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百科

第一节 海藻场的恢复

2023-02-28

海藻场是由在温带大陆架区的硬质基质上生长的大型藻类与其他海洋生物群落所共同构成的一种近岸海洋生态系统。形成天然海藻场的大型藻类主要有马尾藻(Sargassum)、巨藻 (Maerocystis)、昆布 (Ecklonia)、裙带菜 (Undaria)、海带(Laminaria)和鹿角藻 (Pelvetia)等,它们是海藻场生态系统内部的支持生物,也是形成海藻场生态系统的最关键因素。 海藻场具有很高的初级生产力,是海洋食物链的起点。海藻场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活着许多大型藻类、海绵动物、腔肠动物、甲壳动物、棘皮动物及鱼类等(Hemminga&Duarte,2000)。 海藻场可以消减波浪,改变海流动力学,从而形成水温较周围变化小的静稳海域,是许多大型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场所。海藻场能够形成日荫、隐蔽场及狭窄迷路,是海洋动物躲避敌害的优良场所。海藻场内的大型海藻及其附生生物可作为鱼类等多种海洋生物的饵料。同时,海藻场是多种鱼类的产卵场。 另外,海藻场可改善海域环境,对近岸碳循环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是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邹定辉等,2004)。大型底栖海藻能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降低全球温室效应。海藻场内的大型海藻个体通常较大,以叶片直接吸收海水中的营养盐类,其吸收面积大,对一些无机盐类、金属及重金属等的吸收作用明显 (章守语等,2007)。例如,在近岸排污口附近海域,一些大型海藻仍然能够很好地生长,对海域环境具有显著的改良作用。因此,海藻场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而且对于稳定周边海域生态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 19世纪以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全球海域范围内出现了海水污染严重、海域富营养化、海藻场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等状况,尤以近岸海域最为严重。造成海藻场破坏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人类的滥捕滥采致使潮间带、潮下带的各种贝类、鱼类和藻类都明显减少,甚至消失。 (2)围垦填海改变了潮间带海域的生态环境,致使流速变小,滩涂板结,海水交换周期变长,从而使海洋生物失去了生存空间。 (3)陆源污染导致海域水质下降。 (4)缺乏科学管理,人为过度 “密养”。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掀起了水产养殖的热潮,养殖品种不断增多,养殖规模迅猛扩大。由于近岸内湾海域相对比较安全,所以这些海域普遍出现了 “过密”养殖的现象。人们为了充分利用水域资源,不断地缩小架距、绳距和株距。有的为了扩大养殖面积,缩小航道宽度,甚至连航道也利用起来,结果,使海流变小,海水交换能力变低,各种病害频发。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美国等国家用人工恢复或重建海藻场生态系统的手段恢复正在衰退或已经消失的海藻场生态系统,或直接在目标海域营造新的海藻场生态系统,从而达到改善近岸海域环境等的目的,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我国相关研究开展的较少,鲜见有关我国海藻场生态恢复的系统研究的报道。 海藻场底质一般可分为软底质 (如沙滩、泥滩底质等)和硬底质 (如岩礁底质、砾石底质等)两种,在不同的底质上进行海藻场的恢复采取的技术方法也有所差别。由此,本节分别选取了在岩礁底质和泥沙底质上进行海藻场恢复的两个典型案例进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