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纲多是大型的有螯动物。头部具6对附肢,除第1对为螯肢外,其余5对 为步足且围绕在口的周围,故名肢口纲。腹部附肢5对或6对,具特化为书页状 的呼吸器官书鳃。肢口纲动物在古生代曾繁盛一时。现生种类只有3属4种,全 部生活于海洋中,通称鲎,因头胸甲形如马蹄,又名马蹄蟹(horseshoe crab)。
1.分布、习性和经济意义:现生的四种鲎都生活于海洋中,呈孤立分布。除 美洲鲎Limulus polyphemus分布于北美洲和中美洲沿海外,其余3种都分布 于东南亚沿海。鲎通常在浅海底栖生活,喜软底质,有钻入表层泥沙中生活的 习性。我国沿海已发现两种,即中国鲎(三刺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和圆尾 鲎(俗称鬼鲎仔)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前者自浙江宁波沿海至北部 湾均有分布。后者分布于东南亚,在我国只见于北部湾。
古生代(Palaeozoic)奥陶纪(Ordovician)至二叠纪(Permian)是肢口纲动物 的繁盛时代。那时,有一些广鳍类适应于在半咸水、淡水中生活,少数种类甚至 过渡到陆地生活。
圆尾鲎有毒,不能食用,其他鲎均是美味的海洋食品。鲎的血液遇革兰氏 阴性细菌立即凝固,用鲎血制成的鲎试剂可以简单、快速、可靠地检验食品、药 物等是否被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此外,由鲎血清提制的一种鲎素,可能具有 抗癌作用,价格较鲎试剂昂贵百倍以上。目前,我国已开始进行鲎的人工养殖, 反复抽血进行鲎试剂的生产。一条3kg的鲎每年可抽血7次,每次抽血120 mL,共可制造鲎试剂420支。
2.形态、结构和功能:
(1)外形:中国鲎又名三刺鲎(图23-5),体长可达75 cm,体重达7kg。4种鲎 中个体最小的圆尾鲎也可生长至33 cm长(体重0.55kg)。鲎的身体分为头胸部 和腹部,体表具坚固的被甲,腹部的末端具有一细长的剑形尾刺,故名剑尾类。
图23-5 中国鲎
A.雌体背面观;B.雌体腹面观;C.雄体背面观;D.雌性第1,第3胸肢;E.雄性第2和第3胸肢
(A,B,D~E从岸田久吉;C仿关口晃一)
头胸部也称前体部,头胸甲大致呈马蹄形,背面凸出腹面凹入,两侧缘具向 后突出的刺。头胸甲背面具1条中央隆起线(中央嵴)和1对侧隆起线(侧嵴)。 中央嵴的前端两侧具1对中央眼(单眼),左右侧嵴的外侧各具有1个较大的侧 眼(复眼)。
腹部(后体部)不分节,以关节与头胸部相连接,可稍屈曲。腹部被甲两侧 缘呈锯齿状,左右各具可动关节的棘状突6个。中国鲎的后3对棘状突在雌、 雄性有所不同,雄鲎的后3对棘状突与前3对大小相同,雌鲎的后3对棘状突 则明显小于前3对(图23-5 A~C)。背面中央具有1条中央隆起线,与头胸甲 的中央嵴相接续。腹部的末端以关节与一细长的剑形尾刺(caudal spine)相连。 鲎的肛门位于尾刺的前方后体部的腹面,因而该尾刺与尾节(telson)不同。当 鲎的身体翻转时,可借尾刺的推动恢复正常体位。鲎的尾刺与攻击和防御无 关,因此用手提此尾是安全的。
