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百科

13.3 轮虫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最近更新:2023-02-29

1.外形:除簇轮目的少数种类形成群体外,绝大多数轮虫的个体都是单独 生活的,其体形多样,多数纵向延长,少数横向宽阔,也有呈球形的种类。体长 一般在500μm以下,最小个体约为40 μm,最大的种类体长可达2~3 mm。典 型的轮虫由头部(前体部prosoma)、躯干部(trunk)和足部(foot)3部分组成。 轮虫纵长的身体外面为一层“角皮”所包裹。某些部位的皮肤具有环形折痕,形 成一定数目的“环节”,但表皮、肌肉等体壁结构及内部器官并无分节,因而系假 分节。蛭态纲轮虫(图13-2 B)躯干部膨大,当身体收缩时,身体前端和足部的 假体节能向躯干中央的假体节缩入,似望远镜的套筒式收缩。由于躯干部的部 分体表高度硬化,形成了1片至若干片所组成的被甲(兜甲lorica),某些种类的 的被甲上还具有刻纹、斑点、隆起、或发达的棘突等。

轮虫的头部一般比较宽阔,虽然与躯干并无明显的界限,因头冠及其周围 纤毛环的存在,头部常常是比较显著的。

头冠(corona)(图13-1,图13-2 B)是轮虫最具代表性的外部特征,以此可与 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区别。头冠形态多样。假想的原始类型如图13-1 D所示。 口位于头冠的腹面,口的周围散布着很多相当短的纤毛,这一着生纤毛的区域 为口区(buccal field)或围口区(circumoral field)。围口区纤毛延伸环绕头部前 端形成一围顶带(circumapical band)或称围顶区(circumapical field),围顶带纤 毛要比围口区纤毛长一些。围顶带前方没有纤毛的区域为盘顶区(apical field)。游泳目一些底栖的轮虫或多或少保持这样简单的形式。由这种原始的 头冠发展而来的主要的有两种类型:第1类(图13-1 E)见于多数单巢纲轮虫, 围顶带纤毛分化为前后两圈,口前一圈为轮环(trochus)或口前纤毛带(preoral ciliated band),口后一圈为腰环(cingulum)或口后纤毛带(postoral ciliated band),口和围口区即位于两圈纤毛环之间腹面或多或少下垂的部分。第2类 (图13-1 F)见于多数蛭态纲轮虫,轮环纤毛所围绕的盘顶区域分裂成两个左右 对称的轮盘。少数海轮虫没有明显的头冠,或者头冠上无纤毛及其特化物(图 13-2 A)。

图13-1 轮虫及其头冠

A.臂尾轮虫Branchionus雌体;B.臂尾轮虫雄体;C.轮虫雌体模式图;

D.轮虫头冠的原始类型;E.簇轮目轮虫的头冠(围顶区分化为轮环和腰环);

F.蛭态纲轮虫的头冠(轮环分化为两个轮盘)

(A~C仿Hudson和Gosse等从椎野;D~F仿Brusca等)

头部除具头冠外,很多还具司感觉作用的感觉毛或刚毛(图13-1 A)。盘顶 区上常具1~2个乳突。有的则具假轮环(pseudotroch),系由棘毛(cirrus)构 成,棘毛是一些由共同的外膜包裹的纤毛。疣毛轮虫Syncheata等的头部两侧 向外突出成“耳”(auricle)(13-6 G),“耳”的周围也具纤毛。蛭态轮虫具1个喙 (rostrum)或称吻(proboscis),其末端多具纤毛和感觉毛,吻只在轮盘缩入时才 伸出。躯干部是身体的主要部分,一般呈圆筒形,有的种类为扁平状,由兜甲包 裹。躯干部常具1-2个背触须(dorsal antenna)(图13-1 A,C;图13-4 B;图13-6 I)和1对侧触须(lateral antenna)(图13-4 B),前者通常位于躯干部的最前端, 后者的位置因种类不同变化很大。肛门位于躯干部与足部交界处背面。

少数轮虫如海轮虫Seison的头部与躯干部之间具有一个明显细长的颈部 (图13-2 A)。

图13-2 轮虫及其结构

A.环纹海轮虫Seison annulatus雌体;B.玫瑰旋轮虫Philodina roseola雌体;

C.轮虫的肌肉;D.轮虫躯干部横切面

(A,B仿Nogrady;C,D仿Grasse等,自Brusca等)

