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南大洋考察

2023-03-06

中国1980年开始参与南大洋考察活动,先后有数批海洋学家参加了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国家组织的南大洋考察,收集和积累了大洋考察方面的许多资料和文献,并通过合作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调查思想和研究成果,为我国独立组织和实施南大洋考察奠定了基础。1984年11月30日,中国第一支南大洋考察队,对南极特定海域进行了首次海洋调查。随后中国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和国家海洋局先后组织了10次 (1985,1987,1989,1990,1991,1992,1993,1994. 12~1995. 1,1995.12~1996.4,1996.12~1997.2) 南大洋考察,分别使用“向阳红10”号、“极地”号和 “雪龙”号科学考察船进行,其航迹几乎遍及整个南大洋。在物理海洋学、气象学、化学和生物学等方面获得了大量宝贵的资料,从而填补了我国对南大洋研究的空白,也为人类和平开发利用南极做出了贡献。

我国对南大洋物理海洋学方面的调查研究主要集中在南极半岛西北海域和普里兹湾海域。此外,还对南设德兰群岛、象岛、德雷克海峡以及普里兹湾邻近海域进行过调查,利用温-盐-深剖面仪(CTD)、抛弃式温深仪 (XBT)、多普勒声学剖面海流仪 (ADCP)以及安德拉(Aandderaa)海流计和潮位计等物理海洋学调查仪器、设备,取得了考察海区从表层到数千米深度水域中的海水温度、盐度、潮汐、海流和流浪等观测数据,为南大洋物理海洋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在南极半岛西北海域,发现夏季的别林斯高晋海在垂向上存在4个水团,即南极夏季表层水,南极冬季水、南极绕极深层水和南极底层水等; 在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中的水团则具有3种不同的类型,而认为来自于威德尔海中的低温、高盐水对海峡底层水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中的水平环流主要以西南-东北向的海流为主,且在海峡的西部发现有二支源自别林斯高晋海的海流。

普里兹湾是南极大陆周围仅次于威德尔海和罗斯海的第三大海湾。调查研究发现,在普里兹湾的陆架区存在南极冰架水,使该湾的高密度陆架底层水得以形成,且对南极底层水的形成同样起着关键的作用。这里的陆架水主要由南极陆架区的海冰过程以及冰架下部的过冷却作用产生的深层混合和对流所致; 而海冰发育析盐导致的垂直对流则是南极表层水和南极中层水形成的主要原因。此外,普里兹湾湾顶区的潜热冰穴是导致该海域南极夏季表层水温度异常分布 (自南向北递减) 的重要因素。这些发现,丰富了国际对普里兹湾物理海洋学研究的成果。

1987年,我国在南极长城站附近设置了第 一个潮汐自动观测站,获得了南极半岛附近海域潮汐基本特征的认识。

90年代,我国对南大洋的物理海洋学调查研究,除了采用常规的定性、客观分析方法研究外,还采用数值模拟研究方法,对普里兹湾环流、南极绕极流等中、大尺度海洋现象进行了数据值计算,在定量研究方面开始了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