鲎的头胸部具有6对附肢。第1对是螯肢,由3节构成,其基部生于上唇 (upper lip,labrum),最后2节形成螯。第2至第6对为较大的步足,其中第1 步足与其他有螯动物的脚须同源。除最后1对步足外,雌体步足的末端均为钳 状(图23-5 D)。在雄性,第1,第2步足的形状则因种类而异(图23-9),中国鲎 前两对步足的末端均呈钩状(图23-5 E)。第1至第4步足的基节内侧生有小 刺,特称颚基(gnathobase)。第5步足的形态与其他步足有较大的差异,其基节 具中央磨齿(central crushing tooth,mandibular tooth)和一个弯曲的扇叶(flabellum)。再者,第5步足的末端不具螯,跗节上生有4个叶状突出物。第5步 足的作用是在泥沙中钻穴和清洁身体上的淤泥等,扇叶的摆动使水流自前向后 流到腹部。此外,在第5步足的内侧具1对唇状瓣(chilarium),仅1节,具刺 毛,作用与颚基相似,实为第1腹节退化的附肢。第1腹节已与头胸部愈合。
腹部具6对附肢。第1对左右愈合成生殖盖板(genital operticulum)或称鳃盖 (gill operticulum)(图23-6 A,B),覆盖在生殖孔上。第2至第6对腹肢的外形与 生殖盖板相似,呈板状,其内侧具有很多书页状的鳃瓣(lamella),鳃瓣是气体交换 的呼吸面,鲎的这种书页状呼吸器官(足)特称为书鳃(book gill)(图23-6 A,B)。 呼吸时,水流由身体背面经前、后体部间的沟(有进水管的作用)流向腹面,在第五 步足扇叶和书鳃运动的作用下,水流向后流经鳃瓣进行气体交换。
(2)消化系统和营养:口位于螯肢后方步足之间。食道自口伸向前方并膨 大为嗉囊(crop)。嗉囊之后为砂囊(gizzard,grinding chamber),砂囊内肌肉发 达,内壁的角质纵褶多齿,用于磨碎食物。经砂囊研磨仍不能消化的食物颗粒 再经食道吐出体外,可消化的食物进入中肠继续消化。中肠的前部膨大为胃, 后面较细的部分为肠。胃的两侧各具1个腺质的肝盲囊(hepatic caecum),甚 发达,其分枝充满头胸部和腹部,不仅能分泌消化酶,也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 器官。消化管的末部是短的直肠,内被几丁质。肛门位于后体部腹面尾刺 之前。
鲎杂食性,以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腕足动物、底栖海藻等为食。人工养殖 也可投喂小鱼虾。
(3)循环系统和物质运输:鲎的循环系统(图23-6 A)发育良好。心脏位于 后体部背中线上围心腔中,呈管状,具8对心孔。动脉比较发达,具1条前动脉 和8对侧动脉。血液经动脉进入组织血窦,然后汇合于腹面的一对纵血窦中, 由此进入书鳃。经气体交换的含氧血液最后汇集到围心腔,经心孔回到心脏。 书鳃的运动不仅使水流不断流经鳃瓣,而且也为血液流经书鳃提供了动力。
图23-6 美洲鲎(A,C仿Ruppert和Barnes修改)
A.纵切;B.腹部纵剖,示书鳃;C.基节腺和排泄管
鲎的血液呈蓝色,血量比较丰富。鲎血内内含有血青素(haemocyanin,与 血红素相似,但以铜代铁)和一种司凝血作用的变形细胞。
(4)排泄系统和排泄:鲎的排泄器官为基节腺(图23-6 C),共4对,分别位 于第2至第5步足的基节附近。但只有1对排泄孔,位于第5步足的基部。基 节腺由体腔管演变而来,每侧的4个基节腺汇集到一个共同的体腔起源的囊状 结构,此囊经一蟠曲的细管与膨大的膀胱相通。基节腺不仅用于排泄含氮代谢 产物,也用于调节渗透压。当鲎进入半咸水时,通过排稀尿保持渗透压的平衡。
(5)神经系统:鲎的神经系统(图23-6 A)高度愈合,脑与后7个神经节愈合 为环绕食道的神经环,因此,生殖盖板前的所有附肢均由脑所发出的神经直接 支配。腹神经索具5个神经节,支配后体部。
鲎具1对侧眼和1对中央眼。侧眼(图23-5 A,C)为复眼,位于头胸甲侧嵴 外侧。现生有螯动物中,也只鲎具复眼。鲎的复眼只有少数小眼(ommatidium) 构成,小眼的排列不如其他节肢动物的复眼那样紧密,可能没有成像功能。每 个小眼具角膜(cornea)、透镜、视干(rhabdome)和8~14个小网膜细胞(retinula cell)构成(图23-7 A)。中央眼(图23-5 A,C)位于头胸甲中央嵴前端两侧,系 小网膜细胞内陷形成的杯状眼点。此外,鲎的身体前端具有1个额器(frontal organ),一般认为是一种化学感受器。
