带边缘花纹粗大,每10μm有3个。壳面马鞍形,长及宽171.6μm,肋条每 10μm有6条。中央无纹条直而细。肋条分成两种,中央肋条平行排列,边缘弧 形射出。本种分布于中国南海的广东海南岛琼东,数量较多。

折盘藻属Tryblioptychus Hendey

本属藻体单独生活,壳面椭圆形,缘有孔纹。壳面花纹成块,粗点纹成条, 射出状,不很规则地排列。

图9-123 双角马鞍藻(引自金德祥等,1965)

卵形拆盘藻Tryblioptychus cocconeiformis (Cleve)Hendey(图9-124):壳 面宽椭圆形或近圆形。长19~42μm,宽16~36μm。缘带有长方形孔纹,每 10 μm有7~8条。缘宽2~2μm。壳面左右花纹均分成小块,每侧有8~12 块,略成波状起伏。每块有3~4行粗孔纹,每10μm内有10~11个。本种为海 产底栖种,但常混入浮游生物中。分布于中国东海的福建东山、厦门、平潭等海 域。

图9-124 卵形拆盘藻(引自金德祥等,1965)

足囊藻属Podocystis Kützing

本属壳面、壳环面均为楔形,有柄附着。有粗点条排成横肋状和明显的拟 壳缝。壳缘有翼状突。海产今生,只有2种。中国有1种。

佛焰足囊藻Podocystis spathulata (Shadbolt) van Heurck(图9-125):壳 面呈不对称椭圆形。长82.5~112μm,宽62.7~104μm。上端较宽,下端较 狭。中央有明显的拟壳缝,壳缘有翼状突,突内有管壳缝。有粗点条花纹。粗 点条间没有肋纹分形。由宽部中央略呈射出状排列,到下端附近,接近横列。 粗点条每10 μm有6条,条内每10 μm有7点。本种发现于中国南海的海南岛琼 东。

图9-125 佛焰足囊藻(引自金德祥等,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