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中国明对虾的养殖放苗前的准备工作

最近更新:2023-01-31

1.池塘清整

池塘清整是养殖中国明对虾的一个技术关键,对中国明对 虾的成活率、生长速度和体质强弱都有很大影响。因此,除了新 挖的池塘外,在放养虾苗前都应彻底清整,包括环水沟。池塘的 清整,主要包括池塘的修整和药物清塘两个环节。

(1)池塘的修整。最好在秋末收虾后进行。收虾之后,敞开 闸门,让海水冲刷数日,尽量冲洗去除池内有机沉积物和环沟内 的淤泥,以后排空池水,封闭闸门,翻松池底淤泥进行暴晒,使残 留有机质进一步氧化分解。有条件的,可将淤泥杂藻一并清除 运出。清淤后还可进水泡池2~3次,每次持续7~10天。除此 之外,还应维修塘堤、堵塞池堤上的漏洞等。也可利用吸泥泵吸 除池底过多淤泥,可节约人力,减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对于精养虾池,由于其中央设排污口,收虾后可用高压水枪 冲洗,直接将污物排出池外。

(2)药物清塘。经修整后的池塘,还要进行清塘消毒,杀灭 中国明对虾养殖的病原体和敌害生物。清塘的时间一般在放养 前30天进行,清塘应选在晴天进行,阴雨天气清塘的药物不能 充分发挥其作用,操作也不方便。目前生产中常用的清塘药物 有生石灰、漂白粉、茶子饼、鱼藤酮等。水草特别多的池塘,也可 采用除草剂清塘。

①生石灰清塘:生石灰不仅能杀死杂鱼、杂虾、病菌及寄生 虫,而且还可改良池塘底质,是一种很好的清塘药物。清塘时使 池塘水深保持在5~10厘米,每立方米水体用优质石灰375~ 500克,可干撒,也可用水化开后趁热全池泼洒,凡在最高水位 线以下的池堤处都要泼到,并要泼得均匀。最好在泼后第二天 再用耙子将塘泥和石灰搅和一遍,以充分发挥石灰的作用。休 药期为7~10天。

②漂白粉清塘:漂白粉对于原生动物、细菌有强烈的杀伤作 用,故可预防疾病,并可杀死鱼类等敌害生物,使用时加水溶解, 然后全池泼洒,泼洒方法同生石灰。用量是每立方米水体加漂 白粉50~80克。休药期为1~2天。

③茶子饼清塘:其主要杀伤鱼类及贝类等,使用时将茶子饼 粉碎后用水浸泡数小时,按每立方米水体15~20克的用量连水 带渣全池泼洒,1~2小时即可杀死鱼类。休药期为2~3天。

④鱼藤制剂清塘:鱼藤制剂内含有的鱼藤酮对鱼类有强烈 的毒性,对甲壳类毒性却甚微。

鱼藤酮乳油:又称鱼藤精,清池一般用含鱼藤酮5%的鱼藤 精,每立方米水体施药1~2克。但由于该药有效成分不稳定, 陈旧药品药效下降,因此,使用前应进行药效试验,再定用量。

鱼藤根粉含4%~5%的鱼藤酮,清池时每立方米水体用干 粉4~5克,稍经浸泡后连水带渣一同撒入池中。本品价格便 宜,保管及使用都较方便,是较理想的清池药物。同时鱼藤的鲜 根也可用于清池,效果比干根还要好,小根比大根效果好。使用 时应将根切成小块,在水中浸泡,边泡边砸,砸过再泡,使鱼藤酮 尽量浸出,1~2天后把溶液洒于池中。鲜根用量比干根要酌情 增加。

药物清塘还应注意以下事项:清池应选择在晴天上午进行, 可提高药效;清池前要尽量排出池水,以节约药量;在虾池死角, 积水边缘、坑洼处、洞孔内亦应洒药;清池后要全面检查药效,如 在1天后仍发现活鱼,应加药再清,注意休药期(表13),并经试 验证实池水无毒后再放虾苗。

 

表13 常用清池渔药的休药期

药物名称 停药期(天)
敌百虫(90%晶体) 

漂白粉

二氯异氰尿酸钠(有效氯55%)

三氯异氰尿酸(有效氯80%以上)

土霉素

磺胺间甲氧嘧啶及其钠盐

磺胺间甲氧嘧啶及磺胺增效剂的配合剂

磺胺间二甲氧嘧啶

≥10 

≥5

≥7

≥7

≥30

≥30

≥30

≥42

 

