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提高泥鳅仔鱼成活率措施

最近更新:2023-01-31

提高泥鳅仔鱼成活率措施,亲鱼要求雌鱼平均体重15~20克,雄鱼10~15克。当肉眼检查发现雌鱼腹部膨大,富有弹性,颜色微红,腹中线扩散,卵巢轮廓明显;雄鱼胸鳍有追星出现,即进行人工催产。催情用的药品是绒毛膜促进性腺激素,用量根据亲鳅个体大小而定,每尾雌鳅用1~2毫克 鳅的剂量减半。放在遮荫的静水池中让其自然发情和产卵,以棕榈皮(经浸水处理)作为附卵器。

养殖池面积13平方米,水泥结构,池顶以竹蓬遮荫。池底辅10厘米厚的菜园泥,同时把生石灰、发酵鸡粪和大草(切碎)各5千克拌匀、铺平,然后放水至30厘米深,经5~6天发酵,水色转青,pH值降至7.4左右,即放养体长4.5毫米的仔 8000尾(600尾/平方米)。仔鱼除依靠培养池水的浮游生物为饵料外,每天还用18号筛绢网从其他鱼塘捞取5000毫升浮游生物浓缩液投喂。随着仔鱼长大,入池后第七天投喂一些浮萍(薸沙)。养殖期间每升水体溶氧保持在5毫克左右,平均水温26.8℃。经12天培育后采取饵料诱捕和干池捕鱼,收获泥鳅仔鱼6385尾(少部分潜入泥中未计),成活率80%,平均体长18.5毫米。

泥鳅仔鱼在侧卧期时,运动能力很差,只能作简单的垂直运动,若水深在70厘米以上,仔鱼未能游到表层便漂落池底。经过反复多次,仔鱼由于能量的消耗而出现衰竭,致使仔鱼过度集中于底层,造成局部水体缺氧。当每升水体溶氧低到2毫克以下,就会引起仔鱼的大量死亡。随着仔鱼的长大,水深才可逐渐提高到40~50厘米。在酷暑季节(7~9月),可以采取遮荫和注入新水(温度较低者)的办法来解决,以维持水温在30℃以下的适温范围。据观察,仔鱼的外鳃丝尚未消失前投喂蛋黄,仔鱼尚能吸收利用,仔鱼生长正常;当外鳃丝消失后(约出膜后6~7天),此时应及时投喂些动物性和植物性的人工合成饲料,最好是人工培养枝角类或轮虫一类的活体饵料。水泥池的底层铺上10厘米厚的壤土,对于改善泥鳅仔鱼的生态条件是很必要的。当水温超过32℃时,仔鱼可以隐居于泥表层避暑;作为泥鳅饵料的底栖生物也赖以繁殖;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水体中的物质循环能较好地进行;底泥中的某些离子如Fe2+也可以跟“S”结合,抑制H2S的产生,促进水体的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