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锯缘青蟹与鱼类混养

最近更新:2023-02-01

1.混养品种

实践证明与锯缘青蟹混养的鱼类主要有鲻鱼、遮目鱼、罗非鱼、斑鰶、大阪鲫等。这是因为:

(1)鲻鱼、遮目鱼、罗非鱼等鱼类,主要以底栖硅藻、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等为食,在放养量适当的情况下,不仅不会与锯缘青蟹争食,而且可使蟹池内的食物链组成更趋完善,有效地利用了池中的天然饵料生物和腐败有机物质,起到“清道夫”的作用,减少了锯缘青蟹残饵恶化水质之害。

(2)这几种鱼对盐度和温度的适应性方面均与锯缘青蟹相近,并可与锯缘青蟹同时起捕。

(3)鲻鱼等游泳力强,可增加池水上下层的交换,使空气中的氧气更多地溶解到池中。

(4)只要掌握好鱼苗放养时间、规格和密度,一般不但不会影响锯缘青蟹的成活率和产量,还可增加养鱼的收入。

目前,浙江、福建、广东等省沿海多以鲻鱼、罗非鱼等与锯缘青蟹混养,台湾的锯缘青蟹与遮目鱼混养方式很普遍,其生产效果也很好。在盐度低于8的养蟹地区,可以混养鲫鱼或大阪鲫,同样能达到净化水质、增加收益的目的。

2.池塘条件

一般锯缘青蟹池都可以混养鱼类,但面积以10亩左右为好,水深在1.5m以上,低于1m的池塘不宜混养鱼类,由于水太浅,鱼类游动使池底浮泥上翻,水质变得混浊,影响鱼、蟹的呼吸。池塘底质最好是泥沙质,因其表面易着生大量的底栖硅藻,俗称为“油泥”,是鲻鱼、罗非鱼的主要食物。池底略向排水口倾斜,并在排水口处造一个10~20m2的鱼溜,鱼溜连接各条水沟,比池底低约40cm,这便于干塘时鱼类集中而起捕。蟹混养池的水质指标:盐度8~30,pH值7.8~9.0,溶解氧5mg/L以上。

3.放养前的准备

(1)清池。方法同单养锯缘青蟹池。

(2)进水。清池药物毒性消失后,将原有水放掉,然后进入新水。开始进水40~60cm,即可施肥培养饵料生物,以后逐渐加深。

(3)施肥培育饵料生物。进水后,每亩施鸡粪或猪粪等有机肥料100~150kg。施肥后5~10天,池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以供鱼苗放养后摄食。

4.苗种放养

混养鱼类的放养时间,因种类、地区不同而各异,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蟹苗放养在鱼苗放养之后进行。一般来说,当鲻鱼苗达3cm以上、遮目鱼苗3~6cm、罗非鱼苗6cm左右时,即可投放锯缘青蟹苗混养。如先放蟹苗时,则应放养较大规格的鱼种。

混养时,蟹苗的放养密度与单养锯缘青蟹池基本一致,即每亩放养个体重在30g左右的锯缘青蟹苗1500~2000只。在保证锯缘青蟹产量的情况下,每亩放鲻鱼苗100~200尾或遮目鱼苗200尾左右。罗非鱼能在池中进行自然繁殖,要控制放苗数量,放养密度以每亩100尾为宜;如能投放单性雄罗非鱼,在池内不会再繁殖,放养密度可适当提高。在锯缘青蟹与鲻鱼、罗非鱼、脊尾白虾等多品种混养时,每亩可放养鲻鱼60~80尾、罗非鱼30~40尾、脊尾白虾2000尾左右。

5.养成管理

在锯缘青蟹饵料充足的情况下,不必另外投喂混养鱼的饵料。如锯缘青蟹饵料不够充足时,可酌情增投豆饼、米糠、麸皮、鱼用配合饵料等,投饵量以鱼能在1小时内吃完为度。每日分上、下午两次投喂,在投喂鱼饵料约1小时后,再投放锯缘青蟹饵料,以减少互相争食,提高饵料的利用率。

日常管理工作与单养锯缘青蟹池基本一样,主要有添换水、巡池、控制水色、防病、防逃、防浮头、防盗等。

6.收获

锯缘青蟹收获方法同前所述。鱼类的起捕方法主要有:

(1)逆水装捞。涨潮时,在闸门内端的网框槽上安装好锥形状捞网,网框离闸底留空10cm左右,以供鱼类向外游的通道。并在闸门外端也安装网闸,以拦住鱼蟹的去路。这样提闸进水时,鱼类便从闸门底部逆水而出,再进入网袋而装捕。此法使用较少,主要是在平时收获鲻鱼。

(2)干池起捕。在退潮时排干池水,可收获一批鱼、蟹,而大部分鱼则集中在出水口的鱼溜中,然后再用拉网或抽干水收鱼。为提高经济收益,待锯缘青蟹起捕后,可将鱼类暂留在池内,进水继续养殖,以后分批捕捞,鲜活鱼上市。但要注意鱼类的致死温度,适时收捕完毕,以免造成损失。

罗非鱼能钻泥筑窝,一旦遇敌或受惊时,便潜入池底软泥中静止不动,仅吻端露出泥外,所以起捕较困难。目前一般采用排干池水的方法进行收捕,也可带水用电捕网起捕。

遮目鱼起捕之前3~4小时,可先用“拔仔”或能让鱼体通过的大目刺网,在水面拉过3~4次,利用遮目鱼的怯懦性,使其惊慌而在水面跳跃,并将肠内粪便排除。此后5~6小时,遮目鱼不敢再摄食,从而使捕获的鱼保持新鲜,该过程俗称“消肚”。在夜间起捕时,由于遮目鱼晚上很少摄食,故可不必消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