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百科

22.5.4 腹足动物的习性和分布

最近更新:2023-03-01

1.生活方式:腹足动物少 数营寄生生活,绝大多数自由生活于海洋、淡水及陆地。海产者分布范围自高 潮线至水深8 300 m的海沟。淡水者生活在河川、湖沼、山涧急流处,有的生活 在水深350 m的湖底。陆生者,以热带地区较多,平原、田野、森林、甚至高达 5 500 m的高山。在干燥和低温季节,可整体缩入壳内,分泌膜厣封闭壳口暂时 休眠,以防止和减少体内水分的损失,待环境好转,适宜生活时,再恢复正常。

自由生活的腹足动物,生活方式多种多样:用发达的肌肉质前足在泥沙中 潜行(玉螺Natica),用宽阔的足部蹠面匍匐于岩礁或海藻间(滨螺Littorina), 以侧足特化的翼状鳍营浮游生活(海若螺Clione),软质泥沙底的小型种类靠足 部纤毛运动(海蜗牛Eulota)。有能分泌黏液或释放出丝状物形成薄膜,使身体 悬垂于水面下或在薄膜上靠纤毛的摆动滑行(锥实螺Lymnaea、膀胱螺Physa),有靠身体侧缘的交替波状收缩游泳于水中(六鳃螺Hexabranchu),有能够 连续跳动(凤螺Strombus)。营固着生活的种类,如管蛇螺Siphonium固着在 岩石或其他物体上,终生不移动,这类动物足部不发达而呈退化状态,贝壳增厚 粗糙或呈不规则的卷曲管状。有些腹足类由于环境和生理的需要,常出现周期 性的群体迁移现象,如生活在潮间带的蛎敌荔枝螺Thais gradata,遇到大雨或 大量淡水注入时,则移栖到低潮线以下较深海区,待盐度回升后再返回。海兔 Aplysia常在产卵期由较深水处移至浅海,产卵结束后再归返。

2.食性:多数腹足动物取食或以齿舌刮食海藻,属植物食性(草食性),如鲍 Haliotis,其消化腺主要分泌碳水化合物分解酶。有的主食硅藻及其他微小浮 游生物,如三齿龟螺Cavolinia tridentata靠翼状鳍足上的纤毛活动而把细小食 物送进口中。有些肉食性腹足动物,如玉螺Natica、蛎敌荔枝螺等,有强有力的 运动器官和发达的感官,主动觅食,以吻捕食小动物或由唾液腺分泌酸性液体 以溶解双壳类的贝壳,然后用吻或颚取食其软体部。有的种类属于杂食性,如 陆生大蜗牛Helix能吞食石灰,有的陆生肺螺能够吃纸或胶片。有些腹足动物 是腐食性,如织纹螺Nassarius吃潮水带来的沉积物碎屑或腐烂的有机物。

寄生的腹足动物,如短口 螺Brachystomia(图22-16 A) 是外寄生种类,以几丁质的颚 和起泵作用的咽吸食多毛类及 双壳类的体液。再如内寄螺 Entoconcha(图22-16 B)内寄生 在棘锚海参体内,身体特化成 蠕虫形,取食宿主的体液。

图22-16 寄生腹足动物(仿各作者)

A.短口螺(吸食宿主体液);B.内壳螺

3.自卫和御敌:少数腹足 动物能用颚片与敌害搏斗以自 卫(阿勇蛞蝓Arion ater),有的 种类在炎热、寒冷、干燥和缺乏 食物时冬眠或夏伏(大蜗牛能 凿穴冬眠),有的种类采取拟态及伪装掩护自己(衣笠螺Xenophora常在其壳上 有规则的粘着许多石粒或空贝壳以伪装,泥螺用头盘和足掘起泥沙与自身分泌 的黏液混合覆盖在身体表面以避敌并减少水分蒸发,石磺与环境中岩石色泽近 似,生活在海藻间的海兔Aplysia能够变换体色以与环境色彩一致),有的种类 能够自切以解脱(蓑海牛Aeolidia能自切背部的突起,革质扁海牛Argus speciosus外套膜周缘可自行脱落,竖琴螺Harpa conoidalis能自切足的后部),有 的可分泌毒物或有刺激性物质以保护自己(海兔能分泌有害于神经和肌肉的挥 发性油类,片鳃海牛Armina能分泌臭味,芋螺可分泌毒汁并借刺针将毒汁注入 他物)。

4.生长及性转换:腹足动物通常在胚胎初期只增加分裂球数目、不增加体 积,到幼虫阶段开始摄食并缓慢地增长,幼体期则迅速生长,老年阶段生长又渐 慢。生长速度与温度、铒料关系密切,当温度适宜、饵料丰富时,生长迅速,反之 则生长缓慢或处于休眠状态或几乎停止生长。

寿命受许多生理因素的影响。生殖量大,则寿命相对短。一般雄螺寿命短于雌 螺。前鳃类寿命较长,大马蹄螺Trochus niloticus 4~5年,田螺Cipangopaludina可 活4年,滨螺可生活20年,英雄玉螺Natica heros 36年。后鳃类及肺螺类寿命较短, 2个月至数年,最高者如卷扁大蜗牛Helix spiriplana可活15年。

腹足动物的性转换现象在坩埚螺Crucibulum和履螺Crepidula表现得特别明 显:幼时是雄性,待充分生长时即变为雌性(图22-17)。性转换可能与水温、营养条件 及代谢物的性质有关。

图22-17 履螺的性转换(仿张玺等从Abbott)

a,b.阴茎渐长大示雄性;c,d.阴茎缩小消失转化为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