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气象百科

三、海水的温度

2023-02-28

海水温度(sea-water temperature)是表示海水热力状况的一个重要物理量,在海洋学上一般以摄氏度(℃)表示,测定精度要求在±0.02℃。 海水温度是表征海洋水文状况最重要的物理因子之一,常作为研究海水团的性质,描述水团运动的基本指标。研究并掌握海水温度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规律是海洋学的重要内容,对于航海、海洋捕捞、水产养殖及海上作业等都有重要意义,对气象、航海和水声等学科也很重要。 海水温度体现了海水的热状况。太阳辐射和海洋大气热交换是影响海水温度的两个主要因素。海流对局部海区海水的温度也有显著的影响。在开阔海洋中,表层海水等温线的分布大致与纬圈平行,在近岸地区,因受海流等的影响,等温线向南北方向移动。海水温度的垂直分布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并呈现出季节性变化。 (一) 表层海水温度的水平分布 (1) 海水表面平均温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从低纬向高纬递减。这是因为地球表面所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受地球形状的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2) 海水表面温度的变化特点:海水表面温度受季节影响、纬度制约以及洋流性质的影响。 (二) 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 海水温度的垂直分布规律是:随深度增加而递减。海水从表层到水深1000 m,水温随深度增加而迅速递减,水深超过1000 m,水温下降变慢。其原因主要是海洋表层受太阳辐射影响大,在海洋深处受太阳辐射和表层热量的传导、对流影响较小。 世界海洋的水温变化一般在-2℃~30℃之间,其中年平均水温超过20℃的区域占整个海洋面积的一半以上。观测表明:海水温度日变化很小,变化水深范围为0 m~30 m,而年变化可到达水深350 m左右处。在水深350 m左右处,有一恒温层。但随深度增加,水温逐渐下降(每增加1000 m深度,水温下降1℃~2℃),在水深3000 m~4000 m处,温度达到1℃~2℃。 (三) 世界大洋的温度分布 三大洋表面年平均水温约为17.4℃,其中以太平洋最高,达19.1℃,印度洋次之,达17.0℃,大西洋最低,为16.9℃。水温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深度1000 m处的水温为4℃~5℃,2000 m处为2℃~3℃,3000 m处为1℃~2℃。占大洋总体积75%的海水,温度在0℃~6℃之间,全球海洋平均温度约为3.5℃。海水温度还有日、月、年、多年等周期性变化和不规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