2.进水及饵料生物的繁殖

清塘药性消失后,就可开闸进水。为防敌害生物入池,须用 60目筛绢滤水。注入塘内的水源,应未受污染,不含有害元素, 盐度为16~34,pH值为7.8~8.6,溶氧5毫克/升以上,进水水 深为70~80厘米。有条件的应对入池后池水用含氯消毒剂等 消毒处理,杀灭水中病菌。

池塘进水后,还需施肥培育虾苗的饵料生物。实践证明,施 肥培养饵料生物,并在池塘中移植桡足类、端足类(如蜾蠃蜚)、 藻钩虾、拟沼螺、伪才女虫、卤虫等,可大大提高中国明对虾的苗 种成活率,并可降低养殖费用。因此,饵料生物的繁殖是中国明 对虾养殖中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基础饵料生物是指养虾池内自然生长以及人工移植后繁衍 的各类对虾饵料生物的总称。通过采取向池中施肥、添换水、投 喂一定食物等手段,创造有利条件,促进这些生物不断繁殖、生 长,通常称为基础饵料生物的培养。在基础饵料生物的移植前, 最好对饵料生物进行检测,检测呈阴性的物种再移入池中培养。 在养虾池中提早培养基础饵料生物,是充分利用池塘的生产力, 解决对虾前期饵料,降低生产成本,促使对虾快速生长和减轻水 质污染,预防虾病发生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措施,也是养虾生 产中不可缺少的工艺环节。基础饵料生物可分为浮游生物和底 栖生物两大类。前者主要是浮游植物、滤食性桡足类、卤虫、各 类无脊椎动物幼虫、箭虫等;后者主要包括多毛类(如沙蚕)、端 足类(如蜾蠃蜚)、有孔虫和微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等。

繁殖饵料生物一般从放苗前1个月左右开始,也可根据当 地水温高低、水体的“肥瘦”情况及饵料生物的繁殖特点等灵活 掌握。目前采用的方法一般是在清池后首先进水60~80厘米, 而后向水中施肥,促使单细胞藻类及桡足类等浮游生物迅速繁 殖。放苗时,使池水透明度稳定在30~40厘米,水色呈黄绿色、 黄褐色等。肥料有发酵的鸡粪、牛粪等有机肥和硝酸铵、磷酸二 氢钾等无机肥。新建的虾池,以施有机肥为主,每亩可施20~ 30千克,宜分2~3次投入(施前需经过充分发酵,以免污染池 底);老虾池则以施化肥为主,每次施氮肥2×10-6~4×10-6、 磷肥4×10-7~8×10-7,前期每2~3天施肥一次,后期7~10 天施肥一次。当池水透明度达到30厘米以下时,停止施肥。有 机肥具有肥效发挥慢,但肥效期较长;无机肥虽然肥效快,但持 效期较短。因此,为了保持池内水色的稳定,可采用有机肥与无 机肥相结合的施肥方法。

值得指出的是,虾池中繁殖的单细胞藻类有些可被对虾直 接摄食利用,同时在养殖过程中也始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单细胞藻类可直接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将营养盐等无机 物转化为有机生物被浮游动物等所食,而这些动物又是对虾的 优质饵料;可吸收氨氮和二氧化碳等代谢产物,放出大量氧气, 增加池水的溶氧量(通常虾池水中溶氧含量的89%左右是由单 细胞藻类产生的),改善池水环境,这是对虾赖以生存和旺盛生 长的重要保证;减少池水的透明度,为对虾的栖息与生长创造比 较安静的隐蔽环境等。

池水的颜色和透明度常作为反映浮游生物组成和生物密度 以及海水质量好坏的标志。如硅藻类为优势种时,水体常呈褐 色和黄褐色;绿藻类为主时,呈鲜绿色和黄绿色;金藻类为主时, 则呈金黄色。这些颜色通常被认为是较好的水色,应通过施肥 和添换水等措施加以维持。施肥量和进水量的大小及次数,生 产中主要根据水色和透明度适当加以调节,一般宜少量多次。 不同单细胞藻类的生长繁殖速度,与水体内的氮、磷比例有密切 关系。如一般认为氮磷之比为20~30 : 1时能促进硅藻类的大 量繁殖,而1:1时则能促进鞭毛藻(包括有毒甲藻)的繁殖。为 了防止后一种情况的出现,在施肥时磷的比例不宜过大。如果 施肥繁殖后正常的水色突然变清,或出现异常水色,可能是由于 繁殖过度、环境变恶,有些单细胞藻类死亡下沉所致。此时,应 彻底更新池水,重新施肥繁殖。也可从邻近水色较好的池塘分 水接种,以缩短培养时间。