图23-7 美洲鲎
A.两个小眼的纵切;B.雌性生殖系统;
C,D.三叶幼虫(Euproops幼虫)的背面观(C)和腹面观(D)
(A仿MacNichol从Ruppert等;B~D仿各作者从Brusca)
(6)生殖系统和生殖发育:鲎雌雄异体。两性生殖系统的构造相似。生殖腺 单个,位于肠管附近,为不规则分枝状结构。生殖管1对,很短,分别开口于腹中 线附近。生殖盖板(左右愈合的第1对腹肢)即覆盖于此生殖孔上(图23-7 B)。
在生殖季节,鲎进入内湾或河口浅水区进行交配。交配时,雄鲎爬到雌鲎 的背甲上,以其具钩的第1步足抱住雌鲎的后体部。配对的雌鲎一般在春季大 潮时在沙底上挖浅窝并产卵其中,同时雄鲎排出精液进行受精。这一过程完成 后,雌雄个体分开,受精卵埋在沙中开始进行早期胚胎发育。美洲鲎每次产卵 2 000~30 000粒,中国鲎产卵量较少。
鲎卵较大,直径为2~3 mm,具厚膜。发育中行完全卵裂,形成实心囊胚, 卵黄多保存于分裂球内。随着发育的继续,胚胎前后两端的细胞快速分化形成 两个发生中心(germinal center)。前发生中心形成身体的前四节,后发生中心 发育为身体的其余部分。随后属于前体部的所有体节愈合并为头胸甲所覆盖。 至卵黄耗尽时,胚胎孵化为三叶幼虫(trilobite larva)或称Euproops larva(因与 剑尾类化石Euproops外形相似而得名,该化石与三叶虫比较接近)。三叶幼虫 (图23-7 C,D)长约1 cm,游泳活泼,好钻沙,尾刺小、向后不超过腹部,胸肢长 齐,但只具有2对书鳃。幼虫经蜕皮生长生齐书鳃,尾刺伸长,成为外形与成体 相似的幼鲎。美洲鲎1周岁的幼鲎头胸甲宽可达4 mm,其性成熟年龄为9~12 岁,寿命达19岁。
3.分类:肢口纲现生种类虽然只有3属4种,但属于本纲的化石动物很多。 一般根据后体部是否分节、分区,附肢的形态等将本纲分为2亚纲或2目。
图23-8 广鳍目代表
A.板足鲎Eurypterus(背面观);B.混翼鲎Mixopterus kiaeri(背面观);
C.翼鲎Pterygotus buffalloensis(腹面观)
(A,C仿Snodgrass从Brusca等;B仿Stormer从Ruppert等)
亚纲1.广鳍亚纲(广鳍目)Eurypterida(图23-8):后体部分节分区。前腹 (proabdomen,mesosoma)7节,具6对鳃。后腹(postabdomen,metasoma)5 节,狭窄,尾刺生于末腹节上。螯肢小。最后1对步足特别发达,呈桨状,可能 用于游泳。全部生活于古生代奥陶纪至二叠纪。化石证据表明有些种类曾侵 入淡水或陆地生活。如板足鲎Eurypterus(图23-8 A)、混翼鲎Mixopterus(图 23-8 B)。广鳍类中最大的翼鲎Pterygotus(图23-8 C)体长可达3 m。
亚纲2.剑尾亚纲(剑尾目)Xiphosura:后体部不分节,不分区,但仍具有6 对瓣状附肢,其中第1对左右愈合为生殖盖板覆盖于生殖孔上,后5对为书鳃。 5对步足均具螯,其中第5步足末端特化,适于在软底支撑。化石种类最早见于 古生代寒武纪。现生3属4种,其主要形态区别在于雄性的第1,第2步足(图 23-9)。
美洲鲎 | 三刺鲎 | 巨型鲎 | 圆尾鲎 | |
♂头胸甲前
♂第二附肢末端 ♂第三附肢末端 尾剑断面 生殖板 腹部背面 |
|
|
|
|
图23-9 现生四种鲎的形态比较(仿关口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