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锯缘青蟹的繁殖习性

最近更新:2023-03-04

(一)雌雄鉴别

对于锯缘青蟹的雌雄可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鉴别:

腹脐的形状:体长1 cm,体宽1.5 cm以上时,雌蟹腹 脐开始宽大,略呈近圆形;雄蟹腹脐狭长,呈三角形。

腹肢:腹肢着生于腹脐内。雌蟹有4对腹肢,肢上有 刚毛;雄性只有2对腹肢,肢上无刚毛。

螯足:雌蟹螯足较短小,雄蟹螯足长而宽厚。

背甲:雌蟹背甲近圆形,雄蟹背甲近椭圆形。

体长与体重:一般雄蟹甲壳比雌蟹长。在繁殖季节 之前,同样大小的锯缘青蟹,一般雄蟹比雌蟹重。

(二)锯缘青蟹的繁殖季节

锯缘青蟹的繁殖季节因地而异,主要与水温有关。 在广东沿海除了冬季之外,其他时间均可见到抱卵的雌 蟹,而3~4月和6~9月是繁殖盛期。广西沿海繁殖季 节在3~10月。福建、厦门地区锯缘青蟹一年的繁殖高 峰有两个,一个是5月中旬至6月中旬,另一个在8月中 旬至9月中旬。在我国台湾省终年均可产卵,但抱卵蟹 仍以水温较高的3~8月较常见,4~6月为繁殖旺季。浙 江南部沿海的繁殖季节在4~10月,5月下旬至6月和8 月下旬至9月中旬是繁殖盛期。上海沿海的锯缘青蟹交 配盛期是9~11月,繁殖季节在5~8月。在国外,泰国 的锯缘青蟹产卵期是5~9月。菲律宾的锯缘青蟹终年 都能繁殖,而以5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繁殖的高峰期,该 地的锯缘青蟹一般5月可达到性成熟,5个月内可产卵3 次。南非锯缘青蟹的繁殖季节是10月至翌年5月。

(三)性腺发育与成熟

锯缘青蟹1年即达性成熟,交配后的雄蟹及产卵后 的雌蟹,大部分不久就死亡,寿命1~2年。卵巢成熟的 锯缘青蟹体重约700 g左右,大者可达1 500 g。

根据锯缘青蟹卵巢内外特征的变化,可将其发育情 况分成6期(表2-10)。

 

表2-10 锯缘青蟹卵巢发育分期(冯兴钱等)

 

 

卵巢发 

育分期

头胸甲 

长(cm)

×

宽(cm)

卵巢外观 卵巢组织学特征 发育特点
外形和 

大小

颜色
Ⅰ.未 

发育期

2.9~ 

4.4×

3.4~

6.3

极细,直径 

为0.2~

0.5 mm,

无皱褶,肉

眼难于辨

无色透 

横切面为中空细 

管,腔内或管壁

上分少量卵原细

胞;无明显增殖

迹象

卵巢发育 

和卵子发

生处相对

静止期

Ⅱ.发 

育早期

3.7~ 

7.4×

5.2~

11.3

呈带状,宽 

0.5~4.0

mm,初期

皱褶不明

显,晚期逐

渐明显

由初期 

白浊略

透明逐

渐转为

晚期的

乳白

色,不

透明

初期(早Ⅱ期)出 

现大量处在活跃

增殖状态的卵原

细胞;晚期(晚Ⅱ

期)卵巢小管形

成,其内含卵黄

发生前期卵母细

胞和增殖的卵原

细胞

卵原细胞 

活跃增殖

期,卵母细

胞形成并

进行减数

分裂和卵

黄发生前

的准备

Ⅲ.发 

育期

6.3~ 

9.2×

9.5~

13.0

体积明显 

增大,宽由

5 mm增

至20 mm,

皱褶显著

淡黄或 

橙黄色

卵原细胞增殖极 

少或无,次级滤

泡形成;卵巢内

主要为卵黄发生

期卵母细胞,卵

母细胞增大显

著,内含大量卵

黄粒,核内染色

体丝状

卵母细胞 

迅速生长

和卵黄发

生旺盛期

 

 

 

(续表)

 

 

卵巢发 

育分期

头胸甲 

长(cm)

×

宽(cm)