3.底质改良

“养虾先养水,养水先养土”。众所周知,只要养虾,虾的排 泄物、残饵和生物尸体就不可避免地积聚池底。随着工业的迅 速发展,生活污水的排放,养殖海区的富营养化,也使池底容易 污染。加上长期的养殖,抗生素类药物和各种消毒剂的广泛使 用,也容易造成污染。由于这些污染源的存在,随着养殖时间的 延长,底质污染越来越严重,养虾就越来越困难。通常新开挖的 虾塘,往往第一年养殖成功,但到了第二年以后发病率就越来越 高,底质污染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20世纪90年代初以前,养虾是采用大排大灌的方法,只要 有潮水进塘,每天都实行排水和进水。投喂的饲料也是鲜杂鱼 虾类,养虾也取得成功,虾病流行危害程度小。但今天情况却完 全不同,如果现在养虾也是采用以上方法,是注定要失败的,因 为现在的底质和水质等与当年完全不同。

以改良底质为中心的水质管理,是当今养虾的最关键技术 之一。虾池水质的变化,通常由底质变化引起。水质变坏,首先 表现在池水中有毒物质,如氨氮、硫化氢和亚硝酸盐等含量的增 加,pH值和生物耗氧量超出正常范围,溶解氧下降,饵料生物 数量减少,有害物质如夜光虫、鞭毛藻数量增加。产生以上现象 的根源是池底有机物沉积过多,因得不到充分氧化而产生有害 物质。换水只能改善池水,而不能改善底质和消除产生有害物 质的根源。改善水质首先要减少有机物的沉积,增加溶解氧,逐 步消除沉积物。

以往改良底质的方法通常是使用各种消毒剂和抗生素药 物,而且用药量越来越大,但改良底质和防治病害的效果不好。 这是因为这些药物不仅将有害的病毒病菌杀死,而且也把有益 微生物杀死。因为虾在健康状态时,在其内外环境中存在着一 个相对稳定的微生物优势种群,组成正常的微生物群,既参与宿 主的“生理系统”活动,又能很好地促进有益菌的生长,抑制有害 菌的增生,形成抵御致病菌的第一道防线。此种状态的“合理共 存”,同时又受生态环境中诸多理化因子和致病因素的影响。在 常态下,虾、微生物和生态环境三者构成一个“动态平衡”,在一 定的允忍范围内,此种平衡有相对稳定性,虾不易发病。而使用 上述药物后,使水体、虾体表及体内有益微生物遭到破坏,降低 或失去免疫力,病原体便突破首道“防线”,侵入体内,导致虾发 病。

现代改良底质是利用微生态学原理,使用新型的微生物制 剂。目前,在市面上使用最多的是光合细菌和各种微生物制剂。 光合细菌放在虾塘中,能迅速消除水体中氨氮、硫化氢、有机酸 等有害物质,改善水体质量,平衡酸碱度。微生物制剂包括有枯 草芽孢杆菌、地衣草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多 黏芽孢杆菌、乳酸杆菌、乳链球菌、假单胞杆菌、亚硝化单胞菌、 硝化杆菌、硫杆菌等,是能利用有机物而对对虾无病原性的有益 细菌。有益性细菌进入虾池以后,发挥其氧化、氮化、硝化、反硝 化、硫化、固氮等作用,把虾的排泄物、残存饲料、浮游生物残体 等有机物迅速分解为二氧化碳、硝酸盐、磷酸盐、硫酸盐等,为单 细胞藻类提供营养,促进单细胞藻类繁殖和生长。同时自身迅 速繁殖而成为优势菌种,抑制病原微生物的滋长。单细胞藻类 的光合作用又为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微生物的呼吸、虾的呼吸提 供氧气。循此往复,构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使虾池的菌相与 藻相达到平衡,维持稳定水色,营造良好的水质条件。

有益细菌进入池塘中形成优势种群,才能发挥其独特功效。 一般在肥水时开始投第一次有益细菌,每次一般为每亩1千克, 以后每隔15~20天投0.5千克,在收虾前15天停止投放。在 投放时应注意,因有益细菌是有生命力的活性微生物,若池塘消 毒,应在施消毒剂后5~7天再投放。在特殊情况下,如虾有病, 需要施消毒剂。在使用消毒剂后5~7天补施一次,以维持池中 有足够的有益细菌,维持水中的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