足部较躯干部细削,与躯干部或无明显的交界线或与粗壮的躯干部截然分 开。多数种类足部具有环形的褶痕(图13-1 A~C;图13-2 A,B;图13-6 I,J)。 游泳生活的轮虫足的末端常具趾(图13-1 A~C,图13-2 B),单巢纲常具2趾, 蛭态纲多具3~4趾,具单个趾的种类极少。很多种除具趾外,还有数目不等的 距(spur),距的形态与趾类似,呈爪状(图13-6 J)。固着生活的种类常常无趾, 足的末端特化为固着器。不论有趾、无趾,足部都具数目不等的足腺(pedal gland;图13-1 A~C;图13-2 A,B;图13-6 J),足腺起源于表皮,其分泌物通过 足的末端或趾释放,用于暂时附着或永久固着。有的寄生(共栖?)种足的末端 特化为吸盘(图13-6 I,J)。

2.体壁和运动:绝大多数不具由角质构成的真正角皮,其“角皮”仅仅是一 层由表皮分泌的胶质。过去认为轮虫的兜甲、体表褶皱、刺等构造都是角皮结 构,用电子显微镜对轮虫的体壁研究表明,这些构造是由表皮合胞体原生质内 的肌动蛋白(actin)组成的,其纤维在表皮层的远端交织成网状,有时成为很厚 的一层,其功能与其他假体腔动物的角皮有相似之处,有支持体壁的作用。很 多种类的“角皮”具假分节样的褶痕(也是由表皮合胞体远端的蛋白质网形成 的),因而能作套筒式收缩。少数固着生活的轮虫角皮发达,形成包围躯干部的 管,如花环轮虫Stephanoceros和胶鞘轮虫Collotheca。表皮为合胞体,具细胞 (核)恒数现象,其数目一般为900~1 000个。表皮远端具对外开孔的隐窝 (crypt),是表皮远端质膜向内凹陷而成的一些囊状或管状结构,是一些固定的 结构,可能具有分泌作用。表皮之下为一些不同走向的肌肉带,环肌和纵肌均 不形成完整的体壁肌肉层(图13-2 C,D)。

体壁内是宽阔的假体腔(图13-1 C,图13-2 D),内充满液体。假体腔静压 和角皮有保持体形的作用。假体腔压力的增加可使身体的某些部分如轮盘、足 等伸出,而不同纵肌带的收缩则可使这些器官收缩。

除少数固着生活外,绝大多数具游泳或爬行的能力。头冠纤毛的摆动在将 水推向身后的同时,使身体向前运动。爬行时,先以足腺分泌物附着,再将身体 向前伸长并附于前方基质,最后通过肌肉的收缩将身体拉向前方。

3.消化系统和营养:绝大多数轮虫具完全直管状消化管(图13-1 A,C;图 13-4 A)。口位于头冠底部腹面。口下为一较短的口腔管(buccal canal)。口腔 管与咀嚼囊(mastax)(亦称咽)相连,咀嚼囊肌肉发达,内壁衬“角皮”。咀嚼囊 内有角质的咀嚼器(trophi)。

轮虫的咀嚼器(图13-3)由砧板(incus)和槌板(malleus)共7块咀嚼板组 成。砧板由1块砧基(fulcrum)和1对砧枝(ramus)构成。砧基系较薄的1片, 位于砧板后端中央,与身体纵轴平行。砧枝自砧基向前分叉而出,一般较粗壮, 略呈三角形,前端尖锐。槌板左右各一,各由1片槌钩(uncus)和1片槌柄(manubrium)组合而成。槌钩横置在砧枝的前半部。槌柄多纵长而略弯曲,它的前 端总是和槌钩的后端相连接。在某些种类,除了这7片正常的咀嚼板外,还具 有前咽片(epipharynx)、副片(accessory piece)等结构。有的种类具有与咀嚼板 相连的肌肉带。轮虫的咀嚼器至少有下列9种类型,是重要分类依据。头冠和 咀嚼器的类型相结合与摄食方式密切相关。

(1)枝型(ramate)(13-3 A):砧基和槌柄退化。槌钩大,呈板状,表面具数个 平行的嵴,用于磨碎食物。见于蛭态纲轮虫。

(2)砧型(incudate)(图13-3 B):呈钳状。砧枝发达,但不具锯齿,其他咀嚼 板不同程度退化。仅见于凶猛的晶囊轮虫科Asplanchnidae。适于猎食。平时 横卧在咀嚼囊中,猎食时飞速旋转90~180度,伸出口外完成捕食动作。

