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中国对虾黄鳃病

最近更新:2023-01-31

随着中国对虾养殖时间的增加,黄鳃病发生率逐年剧增,危害日益严重,病症也渐趋复杂。发病时间由6个份下旬持续到10月份。

病症病原 对虾黄鳃病的病源有多种,其症状和危害程度也各不相同,在丹东地区主要分两大类。细菌致病:细菌侵入虾体后,造成全身感染。发病初期,鳃部呈淡黄色、椭圆形状,部分病虾同时伴有游泳足发红;随病情发展,鳃丝肿大,鳃部呈深黄色;病情严重时,鳃丝糜烂,鳃部为黄褐色。经镜检,可见鳃丝末端无规则肿大,鳃丝和血液内有活动的细菌。感染细菌的病虾活动能力差,食欲减退,常在水面缓缓游动,易受惊而成群跳出水面。此病症一旦严重,死亡率可达70%以上。藻类致病:大量藻类随着在虾的鳃丝上,鳃部肿大并呈黄色或黄褐色,为不规则形状。病虾摄食性较差,行动缓慢。此病一般不死虾,如果病情时间过长,常因呼吸不畅而发生缺氧浮头。对虾养殖中以黄鳃为主症状的混合感染型疾病特别严重,由于交叉感染,病虾死亡率更高,诊断和防治也较为困难。

防治措施 黄鳃病的病原菌及疾病程度都与水环境中有机质成正比。发病的虾池大多数都是由于池底老化、淤泥过多、清池不彻底、放苗密度过大、投饵过量、换水量少等原因,造成养殖环境恶化的不良现象。所以改善环境对防治虾病、减少发病率十分重要。养过虾的池塘,池塘中沉积大量腐败的有机物质的淤泥,这是病原滋生的基地和水质败坏的根源。所以每年在收虾后,应排干池水将淤泥挖除。在放虾苗前一周左右,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进行池塘带水消毒,水位在5~10厘米即可。放虾苗时,要选择健康无病的虾苗,最好要经过暂养,达到2~3厘米时进行分池,各池投苗数量要根据自己的条件而定,切不可过密。养虾中、后期,即7~9月份,是高温季节,也是对虾黄鳃病流行的高峰时期,这期间,应做到定期换水、保持高水位,达1.5米以上。水色应保持黄绿色、淡黄色、黄褐色及绿色为好。透明度以40厘米左右为佳。这期间还应加强预防工作。可用1~2ppm的漂白粉消毒池水,降低水中的细菌量;或每亩用5~10千克的生石灰处理底质,改善池底环境;还可在池内投放光合细菌,使之吸收池水中氨、硫化氢、亚硝盐等,净化水质。投饵时、要选择营养丰富、粘合性好的配合饵料、并要多投一些鲜活饵料。坚持杜绝投喂腐烂变质的饵料。

根据虾池的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一些其它生物品种进行塔配混养,即改变虾池生物区系,又改善生态环境。如虾贝混养,贝类可滤食水中的浮游植物,控制池内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鱼虾混养,可清除池底残饵和限制水中浮游植物的过量增殖,净化水质等等。加强疾病检侧,有病做到及早发现、提早治疗,把病情控制在初发阶段。一旦病情严重,要立即同科研单位联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控制病情漫延,并对病虾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