卵巢外观 卵巢组织学特征 发育特点
外形和 

大小

颜色
Ⅳ.将 

成熟期

73.0~ 

10.0×

10.5~

14.0

体积接近 

最大,约

25 mm

橘红色 卵母细胞直径接 

近最大(平均240

μm),其内充满

卵黄粒,核膜尚

清晰,核内无明

显染色体,核质

均匀,浅蓝色

卵母细胞生 

长和卵黄发

生近结束

Ⅴ.成 

熟期

7.7~ 

9.2×

11.2~

12.9

体积最大, 

最宽者可

达28 mm,

卵粒可辨

亮橘红 

卵母细胞直径最 

大(平均260

μm),卵核皱缩,

核仁,核膜模糊,

核质淡紫色

卵母细胞生 

长和卵黄发

生基本结

束,卵核继

续分裂

Ⅵ.排 

卵后期

7.5~ 

8.0×

11.6~

12.5

萎缩,叶片 

灰浊色 滤泡萎缩,泡内 

含残存少量退化

的大卵母细胞及

早期卵母细胞,

泡壁增厚

排卵后残 

存卵母细

胞退化和

重新吸收

 

 

表2-10分期是从锯缘青蟹卵巢内部的组织学特征为 主要依据,并结合卵巢的大小、颜色等外部形态等特征而 作出的科学划分。在养殖生产实践中,群众积累了丰富 经验,采用目测法来鉴别锯缘青蟹的性腺成熟度。鉴别 方法见第四节天然锯缘青蟹苗的利用表2-23。

(四)交配

在锯缘青蟹一生中要经13次蜕壳(皮),其中最后一 次蜕壳为生殖蜕壳,交配行为就是在雌蟹完成最后一次 蜕壳后的1小时左右开始进行的。

一般而言,锯缘青蟹在其甲壳长6 cm、宽8 cm、体重 150 g以上时便可交配。

达性成熟的雌蟹在临蜕壳之前即有雄性伴随即追尾 现象,并且追尾成功的雄蟹有搂抱雌蟹四处游走的行为, 这种搂抱行走,短则1天,长则4~5天。待雌蟹将要蜕 壳时,雄蟹将雌蟹带到一个安全隐避处,并与雌蟹分离, 守护在雌蟹周围。看到雌蟹蜕壳完毕,大约过1小时,在 雌蟹新壳还没有硬化前,便与雌蟹采取交配行为。

交配的一切行为都由雄蟹主动安排。雄蟹首先协助 雌蟹翻转身体,使之成为仰卧的姿态,随即爬上去,让自 己的腹部对着雌蟹的腹面,用3对步足紧抱雌蟹。此时, 雌蟹很自然地打开腹部,暴露出胸板上的一对生殖孔,而 雄蟹也趁势打开腹脐,使其末端支撑在雌蟹腹脐基节的 内侧,迫使雌蟹的腹脐不能闭合,然后将交接器插入雌蟹 的生殖孔内进行输精。其精液在雌蟹的两个纳精囊内储 存起来,以待产卵之时才被释放授精。

交配开始的时间一般是在夜间,白天可继续进行。 在水温18℃~21℃,盐度6.7~7.4,溶解氧1.49~1.69 mL/L,pH7.38~8.12的环境条件下,锯缘青蟹能顺利交 配。在大潮汛,尤其是起水头交配较多。当遇冷空气后, 水温急剧下降到最低点并逐渐回升之时,可激发锯缘青 蟹的交配欲。锯缘青蟹在交配期间停止摄食。

交配持续时间,最短9~24小时,较长的达2~3天。 交配后,雄蟹还守着雌蟹一段时间,以防敌害侵袭,直至 雌蟹的甲壳完全硬化,雄蟹才离去。

在交配盛期,锯缘青蟹有多次交配现象。不但雄蟹 与多个雌蟹进行交配,而且雌蟹也不止与一个雄蟹交配 过,甚至刚刚完成交配的一对也有重新进行再交配的现 象。

(五)产卵与抱卵

经交配的雌蟹,在纳精囊内精子的刺激下,卵巢内的 生殖细胞开始发育,卵巢迅速增大,如果饵料充足,环境 条件适合,在池塘人工养殖的条件下30~40天卵巢就可 以发育成熟,整个头胸甲以及头胸甲前侧缘,直至腹部肛 门附近的空间均为卵巢所占领。如果外界条件适合,便 可产卵。

1.产卵的外界条件

对锯缘青蟹产卵有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主要有温 度、盐度、海潮、底质、水质等。

