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蓝鳃太阳鱼

最近更新:2023-02-23

简介

蓝鳃太阳鱼原产于北美五大湖区域,属鲈形目、太阳鱼科的鱼类。具有肉质鲜美、病害少、适应性强和易养殖等特点,各国在移植、增养殖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工作。

形态特征

口偏上位,上、下颌有细而尖的小齿(上颌二排齿,外面一排稀疏,里面一排,排列紧密;下颌齿第一排紧密,第二排不规则的排列在下颌前端)。体高而侧扁,背部隆起,背缘呈弧形,体前部宽后部狭。眼位于头的前部,侧上位较大;2对鼻孔;鳃盖后侧有深蓝色小突起;体侧有7~10条暗黄色彩条,背侧为深灰褐色,腹侧银白色,体色随着水色的深浅而变成深色或浅色。背鳍有9~10条棘,1棘10~12软条;臀鳍3棘11~12软条;胸鳍13~14软条;腹鳍1棘5软条;侧线鳞40~45。体长为体高2.1~2.7倍,为头长3.0~3.3倍,为尾柄高6.7~7.5倍,为尾柄长5.5~6.7倍;头长为眼径的3.2~3.9倍,为眼间距2.6~3.2倍。体内脊椎骨29~30节,胃呈V形,膨大,幽门垂6~7个,发达。第一鳃弓鳃耙15~16个,细长。体长10厘米的蓝鳃太阳鱼,最长鳃耙2.2毫米。体腔膜银白色,去掉该膜,可以见到有一透明薄膜,把腹腔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除二条红色肾脏外,无其他器官,可能有鳔的作用;下部份充满内脏。

生态习性

属温水性鱼类,生存的水温为3~38℃,可以在长江中下游流域的自然环境下越冬、度夏,生长正常;在清水或城郊污水中也可以进行养殖,对水质条件要求不高,水体中溶氧与我国主要养殖鱼类相似。

食性

杂食性鱼类,鱼的肠长与体长之比为的0.72~0.89,在仔鱼期即体长为25~30毫米时,主要以小型浮游动物为主;幼鱼期即体长为5~60毫米时,因其活动能力增强,水生昆虫数量明显增加;成鱼期,即体长为80~110毫米时,胃含物以水生植物和野杂鱼为主,也摄食人工饲料。

年龄与生长

生长速度相似于我国的鲫鱼。当年体长为4厘米、体重1.6克的幼鱼到次年10月,平均体长达12.5厘米、体重107克。一般雄性个体略大于雌性。体重增长以3龄鱼最快,生长拐点为2.85。

繁殖习性

属多次产卵类型鱼类,性成熟为1~2年,繁殖产卵的水温为17.2~30.5℃,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产卵期一般为4~9月,2龄鱼的怀卵量在2~4粒/尾,该种鱼具有营巢护幼的产卵习性。

营养价值

营养成分较全面,鲜肌肉中的水份含量和脂肪含量均略低,而且蛋白量略高,干物质中17种氨基酸的含量高达6.92%而且人体必要氨基酸丰富。

养殖及发展前景

蓝鳃太阳鱼因其具有广温性、适应性强、食性较广、易捕捞、能形成自然种群等特点,在我国有较广阔的增、养殖前景。池塘中的搭配养殖:蓝鳃太阳鱼因其个体不大,不宜作为池塘的主养鱼类。常作为搭配养殖鱼类。在精养鱼池中配养隔年鱼种100尾,规格为每尾8~10克。流水养殖:在流水条件下养殖兰鳃太阳鱼,一般选择面积为20~40平方米或60~100平方鱼的方形水泥池,水深为1米。湖泊和水库的增殖:蓝鳃太阳鱼在浅水湖泊或小型水库中作为增殖鱼类效果较好,为提高放养成活率,最好投放越冬后的鱼种,放养数量可根据湖、库鱼类现存量确定,一般亩放500尾左右,年底可长到150~200克左右,可增加湖、库优质鱼产量,又可在湖、库形成自然种群,达到增养结合的目的。还可作为游钓业的发展对象和肉食性鱼类的饵料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