图13-3 轮虫的咀嚼器

A.枝型;B.砧型;C.舌型;D.槌型;E.钳型;F.槌枝型;G.杖型,H.钩型;I.梳型

(A~C,E,I仿Nogrady;D,H仿Beauchamp从Hyman;F仿Donner从Barnes;G仿Hyman)

(3)舌型(fulcrate)(图13-3 C):舌型咀嚼器为海轮虫纲所特有。结构与其 他类型的咀嚼器差别很大。中间是1片长条状的砧基,砧基前部与1对叶状槌 柄及数个比较小的副片相连。

(4)槌型(malleate)(图13-3 D):原始类型。咀嚼板粗壮.砧枝无齿,槌钩常 具数个尖头齿。这种咀嚼器较常见,主要用于咀嚼食物,也可用来抱持食物。 如臂尾轮虫Branchionus。

(5)钳型(forcipate)(图13-3 E):各咀嚼板均长条状,砧枝弯曲成钳状,内侧 常具锯齿,其尖锐的前端和棒状的槌钩交错在一处。可伸出体外,用以攫取食 物。仅见于淡水猪吻轮虫Dicranophorus。

(6)槌枝型(malleoramate)(图13-3 F):槌钩由一些密集排列的长条形齿组 成。槌柄短而宽阔,分为3段。砧基短而粗壮。砧枝呈三角形,内侧常具齿。 适应于磨碎食物。见于簇轮目。

(7)杖型(virgate)(图13-3 G):砧基和槌柄长棒状,砧枝三角形,槌钩常具 数目不多的齿,往往具1至数个前咽片。常具有发达的腹咽肌肉形成活塞(piston),用于吸食。具杖型咀嚼器者常是凶猛的种类。如鼠轮虫科Trichocercidae、腹尾轮虫科Gastropodidae和疣毛轮虫科Syhchaetidae。

(8)钩型(uncinate)(图13-3 H):砧基和槌柄相当退化,砧枝粗壮,槌钩常具 发达的副槌钩(subuncus)。是胶鞘目轮虫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其咀嚼囊往往非 常膨大,能伏击较大的浮游生物,咀嚼器的作用可能不是很重要,槌钩也许仅用 于撕碎食物。这类轮虫多为固着生活。

(9)梳型(cardate)(图13-3 I),槌柄具分枝,前咽片特别发达,往往比槌钩还 大。用于吸食,吸吮动作由槌钩的运动完成。只见于柔轮科Lindiidae的少数 种类。

唾腺(salivary gland)(图14-4 A)常位于咀嚼囊壁的周围,多为2~7个。 唾腺管一般与咀嚼囊相通,有时与口腔管相通。唾腺分泌物的作用可能是润滑 咀嚼器的活动,也可能有分泌消化酶的能力。

咀嚼囊之后为一或长或短的食道,直通膨大的胃。胃的前端常具1对胃腺 (gastric gland)(图14-1 A,C;图14-4 A),常以孔(少数种类)或管和胃相通。食 道和胃腺壁常为合胞体。胃壁一般很厚,有的为合胞体,胃壁细胞或细胞核数 目恒定。肠很短,后端膨大为泄殖腔(cloaca),输卵管和排泄管通常开口于此。 肛门(泄殖孔)位于躯干部最后端,近足基部背面中央。轮虫的消化管除咀嚼囊 外,内壁一般被有纤毛。

轮虫主要以一些微小的生物,如细菌、微藻、原生动物、较大的丝状藻类、其 他轮虫等为食,也摄食碎屑、浮泥。对水质有净化作用。因头冠和咀嚼器的类 型不同有沉淀取食、捕食、吸食等。食物在口中被咀嚼器磨碎后经食道入胃。 多数种类靠胃腺分泌消化酶在胃中行细胞外消化,也有行细胞内消化的,后者 胃腺往往退化。轮虫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能力有限,对脂类和蛋白质的消化则 非常快,摄食15~30分钟后,脂滴和蛋白质颗粒便开始在胃壁上积累。

4.呼吸与循环:轮虫无专门的呼吸和循环系统。靠体表吸收水中的溶解 氧,角皮较薄处是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缺氧环境中的某些轮虫可行厌氧呼 吸,但多数轮虫游泳或爬行,对氧有比较高的需求量。水的盐度下降可使轮虫 的呼吸率降低,但pH、温度等的有限变化对代谢强度影响不大。轮虫的循环是 通过假体腔实现的。宽大的假体腔充满体腔液,是体内物质循环的介质。无体 腔膜则使体液与组织、器官间能进行直接的物质交换。肌肉的收缩、虫体的运 动亦具有协助循环的作用。

