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鲂人工繁殖技术

2023-03-07

鲂属于鲤科、鲌亚科、鲂属。罗云林将原称为广东鲂订正为三角鲂,本条目的鲂即为分布于长江、黑龙江及东南沿海水系的三角鲂。鲂体高,侧扁,呈菱形,头小,背鳍刺长,一般长于头长,尾柄长与高相等。鳔3室,前室最大。生活于水体中,下层,杂食、生长快、疾病少、适应性强。个体较大,最大可达5千克左右。肉味鲜美,为上等食用鱼。可作为人工增、养殖对象,可单养或混养。苗种培育和成鱼养殖已有成功经验。

亲鱼收集与培育 鲂雄性2龄成熟、雌性3龄。催产的亲鱼最好选择达到成熟年龄以上的个体,雄鱼体重一般在0.75千克以上,雌鱼在1千克以上,挑选健康、无受伤的个体。成熟年龄通常雌鱼个体比雄鱼大,在不明雌雄之别时不应只选大的个体,以免雌雄比例失调。到繁殖季节,雌雄的鉴别可从珠星的分布、腹部的膨大程度以及泄殖孔的情况来区分,雄鱼的头部、鳃盖、胸鳍和鳞片上有颗粒状的珠星分布,用手触摸时有粗糙感,成熟较好的雄鱼轻压腹部有精液流出;雌鱼头部、鳞片上也有少量珠星,但不如雄鱼明显,腹部膨大、柔软、富有弹性,泄殖孔微突。亲鱼可从水库、湖泊、江河捕捞,外地引进和池塘养殖等途径获得。亲鱼的培育和发育状况可影响催产效果,必须加强培育。亲鱼池面积为3~4亩,水深2米左右,长方形,底质平坦,注排水方便。单养每亩放亲鱼60~100千克(约30~50尾)左右,混养每亩放10~20千克。春季培育以青饲料为主,豆类、谷类为辅,夏秋季适当增加动、植物蛋白源,如提高豆类、鱼粉的比例。整个培育过程均需投喂青饲料,如精饲料投喂过多,由于体内脂肪积累过多反而影响催产效果。产前半个月全部投喂嫩草、麦芽等青饲料,并经常向池中注水,保持池水溶氧充足,以利于亲鱼性腺成熟。

人工催产与孵化 鲂在天然水体中4~6月繁殖,水温18~28℃,要求一定的流水刺激。鲂的卵较小,卵径1.2毫米,成熟时为圆球状、灰绿色,卵具粘性,但粘性不强,较易脱落。体重500~2000克雌鱼的绝对怀卵量为4~40万粒,相对怀卵量为70~200粒/克。人工繁殖的适宜时间为5~6月,水温20~28℃。雌雄比例1:1,采用两针、胸腔注射法催产。使用的激素主要为宁波产的促排卵素2号(LRH-A),此外还有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多巴胺(RES)、鲑鱼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S-GnRH-A),A型混合催产激素、B型混合催产激素。LRH-A的使用剂量为每千克95微克,第一针,雌鱼为15微克,每千克体重注射0.5毫升,雄鱼不注射;第二针,雌鱼为80微克,雄鱼按雌鱼剂量减半,每千克体重注射0.5毫升。混合使用催产药物的剂量,每千克雌鱼第一针LRH—A1微克,第二针LRH—A80微克+RES1毫克,雄鱼不注射第一针,第二针剂量按雌鱼减半。亲鱼注射第一针后雌雄分开暂养,注射第二针后放入环道中,水温23℃左右时两针针距约10小时。环道必须事先彻底清洗,并用5ppm浓度以上的孔雀石绿消毒,再注入清新水。亲鱼在环道或产卵池中经流水刺激,在水温22~25℃时经10小时左右开始发情追逐,自然产卵受精,效应时间为9~11小时。产出的卵粘附在预先设置的鱼巢(棕皮等)上和环道底部、墙上。为了便于收集卵,可在底部预先铺设鱼巢。取出产过亲鱼,产出的卵继续留在环道或产卵池,在流水情况下孵化。人工授精效果不如自然受精,且易损伤亲鱼。孵化用水必须经过过滤,水质要清新。水温25~27℃孵化率可达80%以上。刚出膜仔鱼全长4.3毫米,纤细、透明。水温25~27℃,出膜后40小时仔鱼全长6.4毫米,胸鳍发育完全,能平游,出膜后77小时仔鱼全长6.7毫米,肠已具雏形,投喂蛋黄后有摄食行为。出膜后第4~5天,全长7.3毫米,此时可出环暂养在捆箱中,投喂蛋黄2~3次即可下塘培育。由于鲂相当娇嫩,出环时宜用细网在环道逆水拦鱼苗集聚,再用盆、桶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