(1)水温:每年3~4月,当水温上升到18℃时,便有 锯缘青蟹开始产卵。据测定,锯缘青蟹产卵、受精、孵化 的正常水温幅度为18℃~31℃,最适水温为26℃左右。 在水温低于15℃、恶化水质等不利环境条件下,雌蟹虽然 产卵,但不能正常黏附于刚毛上,全部或大部分散落水 中,造成“流产”。

(2)盐度:锯缘青蟹产卵的水体盐度,要求在20以 上,最适盐度为28~32。若盐度低于20,雌蟹则会“流 产”或不能产卵。

(3)海潮:据试验观察,促使自然海区锯缘青蟹产卵 的另一个重要因子,是海潮的刺激。大潮汛期间,栖息于 低潮带的成熟锯缘青蟹才能产卵。罗远裕等(1986)针对 实验室人工饲养条件下的雌蟹不易产卵,而采用露空来刺 激它,每天露空1小时左右,再灌水激起波浪代替潮波,结 果成功地促使雌蟹产卵受精。而对比试验得出,没有露空 刺激的两只卵巢很丰满的雌蟹,放养于池内,采用常流水, 保持水质新鲜。几天后,这两只雌蟹因难产而死亡。

(4)底质:自然海区锯缘青蟹产卵场一般是泥沙或沙 泥质。冯兴钱等认为根据锯缘青蟹产卵习性的要求,即 母蟹产卵时,是先将卵子产于地上,然后才将受精卵逐步 黏附于腹肢刚毛上,在产卵和黏附的过程中,发现有部分 受精卵已被埋入泥沙中而无法黏附到刚毛上来,其黏附 率一般只有35%~50%,若改在水泥池中产卵,黏附率可 达95%以上。因此,影响锯缘青蟹产卵黏附率的底质,以 水泥底质最佳,沙质次之,泥质最差。但是,根据作者近 几年来的生产试验,水泥池底铺沙的池子,亲蟹的抱卵情 况良好;水泥池底培育的亲蟹不能很好的抱卵,这与吴洪 喜等(1998)的研究相同,表2-11。

 

表2-11 亲蟹地质对比暂养试验结果(吴洪喜等1998)

 

 

试验组别 亲蟹数 

(尾)

培养 

天数

成活蟹 

只数

抱卵蟹 

只数

流产蟹 

只数

成活蟹抱 

卵率(%)

成活蟹流 

产率(%)

沙地质 11 76 9 7 0 77.8 0
水泥地质 10 76 8 0 3 0 37.5

 

 

(5)水质:锯缘青蟹产卵时要求水质澄清,无污染,溶 解氧量高,pH以8.0~8.5为宜。

2.产卵与抱卵

雌蟹一般是在夜间22时至凌晨4时之间产卵,一次 产卵的时间大约为1小时。产卵时,雌蟹常用步足把体 躯撑起,腹脐有节奏地一开一闭地扇动,此时,锯缘青蟹 体内成熟的卵子,经输卵管至纳精囊与精子结合进行受 精,然后从生殖孔排出体外,大都黏附在腹肢的刚毛上, 也会有部分卵子散落入水中。凡受精的卵子,都有两层 卵膜,内层为卵黄膜,外层为裹住受精膜外围由卵巢液的 胶质黏液囊形成的次级卵膜,因带有黏性,因此能黏附于 腹肢的刚毛上。再由于卵粒的重力作用和腹脐的活动, 黏附在刚毛上的卵外膜被外力拉长形成卵柄,致使刚毛 上的卵群就像许多长串的葡萄。受精卵黏附于刚毛上受 母蟹保护,直至孵出幼体为止,这时的母蟹称为抱卵蟹, 或称“开花蟳”。

3.产卵次数与怀卵量

已交配过的雌蟹,它的产卵次数与栖息地区和锯缘 青蟹本身的素质(大小、强弱)以及产卵迟早等有关。只 要条件适宜,雌蟹可多次产卵。比如:常年能产卵的在台 湾天然海区里的雌蟹,多数只产卵(抱卵)一次;但个体大 而且早期产卵的,在第一次产卵孵化后,能有第二次产 卵。至于第二次产卵受精所需的精子,交配时纳精囊内 精子的储备量可供多次产卵用。

抱卵数就是指母蟹腹肢刚毛上所附着的卵子的数 量。抱卵数比产卵量(母蟹从生殖孔所产出的卵子数)要 少得多,因为所产出的卵子不会全部黏附于腹肢刚毛上, 其中不少卵子因种种原因而散失掉了。