5.排泄系统和排泄:多数轮虫具有一对原肾(图13-1 A~C,图13-2 B)。每 个原肾一般具有2~8个焰茎球,有的焰茎球向前可及身体的前端。各焰茎球 的输出管向后汇合成较长的排泄管通入膀胱。最后经泄殖腔由泄殖孔与体外 相通。轮虫的焰茎球与扁形动物有所不同,系合胞体结构,内具30条或更多的 鞭毛。蛭态纲往往没有膀胱,其泄殖腔的膨大部分代行膀胱的功能。

轮虫的排泄系统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渗透压,这在淡水环境中尤为必要。尽 管体腔液的盐度与水环境通常并无明显的差别,与体腔液相比,轮虫的“尿”明 显是低渗的。轮虫的膀胱每分钟可收缩数次,将“尿”排出。至于体内代谢产物 的排泄可能有两条途径,一是经原肾,二是通过体壁扩散。

6.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轮虫的神经系统(图13-4 B)由一脑神经节和连接 头盘及身体各处的神经组成。脑神经节(图13-1 A,C;图13-2 A,B)亦称中央 神经节,位于咀嚼囊的背面。由此发出数条神经至身体各部,这些神经在某些 部位膨大为一些较小的神经节。比较发达的神经是两条纵神经,位于身体侧面 或背、腹两面。轮虫的神经系统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有运动神经和感觉神 经的分化。二是细胞恒数,脑和神经的细胞数目及位置都是固定的。

头冠区具各种触觉感觉器,如刚毛(图13-1 A)、刺、棘毛等,多位于盘顶区 或围顶区的边缘。有些轮虫的盘顶区具有1对纤毛窝(ciliated pit),可能是一 种化学感受器。

大多数游移的轮虫都具脑眼(cerebral ocellus)(图13-1 A),位于脑神经节 内。有些种类还具有1~2对侧眼(lateral ocellus)或1对顶眼(apical ocellus, 图13-2 C),分别位于头冠侧面和盘顶区。

背触须(图13-1 A,C;图13-4 B;图13-6 I)是轮虫普遍存在的感觉器官,绝 大多数种类还具有1对侧触须(图13-4 B)。前者通常位于躯干部的最前端,后 者的位置则因种类而异。有的种类触须很发达,有的则退化为感觉毛或凹痕。

图13-4 轮虫的消化、神经、生殖系统

A.轮虫的消化系统;B.晶囊轮虫Asplanchna的神经系统;C.单巢纲轮虫的雌性生殖系 统;D.单巢纲轮虫的雄性生殖系统;E.海轮虫Seison的雄性生殖系统;F.海轮虫的精荚

(A,C,D仿Brusca等;B,E,F仿Hyman从各作者)

在脑神经节附近有1个或两个与之密切联系的器官,称为脑后器(retrocerebral organ),各由1个位于中央的脑后囊(retrocerebral sac)和1对脑下腺 (subcerebral gland)构成,有管与盘顶区的开孔相连。脑后器的功能尚不清楚, 曾被认为是一个内分泌器官,有的学者认为具感觉功能,也有人发现它能分泌 黏液。

7.生殖系统、生殖、发育和生活史:轮虫雌雄异体,但仅海轮虫纲雄体发育 完全。单巢纲雄体很少见,如有则很小,结构亦退化。蛭态纲的雄体尚未发现。

单巢纲的雌性生殖系统(图13-4 C)包括1个卵巢和1个卵黄腺。二者均 为合胞体结构,并由一共同的膜包裹,此膜向后延伸成为输卵管,末端开口于泄 殖腔。卵子在卵巢内形成后,直接自卵黄腺吸收卵黄,然后才进入输卵管。因 而常把卵巢和卵黄腺合称生殖卵黄腺(germovitellarium)。蛭态纲具1对生殖 卵黄腺(图13-2 B),有1条共同的输出管。海轮虫纲具1对卵巢,但没有卵黄 腺(图13-2 A)。

