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百科

牡蛎的自然海区半人工采苗方法

最近更新:2023-03-07

(一)投石(壳)采苗

投石(壳)采苗以石块或贝壳作为采苗器。

(1)蛎石(壳)的处理:石块以每块重2~4千克为宜,新 石块可以直接投放,旧石块需先清除上面的污附;若用蛎壳要 捡大弃小。

(2)场地整理:对于硬质滩涂,可以直接在选好的海区 上划分界限,树立标志。在涨潮时用船将采苗器运到指定的地 点,待退潮后整理;对于软质滩涂,在采苗前需要在潮间带修 筑畦形采苗基地。畦宽一般4~5米,高20~30厘米,畦与 畦之间以沟相隔,畦间距1米左右。畦筑好后,插竹作为标记, 涨潮时将采苗器放到畦上,潮水退后再进行整理。深水采苗要 选择底质较硬的海区,划分区域,作好标记。

(3)采苗器的排列方式:采苗器的排列方式有两种:一是 将蛎石堆列成长条状;二是将数块蛎石为一簇堆在一起。利用 贝壳作采苗器时,可将贝壳均匀地插在潮间带上,比平铺在滩涂 上采苗效果好。一般采苗器的投放量为:石块10~20米3/亩, 贝壳10~15米3/亩。

(4)采苗效果的检查:蛎苗固着3~5天后,壳长为0.2~ 0.3毫米,用肉眼可以观 察。若蛎苗附苗过密,可将其 翻入泥中,窒息部分蛎苗,或 用铁丝耙去掉部分蛎苗,也 有任其自然生长,长大时部 分蛎苗被挤下来,可播养到 硬质滩涂上扩大养殖。蛎石 投放后也可能有藤壶固着。蛎苗与藤壶的区别是:蛎苗略呈椭 圆形,色深扁平,手摸感觉光滑;藤壶苗呈圆形,色淡较高,粗 糙有刺手感觉。若检查藤壶很多,应清理蛎石,重新采苗。

图1—3 插竹采苗与养成

(二)插竹采苗

用直径1~5厘米,长1.0~1.2米的竹子做采苗器(见 图1—3)。

(1)蛎竹的处理:为除去竹子中的有害物质,采苗前应将 蛎竹在潮间带的泥砂中浸埋3个月左右,或在阳光下曝晒和 风干;也可将蛎竹斜插在潮间带让藤壶固着1~2个月后收 回,清除藤壶,既除去了竹子中的有害物质,又可增加表面的 粗糙度,利于蛎苗的固着。

(2)采苗方法:将处理好的蛎竹3~5根为一束,以60° ~70。的角度斜插在滩面上构成锥形。竹子插入滩涂的深度为 30厘米左右,50~80束为一排,与潮流方向平行,排与排之间 相距100~130厘米。

一般每亩插蛎竹10000~14000支。

(三)桥式采苗

(1) 采苗器:以石条、水泥条或水泥板作为牡蛎的采苗 器,一般石条或水泥条的规格为100厘米×20厘米×10厘 米,水泥板的规格为80厘 米×10厘米×5厘米。

(2) 采苗器的排列方 式:采苗时,在中潮区附近的 底质较硬的滩涂上,将石条 紧密排成人字型,十几块至 几十块石条为一组,与潮水 方向平行排列,石条与地面呈60°角。蛎苗固着一个月后,将 石条重新整理,疏散密度(见图1—4)。

图1—4 桥式采苗与养成

(四)立石采苗

采苗器为长方形柱状石条,长120厘米左右,宽和厚均为 20厘米左右。将石柱竖立在中潮线附近,位置很少移动,石 柱埋入泥砂中约30~40厘米。每年采苗前,清除掉石条上的 附着生物,即可有蛎苗固着。

采苗后,若发现蛎苗 固着过密,应稀疏,除去多 余蛎苗;若发现藤壶等其 他生物固着过多,则需清 刷固着器另行采苗(见图 1—5)。

图1—5 立石采苗与养成

(五)筏式采苗

筏式采苗适用于水深 4米以上,风浪平静的内 湾。在海区设置浮筏,一般以牡蛎壳和扇贝壳做采苗器,在贝 壳中央钻一 小孔,用绳 串联,贝壳 之间也可用 2~3厘米 的小竹管隔 开,每串长 2~3米,垂挂于浮梗上。每串贝壳间距离为0.4~0.5米。一 般每壳上固着10~20个 蛎苗即可。亦可利用橡胶 胎采苗(见图1—6)。

图1—6 筏式采苗与养成

1. 采苗 2. 示养成 3. 示养成放大图 4. 浮球 5. 浮绠

6. 缆绳

(六)栅式采苗

栅式采苗又称简易垂 下式采苗。在低潮线附近, 干潮时水深2~4米,风浪 较平静的海区,树立木桩、水泥柱或石柱等,上面纵横用竹、 木、水泥柱架设成棚,将成串的采苗器悬挂于棚架上进行采苗 (见图1—7)。

图1—7 栅式采苗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