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斑点叉尾鮰主要疾病防治

最近更新:2023-02-01

斑点叉尾鮰的疾病颇多,从病毒的感染到寄生虫的侵害均可造成批量死亡。

病毒病 主要征状是鳍基部和皮肤充血,腹部膨大,腹水增多,两眼外突,鳃丝渗白,肾脏红肿、脾脏增大,内脏血管充血等,行为征状包括垂直游泳,死亡前头朝上漂浮水面。感染鱼多为体长小于10厘米或体重小于10克的鱼苗或鱼种,1~3周龄的鱼苗自然感染时,3~7天的死亡率可达100%。个体较大的鱼感染时,其死亡率可能会低些。死亡率的高低主要取决取于水温,在水温为15℃以下时,病状不明显,亦无死亡现象,水温在20~25℃时反应无规律,而水温在25℃以上时出现明显症状,鱼类大批死亡。病原是一种疱疹病毒,对感染鱼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密切注意水质情况,保持良好的池塘环境条件,池水溶氧应尽量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水温在29℃以上时应尽量不要拉网作业或运输苗种。在出现病情且水温高于20℃时,切勿拉网捕鱼,有条件的在发病期间可抽冷水入池,使池水温度降至20℃以下,可减少死亡。

肠道败血症 病状一般为鱼体全身出现细小的红斑、肝脏及其他内脏器官也会有类似的斑点,鳃丝渗白,头部正中央出现炎性或皮内病点出血损伤。当病原体感染脑部时,鱼通常作环状游泳,不久将死亡。各种规格的鮰鱼均可感染此病,其致病温度比较苛刻,通常只在水温为20~28℃时发病。病原是一种细菌,在水中只能存活很短时间,但在池底淤泥中可生存较长时间。可用下述防治方法:鱼种下池前用1~3%盐水浸泡3~5分钟;2~3ppm高锰酸钾或1ppm漂白粉全池泼洒;用每100千克饲料含180克的土霉素的药饵投喂10~14天。患病亲鱼可按每千克体重注射土霉素55毫克或红霉素8毫克,但食用鱼不宜采用。

柱形病 在发病早期,在鱼体的头部、躯干部或鳍部出现灰白色或稍有充血的腐烂区,当病情加重时,病灶皮肤受损,露出其下的肌肉组织,出血,随后可因细菌性败血症而死亡,鳃组织也是常见的感染部位,其特征是初发病时在鳃丝未稍出现褐色的坏死组织,后逐步扩展至基部,随着病情加重,患鱼会因呼吸功能受阻而死亡。一种细菌引起的,在适宜的致病条件下(如水质恶化,鱼体质变弱等),流行速度极快,可在出现病状后1~2天内造成大批死亡。该病对幼鱼危害性较大,对年龄个体较大的鱼的危害程度要小些,尽管疾病流行多出现在水温20℃以上的春末至初秋,但在低温期间亦可发病,因此一年四季均可出现。防治方法同肠道败血症。

小瓜虫病 小瓜虫主要侵袭鱼体的皮肤、鳍条或鳃瓣,肉眼可见寄生部位布满白色小点状的囊泡,故称白点病。病情严重时,鱼体表覆盖着一层白色藻胲,病鱼游泳迟钝,漂游水面,有时集群绕池、鱼体不断和其他物体磨擦,不久将大批死亡。小瓜虫繁殖的最适水温为15~25℃。流行季节多的初冬春末,但在夏季也会出现局部流行。防治方法为;1、20~25ppm孔雀石绿浸洗10~20分钟;2、0.3~0.5ppm硝酸亚汞浸洗2小时左右;3、0.01~0.02ppm硝酸亚汞全池泼洒,效果较好。

卵病 斑点叉尾鮰鱼卵的孵化时间较长(5~8天),若水体不清或水流不足,鱼卵很易受细菌感染或水霉寄生,寄生水霉的卵块在其表面或附着物上很容易见到棉花状的水霉菌,细菌感染的最初症状是在卵块上出现淡灰白色的小区,随着病情的发展,感染区域扩大,可造成鱼卵大量死亡。为防止卵病的发生,应使用清洁的孵化水体,保持充足的流水孵化,而且在孵化过程中每天用药物消毒2次,直至眼点出现时为止。消毒药物及其传用方法见表。

斑点叉尾鮰鱼卵消毒治疗药物及其使用方法

 疾病种类 药物名称 药物浓度 处理时间
 细菌病  孔雀石绿
高锰酸钾
土霉素
 60~65ppm
3ppm
8ppm
 10~12秒
10~15秒
50~60秒
 水霉病  孔雀石绿
福尔马林
 60~65ppm
100ppm
 10~12秒
4~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