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渤海、黄海和东海的海流 渤海、黄海和东海统称东中国海,东中国海的海流系统由外海流系和沿岸流两支流系组成,如图2.2所示。 1.外海流系 外海流系由黑潮主干及其分支(台湾暖流、对马暖流和黄海暖流)组成。黑潮沿菲律宾北部诸岛向北流,在向北流的过程中,除10月到次年4月有一部分流入巴士海峡外,主流沿我国台湾东部向东北进入东海,并沿大陆架边缘继续流向东北,至九州岛南方土噶喇海峡流出东海。130° E以西的这部分黑潮是东中国海外海流系的主干。黑潮水温较高,夏季表层水温可达29℃,在我国台湾以东洋面,水温甚至达30℃,冬季为20℃,我国台湾外海为22℃~23℃,由南向北递减。
图2.2 黄海和东海表层海流示意图(引自冯士筰等,1999)
黑潮主流在我国台湾东北海域分出一个弱小分支,沿闽浙外海北上,可达杭州湾外,然后转折向东与黄海冷水混合变性。因这支海流从我国台湾附近流来,故被称为台湾暖流(又称为黑潮的闽浙分支)。台湾暖流的流速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强,冬季弱。黑潮主流抵达日本奄美大岛以西约29°30′N,129°E附近又开始分支,主要的分支向东,通过土噶喇海峡后沿日本南岸向东北方向流动。另一分支在奄美大岛以西向北流动,大约在五岛列岛南方海域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经过对马海峡和朝鲜海峡进入日本海,称为对马暖流;另一部分在济州岛南面北上进入黄海南部,称为黄海暖流。 对马暖流的流速和流量有明显的年周期变化特性,流速9月最大,约为1.2 kn;2月最小,仅为0.2 kn。黄海暖流大致沿124° E线北上,在北黄海转折,后经渤海海峡进入渤海,分为两支:一支入辽东湾构成顺时针环流,另一支在渤海南部构成逆时针环流。黄海暖流流向比较稳定,终年偏北,流速小于黑潮主流和对马暖流,为0.2 kn~0.3 kn。这支暖流在北上过程中,受到沿岸水文气象条件的影响逐渐变性,随着进入黄海距离的增加暖流特性很快减弱。在温度、盐度的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由黄海南部伸向黄海北部的高温、高盐特性,在冬季尤为显著。 2.沿岸流系 由于我国沿岸有许多大小不同的江河入海,把沿岸的海水冲淡,这些被冲淡的海水沿岸边流动构成沿岸流系。在我国沿海自北向南主要有辽南沿岸流、辽东沿岸流、渤海沿岸流、苏北沿岸流和闽浙沿岸流等。沿岸流流动的总趋势是由北向南,在流动中不断与外海海水混合,产生许多小旋涡。一般情况下,渤海海峡的海流终年都是“北进南出”的,即从渤海海峡的北部流入渤海,从渤海海峡的南部流出渤海,流速冬季强夏季弱。 沿岸流系在冬季具有明显的寒流性质,在强烈的偏北季风作用下,流速达到最大,扩展范围也大,在东海可扩展到126°E左右,闽浙沿岸的沿岸流可经过台湾海峡南下到南海。春季沿岸流由强变弱,并向北收缩;夏季沿岸流的冷性基本消失,强度最弱。 (二) 南海的表层海流 南海位于热带季风区,在季风的作用下,表层海流具有季风漂流的特性,在冬季东北季风期间,南海盛行西南向的漂流。经巴士海峡进入南海的黑潮海水,除少部分在我国台湾南部沿台湾西岸北上进入台湾海峡外,主流向西南进入南海北部,与来自台湾海峡的沿岸流汇合后流向西南,后沿中南半岛南下,绝大部分海水经卡里马塔海峡和卡斯帕海峡流入爪哇海,小部分海水经马六甲海峡流入安达曼海。在南海的东部,从苏禄海进入南海的海流有两支:北支从吕宋岛和巴拉望岛之间的海峡流入,开始向西北,然后并入主流;南支从巴拉巴克海峡流入,向西或向西南。由此可见,冬季南海表层海流具有明显的逆时针环流特点。 在夏季西南季风期间,南海主要为东北流。海水大部分从爪哇海经卡里马塔海峡和卡斯帕海峡流入南海,主流靠近马来半岛和中南半岛一边,流速较快,流幅较窄,在向东北运动过程中,流幅逐渐分散。到达南海北部时,大部分海水通过巴士海峡流出南海,与南来的黑潮汇合北上,而另一小部分海水继续北上进入台湾海峡到东海。冬季和夏季,南海西部的海流均比东部的强,强流区在越南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