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我国海水养殖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最近更新:2023-02-13

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速度和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但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产量的迅猛增加,一系列重大的生态环境和技术问题逐步显露出来,我国海水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环境恶化、病害蔓延、良种匮乏是制约今后我国海水养殖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三者交互作用构成了海水养殖发展的“瓶颈”。《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03)》指出:2003年,中国渔业生态环境总体状况保持良好,但局部渔业水域受氮、磷、石油类和部分重金属等污染依然严重。近岸海水鱼虾类产卵场、索饵场及自然保护区的部分水域,仍然受到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化学需氧量和铜的污染。海水鱼、虾、贝、藻类养殖区的水环境质量状况较2002年略有好转,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的污染范围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从污染程度来看,黄渤海区无机氮、化学需氧量污染相对较重,东海区活性磷酸盐、铜污染相对较重,南海区石油类污染相对较重。2003年发生渔业污染事故1274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13亿元,比2002年增加3.25亿元。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水产养殖的病害不断发生,每年给国家造成几十亿的经济损失。目前我国已发现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霉菌等病源性和非生物因子引起的病害达100余种,对大部分海水养殖品种的病害发病原因、病原、病理、流行病学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不仅缺少在生产实践中可操作性较强的早期快速监测技术,更缺少行之有效、无毒副作用的防治药物,往往一旦发病,不能迅速找出原因,无法对症下药。“种”的问题包括种苗和种质两个方面,我国目前主要海水养殖种类除海带、紫菜等少数种类进行过系统的品种选育和改良外,其他绝大多数海水养殖动物都是未经选育的野生种,没有经过更换,累代养殖出现了种质退化、杂合度降低、遗传力减弱、生长速度减慢、性成熟早、品质降低、抗病力下降等问题(如大黄鱼、真鲷、栉孔扇贝等)。有些名特优品种的苗种培育尚未突破技术难关(如鳗鲡、舌鳎等),严重制约了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的发展。

除了三大“瓶颈”问题之外,在其他方面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部分产品过剩,养殖效益下降;分散经营多,规模效益低,市场抗风险能力差;产品质量不高,甚至存在严重产品质量问题,影响了养殖效益;海水养殖相关技术研究滞后,无法适应养殖发展需要。如何来解决这些“瓶颈”问题,克服当前海水养殖生产中的种种制约因素,实现我国海水养殖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呢?健康养殖概念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