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斑点胡子鲶

最近更新:2023-01-31

简介

班点胡子鲶属于鲤形目,胡子鲶科,胡子鲶属。体色鲜艳,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我国于1982年从泰国引进饲养。

形态特征

体延长,前部平扁,后半部侧扁。头较大,枕骨很宽。口大,下位,上颌和犁骨上密生绒毛状牙齿,形成齿带。触须5对,较发达,起触觉作用。眼很小,侧上痊,胸鳍发达,前端有一根棘刺,特别发达,由毒腺组织的外膜包被,外绷有锯龄状小齿,有御敌和支撑形动的作用。除胸鳍具有研究棘外,其他各鳍均由软鳍条组成。鱼体呈土黄色或金黄色,有的个体微带古铜色,体侧有较大的斑点,由此而得名。

生活习性

属热带、亚热带鱼类。栖息于田间沟渠、稻田、河川、湖泊等各种淡水水域。性惧强光,故白天穴居,夜间四处活动和觅食。视觉退化,依靠发达的触须及侧线管系统感觉外界食物、敌在等。与其他胡子鲶相同,鳃上器官特别发达,呈树枝状,又称辅助呼吸器官,可以在湿润环境中利用空气中的氧气。此外,其皮肤亦有呼吸作用。因此,它能耐低氧。迁徙能力很强,可利用强壮的硬棘,在陆地上支撑身体爬行,越过重重障碍,从一个水域迁到另一个水域,从而寻找到更为适宜的生活环境。耐低温能力较差,在11℃以下的温度条件下,2~3天后即会死亡,其生活透宜水温为25~33℃,水温上升到18℃以上时才开始大量摄食和四处活动。其耐低氧能力可降为0.8毫克/升。其对酸环境的适应能力亦很强,最低可达到4.8(pH值),甚至能在腐败发臭的水体中生存。

食性

一种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性贪,抢食能力强,摄食强度大。在自然条件下,斑点胡子鲶主要捕食水体中的蠕虫、水生昆虫幼体、蚯蚓、小虾、各种动物尸体等,也食部分植物的嫩茎、叶及腐殖质。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可以食禽畜内脏、血、臭鱼烂虾、蚬肉、蚕蛹等动物性饲料及米糠,各种饼粕类、玉米粉等植物性人工配合饲料。幼鱼主要摄食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4~7天后转食较大型的枝角类,在枝角类不足的情况下,也摄食水中的有机碎屑、水生昆虫、蠕虫等,同时开始摄食商品饲料。

繁殖习性

性成熟年龄为8~10月龄,体重在100克以上。繁殖季节在华南地区为4~9月份,产卵盛期在5~7月。

斑点胡子鲶为多次产卵鱼类,在繁殖季节内,生殖腺分批成熟,分批产出。正常情况下,1年可产卵4~5次,2次间隔时间为30~45天,若控制在适温范围内,并精心培育,一年四季均可产卵繁殖。其产卵适宜温度为20~32℃,最适温度24~28℃,低于20℃或高于32℃均不能产卵。产卵量与年龄大小及个体大小有关。平均体长13.2厘米,体重182克的雌鱼,可产卵1.2万粒。其卵为古铜色,有粘性,平均直径为1.7毫米,需粘附于水生植物及其它植体上孵化,沉底的卵会死亡。因此其产卵有筑巢习性,为营巢性产卵鱼类。在自然条件下,当亲鱼性腺发育成熟,气候和环境条件均适宜时,雌、雄亲鱼便会成对游至浅水区,寻找僻静、水草繁盛或沟渠浅滩处营筑巢穴。筑巢时,雌、雄鱼相互配合,用吻端、胸鳍、尾鳍在水底部挖掘,筑成直径约30厘米,深5~8厘米的圆形小凹穴。巢穴筑成后,雄鱼频繁进入鱼巢,与雌鱼相互追逐,经几小时的发情后,雌、雄亲鱼于同时将精、卵排放鱼巢内,并用尾部搅动,使精、卵结合受精,并附于巢边水草上孵化。在仔鱼破膜前,亲鱼守卫其周围,防止受精卵被敌害侵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