雌蟹的怀卵量因地而异。各地的气候、海况等环境 因素不同,怀卵量有所差异。更重要的是在正常情况下, 雌蟹的怀卵量与个体大小成正相关。因此,学者们对锯 缘青蟹怀卵量的研究,因地区差异和取材大小不同,所得 出的结果也不尽一致。有关资料汇总见表2-12。从表中 可以看出,锯缘青蟹的最高怀卵量为400万粒。一般锯 缘青蟹所抱卵子的重量为体重的18%,重1g卵子的卵 粒数量大约有4万粒。锯缘青蟹的怀卵量Q(万粒)与甲 宽L(mm)之间的关系如下式:

Q=3.386L-196.32 (关系系数r=0.91)

 

表2-12 各地锯缘青蟹的怀卵量

 

 

国家 

地区

个体大小 怀卵量 

(万粒)

卵径 

(μm)

资料来源
头胸 

甲宽

(cm)

头胸 

甲长

(cm)

体重 

(g)

广东 8.0 

以上

150 

以上

200 广东水产养殖 

公司(1982)

浙江 

乐清

9.3 150~200 徐君义(1985)
台湾 236~ 

260

80~400 

172~240

340±20 

230~400

丁云源、林明男 

(1980)

陈胜香(1977)

菲律宾 1 000~ 

1 500

250~400 200 林元华(1982)
泰国 9.0~ 

10.9

229~271 Vanich和 

Vauckul等(1970)

日本 17.3 

13.5

110 

79

400 黄丁郎(1966)
浙江 

南部

108.0 

115.0

126.1

136.0

142.5

188.0 

204.1

220.0

241.7

414.7

吴洪喜等(1998)

 

 

(六)胚胎发育与孵化

1.胚胎发育

锯缘青蟹的胚胎发育是在卵膜内进行的。刚排出体外的受精卵为黄色,卵黄丰富,卵表面光滑清 晰,原生质均匀。受精卵排出体外后16小时左右才开始 卵裂。2细胞期、4细胞期都为螺旋卵裂,且都能看到清 晰的分裂沟。64细胞后胚胎趋向表面卵裂,256细胞后 的胚胎进入囊胚期和原肠期。原肠期以内陷为主,集中 和外包为辅形成原肠。继而进入5对附肢期、7对附肢 期、复眼色素形成期、准备孵化期。现将不同学者对锯缘 青蟹胚胎发育分期及各期主要形态特征变化情况综合列 于表2-13。

 

A.2细胞期(16小时) B.64细胞期(28小时) C.128 细胞期(42小时) D.囊胚期(57小时) E.原肠期(65 小时) F.原肠期(5天) G.无节幼体期(6天) H.五 对附肢期(8天) L七对附肢期(12天) J.复眼色素形 成期(15天) K.准备孵化期(20天) L.准备孵化期(背 面观)(20天)

 

表2-13 锯缘青蟹胚胎发育分期及形态特征

 

 

发育期 形态特征 对应期划分
韦受庆 

等1986

王桂忠等 

(1990)

吴洪喜 

(1990)

卵裂期 螺旋型卵裂,卵裂球2~256个,孵化 

24小时趋向表面卵裂。卵径均值为

291.04 μm

1期 眼 

囊胚期 卵裂进入表面卵裂,胚胎进入囊胚期, 

卵裂球表面密集排列,细胞数已数不

清。细胞内卵黄颗粒逐渐移到细胞的

向心端,形成卵黄锥。然后,细胞进行

切线卵裂,向内分出卵黄细胞,留在外

面的细胞成为囊胚层细胞。卵径为

291.52 mm

2期
原肠期 以内陷为主,集中和外包为辅形成原 

肠。视叶、胸腹折、两个大颚、大触角、

口道和口器相继形成。在卵的一侧出

现一很小的隐约可见的透明区,透明

区中间部分较窄小,卵径明显增大,约

308.72 μm

3期

 

 

 

(续表)

 

 

发育期 形态特征 对应期划分
韦受庆 

等1986

王桂忠等 

(1990)

吴洪喜 

(1990)

