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传统的渔业生产大国,历史上渔业资源丰富,已经记录的海洋鱼类有3700余种。但由于开发利用过度、栖息环境破坏、滥捕滥采以及外来种的引进等原因,我国渔业资源的增殖与恢复能力下降,传统的渔业资源结构基本解体,多数传统优质鱼种资源枯竭,难以形成鱼汛,取而代之的是营养层次较低、个体较小的种类。它们通常位于食物链更下一层次,生命周期短。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海洋捕捞业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 (表10-1),恢复鱼类资源已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紧迫需求。
表10-1 海洋捕捞业相关数据统计(《中国渔业统计40年(1949~1988)》; 1990~2012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
年份 | 海洋捕捞量 增长率 | 机动渔船功率 增长率 | 渔业劳动力 增长率 | 机动渔船每千瓦 产出(t/kW) | 劳动人均产出 (t/inds) |
1956~1984 | 3.06% | 17.03% | 3.04% | 3.10 | |
1985~1999 | 11.5% | 9.28% | 0.51% | 1.16 | 6.03 |
2000~2011 | -1.43% | 0.91% | -0.55% | 1.12 | 8.84 |
到目前为止,我国除了划定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并加强对其管理外,还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水域生态恢复,常用方法有设置休渔区和休渔期、增殖放流、建设人工鱼礁和海上牧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