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对虾育苗期间细菌性疾病防治

最近更新:2023-02-01

在对虾工厂化苗种生产中,细菌性疾病历来都是发病率最高,危害最大的疾病。从发病到幼体死亡,只需十多个小时,严重时,1~2天内发病池死亡率能达90%以上。

菌血病 鳗弧菌、溶藻胶弧菌、副溶血弧菌和假单胞菌和气单胞菌等。患病幼体活动能力差,反应迟钝,趋光能力差,于静水中沉于底部,体色混浊不透明。镜检,体表有污物附着,体液及附肢内有活动细菌,消化道一般无食物。菌血病后期,还常于体内见到纤毛虫和鞭毛虫。治疗方法:用土霉素3~5ppm全池泼洒,每隔24小时换水加满后施药,连续3次。或用氯霉素或红霉素1~1.5ppm全池泼洒,每隔24小时换水加满后施药,连续3次。氟哌酸或呋喃唑酮1~2ppm全池泼洒,每隔24小时1次,连续3次为一疗程,在上述全池泼洒药物同时,将氯霉素按饵料0.05~0.1%或呋喃唑酮0.1%或氟哌酸0.1%混入蛋黄或蛋糕中搓出,静止放10~20分钟后投喂。

屈桡杆菌病 病原体为屈桡杆菌。患病幼体活动力差,在静水中沉于底部。镜检,体表及附肢,特别是附肢刚毛上附有大量屈桡杆菌,消化道一般有食物,但菌体附着量多时无食物。菌量附着少时,对幼体影响不大,大量附着时能引起死亡。一般蚤状幼体易受感染。治疗方法:此菌对氯霉素特别敏感,全池泼洒,全池药物浓度为1~1.5ppm,每隔24小时1次,一般连续3次即可治愈。

消化道不动杆菌病 病原为革兰氏阳性的不动杆菌。受感染幼体外观症状同菌血病,镜检时,于低倍镜下就能见到消化道内有黄色菌块,外包一层膜,菌块压出后不分散,严重时充满整个消化道。幼体开始患病时仍少量摄食,严重时不摄食。在较严重时,于消化道和体液中有活动细菌。从溞状幼体Ⅰ到仔虾均能感染,但从溞状幼体Ⅰ期到糠虾幼体Ⅲ期感染较严重,引起死亡率很高,一般发病2~3天累积死亡率达95%。近年在较脏的池水中能见到此菌的块状菌团。治疗可用青霉素和链霉素各1ppm混合全池泼洒,每隔12小时1次,连续3天。漂粉精0.5~1ppm全池泼洒,每24小时1次连续3次。红霉素1~1.5ppm或氯霉素1~1.5ppm全池泼洒,每24小时1次,连续3次。土霉素3ppm和链霉素1ppm混合全池泼洒每24小时1次,连续3次。在全池泼洒药物的同时,在饵料中用红霉素0.05%或呋喃唑酮0.05~0.1%混合于饵料搓出,静放10~20分钟后投喂。

长杆菌病 病原为长形杆菌。受感染幼体游泳缓慢,活跃性差。镜检体表及附肢上附有大量长杆菌和污物的附着。从溞状幼体到糠虾幼体均能感染,一般不会使幼体死亡,只是影响幼体活动和生长发育。此菌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用0.5~0.8ppm高锰酸钾全池泼洒后1小时换水会有所改善。加大换水量,投喂营养丰富饵料,促进幼体脱皮,长杆菌亦随脱落。

丝状细菌病 详见“中国对虾育苗期间丝状细菌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