无节 

幼体期

孵化6天,一对小触角原基形成,两对 

触角和大颚内侧形成相对应的神经

节,尾叉原基出现,背器释放分泌物,

使胚胎和旧壳分离,整个胚胎缩短,进

行蜕皮。无色透明区占卵面积的1/5

左右。在透明区内清晰可见略呈圆形

的胚肢附基雏基,卵径为307.12 μm

4期 眼 

5对 

附肢期

8天,第一、二小颚形成,小触角、尾叉 

增长,背器逐渐缩小消失。无色透明

区扩大成新月形,占卵面积的1/4左

右,附肢雏基拉长,卵黄区在靠近无色

透明区部分色泽开始变淡,隐约可见

卵黄块。卵径为311.68 μm

5期
7对 

附肢期

12天,两对颚足出现和分化。大触角 

成“Y”形,八字形排列;视叶神经节、小

触角神经节和大触角神经节合并成

脑。肠出现。透明区卵面积2/5左

右。胚体的整个卵黄区色泽变淡并转

为透明,卵黄块清晰可见,卵径为

319.12 μm

6期
复眼 

色素

形成期

视叶下层细胞释放核外染色物质,形 

成呈弯眉状的棕红色复眼色素带,并

逐渐变黑加大。胚体心跳出现,卵黄

收缩呈蝶状一块。无色透明区占1/2

并进一步扩大,胚体腹部有两条明显

体色素带出现。卵径为339.04 μm

6期 眼 

 

 

 

(续表)

 

 

发育期 形态特征 对应期划分
韦受庆 

等1986

王桂忠等 

(1990)

吴洪喜 

(1990)

准备 

孵化期

心跳加快,快到120~140次/分。复 

眼呈椭球形,视叶长度达卵径的一半。

复眼内各单眼分界逐渐分明,呈放射

状排列。大颚和第一小颚围绕口道一

起构成口器,并开始启动,准备取食;

前肠连口道,后肠通肛道,准备排粪。

卵黄进一步收缩,变淡,最后卵黄基本

吸收完毕,成为溞状幼体,当胚体发育

完善后,借腹部的扭动破膜而出。卵

径为365.28 μm

6期 心 

 

 

表2-13中三种划分方法虽期别名称不同,但基本内 容是统一的。

2.孵化

当胚胎发育完善后,胚体靠肌肉的收缩,借腹部的扭 动,破膜而出,孵化成第一期溞状幼体。破膜孵化的征兆 主要有:①在胚胎发育后期,幼体破膜而出的前一天,母 体摄食明显减少,临产的当天则停食;②水面突然出现污 泡,这是临产或产出时的分泌物;③卵子的颜色变为灰褐 色;④镜检卵子,当胚体心跳达到160次/分以上时,预示 几个小时内幼体将出膜。

在溞状幼体孵出之时,母蟹浮于表层,在池四周游 动,并将头部向下,而游泳足向上,腹部几乎与水底垂直, 以游泳足作急速游动,并用步足拨开孵出的溞状幼体,使 其分散于水中营浮游生活。

3.胚胎发育及孵化对盐度和温度的要求

(1)盐度:孵化时的正常海水盐度是25~35,最适盐 度为26~30。盐度低于25或高于35,孵化率则低,孵出 的幼体活力差,培养后成活率也低。如果抱卵蟹处于盐 度为40.7的海水中,一星期后所抱的卵会全部散落。

(2)水温:锯缘青蟹胚胎发育适宜水温为22℃~ 30℃,最适温度为26℃左右。王桂忠等(1989)报道,水温 低于15℃或高于35℃时,胚胎发育不正常,以至死亡。

水温与孵化时间关系密切,在适温范围内,随着温度 的升高,则孵化时间缩短(表2-14、表2-15)。

 

表2-14 锯缘青蟹受精卵的发育与水温关系

 

 

水温(℃) 卵子的孵化时间(d)
16 

18

20

22

24

25

30

60~65 

40~45

30~35

25~30

18~20

15~18

10~15

 

 

 

表2-15 不同水温、盐度条件下锯缘青蟹胚胎孵化比较

 

 

水温(℃) 盐度 孵化时间 

(d)

孵化率 

(%)

资料来源
25~32 11~18 80 吴琴瑟等(1990)
18~28 比重 

1.015~1.020

8~25 95 韦受庆等(1986)
24~28 26~28 11 汤全高等(1992)
26.2~28.3 26.3~31.8 11~14 84~89 吴洪喜(1990)
24.5~31.5 28~32 12 M.P.Heasman和 

D.R.Fielden(1983)

23~25 28~32 16

 