单巢纲的雄性生殖系统(图13-1 A,13-4 D)具1个精巢和1条输精管,后者 通生殖孔。输精管壁上常具摄护腺(prostatic gland),输精管的末端常与体壁 特化共同形成交配器。雄体较小,消化系统退化,游泳迅速,只能生活很短时 间。精子有具鞭毛的普通型和棒状精子两种类型。海轮虫纲的雄性生殖系统 具1对精巢(图13-4 E),输精管盘曲穿过一团合胞体组织,精子在此被粘结成 精荚(图13-4 F)。

轮虫的交配有两种方式: 一是雄体用其交配器将精子送 入雌轮虫的泄殖腔。二是雄体 与雌体接触后,雄轮虫在雌体 的不定部位将精子注入雌体假 体腔内,然后精子移行至雌性 生殖管内完成受精过程。雌体 所能产卵的最大数目因种而 异,但对某种是固定的,一般不 超过20个,这由卵巢内细胞核 数决定。卵子受精后,常形成 数层卵膜。

图13-5 单巢纲轮虫的生活史

孤雌生殖是绝大多数轮虫 的主要繁殖方式。蛭态纲只行 孤雌生殖,单巢纲孤雌生殖与 有性生殖交替进行。图13-5是 对单巢纲生活史的概括,当条 件适宜时,雌体经有丝分裂产 生二倍体的夏卵(非混交卵amictic ovum),不需受精便可发育 为二倍体的雌体,这种产非混交卵的雌体称作非混交雌体(amictic female),只 行孤雌生殖。在一定的环境条件刺激下(称为混合刺激mixis stimulus),二倍 体的非混交卵便发育为混交雌体(mictic female),混交雌体通过减数分裂形成 单倍体的混交卵(mictic ovum)。混交卵如不受精便进行孤雌发育为单倍体的 雄体,雄体经有丝分裂产生精子。雄体与混交雌体交配后,混交卵与精子结合 形成厚壁的二倍体冬卵(休眠卵resting zygote)。休眠卵能抵抗干燥、低温等不 良环境,并不立即发育,可被风、鸟等携至其他地区,这是此类动物世界性分布 的主要原因。在有水环境和适宜的温度条件下,休眠卵便可孵化,且总是发育 为不混交雌体。引起轮虫出现有性生殖的混合刺激因子有温度、日照时间、食 物、种群密度等,可能因种而异,有人认为育酚(维生素E)对混交卵的产生有诱 导作用。

轮虫卵为均黄卵,关于轮虫的胚胎发育尚无定论,一般认为:异变的螺旋式 卵裂(modified spiral cleavage)为不等裂,形成实心囊胚。在形成原肠时,胚层 外包(epiboly),内胚层和中胚层衰退,逐渐产生1个囊胚腔(blastocoel),将来的 假体腔即由此而来。表皮、胃、卵巢等器官的细胞恒数在胚胎发育时期就已决 定。

游移生活的轮虫直接发育,固着生活的轮虫常具有一游泳生活的时期。很 多轮虫具有发育多态现象(polymorphism),这是指在环境和内在因子的共同作 用下,具有相同基因型的轮虫可发育为不同形态类型的成体(也见于原生动物、 昆虫和一些低等的甲壳动物等)。

图14-1 棘头动物的模式结构

A.雌虫侧面观(韧带囊尚未消失,卵未成熟);B.雄虫背面观;

C.原棘头纲Archiacanthocephala和新棘头纲Eoacanthocephala的横切面;

D.古棘头纲Palaeacanthocephala的横切面

(A,B仿Brumpt从Remane等;C,D仿各作者)

图14-4 几种海洋棘头动物(A仿李敏敏;余仿Yamaguti)

A.多刺四旋棘虫Quadrigyrus polyspinosus,雄虫;B,C.串粘棘吻虫Echinorhynchus gadi,雄虫(B)和吻(C);D,E.南极棒体虫Crynosoma antarcticum,雄虫(D)和吻(E);

F.鲚新棘吻虫Neoechinorhynchus coiliae,雄虫

图13-6海生的轮虫

A.臀角异尾轮虫Trichocera pygocera;B.狭甲轮虫Colurella colurus;

C.沙居鞍甲轮虫Lepadella psammophila; D.德国前翼轮虫Proales germanica;

E.海洋中吻轮虫Encentrum marinum; F.褶皱臂尾轮虫Branchionus platicalis;

G.颤动疣毛轮虫Synchaeta tremula; H.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quadrata;

I,J.海参蔡氏轮虫Zelinkiella synaptae,整体(I)及后部(J)

(A~E仿各作者从Turner;F仿湛江水产学院;G,H仿王家辑;I,J仿Zellinka自Hy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