 

(七)幼体的发育

锯缘青蟹胚胎刚孵出的幼体称溞状幼体(用“Z”表 示)。溞状幼体期需蜕皮5次,分5期,环境条件不适或 饵料量不足、质不佳时也有延期情况发生,然后,发育成 大眼幼体(用“M”表示)。大眼幼体一期,蜕一次皮后变 成幼蟹。完成整个幼体发育共需蜕皮变态6次。在水温 26℃~29℃时,需21~24天发育成幼蟹(表2-16)。

 

表2-16 锯缘青蟹幼体的发育速度

 

 

发育阶段 水温(℃) 天数(d)
第Ⅰ期溞状幼体 25.7~26.6 3~5
第Ⅱ期溞状幼体 27.3~27.5 2~3
第Ⅲ期溞状幼体 27.3~27.6 3~4
第Ⅳ期溞状幼体 27.6~28.2 3~4
第Ⅴ期溞状幼体 28.0~28.5 3~4
大眼幼体 26.9~29.2 6~7
幼体发育周期 25.7~29.2 21~24

 

 

1.溞状幼体

刚孵出的幼体很小,其貌似水溞,故称溞状幼体。其 身体略呈三角形,分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具额棘、背棘 各1根,较长;侧棘1对较短。腹部各节具棘。口器及消 化道出现,开始摄食,尾节的后缘棘有辅助摄食的功能。 营浮游生活,具强的趋光性,喜聚集于光线较强的地方。 颚足的羽状刚毛为主要的浮游器官,头胸部的棘刺也有 增强浮游的作用。颚足的羽状刚毛数量随着幼体发育而 增多。可根据第一、二颚足外肢末端的羽状刚毛数等特 征来鉴别各期溞状幼体。

 

 

表2-17 锯缘青蟹溞状幼体各期的主要形态特征

 

 

幼体期别 Z1 Z2 Z3 Z4 Z5
形态特征
体长(mm) 1.04~ 

1.14

1.41~ 

1.65

1.7~ 

1.9

2.4~ 

2.6

3.3~ 

3.4

颚足外肢末 

端羽状刚毛数

第一颚 

足(根)

4 6 8 10~11 12~13
第二颚 

足(根)

4 6 8~9 12~13 14~15

 

 

幼体期别 Z1 Z2 Z3 Z4 Z5
形态特征
腹肢发育 5对腹 

肢开始

萌芽

呈小 

棒状

第1~4对 

双肢型,

第5对单

肢型

复眼 无柄 

不能动

有柄 

能动

 

 

2.大眼幼体

大眼幼体由第Ⅴ期溞状幼体蜕皮变态而 来,也称之为“蟹苗”。因其一对复眼着生于很长的眼柄 末端,露出在外而得名。

大眼幼体分头胸部和腹部,体呈淡黄色或粉红色且 透明。身体背腹较扁,外形开始近似成体,惟其腹部尚未 弯贴在下方。其全长约3.55 mm,头胸甲长2.10 mm,头 胸甲宽1.75 mm,腹长1.53 mm。头胸部背棘和侧棘均 已退化消失,头胸部后缘拉长呈大角1对。眼柄伸长。 触角两对即第一、二触角。口器发育已趋完善,由1对大 颚,两对小颚和三对颚足组成。额棘尖锐,长于第一触角 而短于第二触角。5对步足发达并具刚毛,其构造与成体 也很相似,也由底节、基节、座节、长节、腕节、掌节、指节 等7节组成。第一步足指节呈钳状,称螯足,适于捕食; 第二至第四对步足指节呈爪状,为爬行的主要器官;第五 对步足指节较扁,但尚未具游泳功能。

腹部狭长,共7节,尾叉消失,仅第五腹节后侧缘保 留指向后方的刺1根。具5对发达的游泳器官——腹 肢,其外肢均生有刚毛,内肢具有弧状小刺3根。

大眼幼体为浮游生活向底栖生活的过渡类型。幼体 的形态既能适应水中迅速游泳,又能适应底栖爬行。食 性以肉食为主,杂食为辅,喜食贝、虾、鱼等碎肉,性凶猛, 能捕食比其本身还大的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在饵料不 足时,常会互相残食。在游泳中或静止时,都能用螯足主 动捕捉食物。

3.幼蟹

大眼幼体索饵洄游到岸边后,经一次脱壳,腹部弯贴 在头胸甲腹面,即变态为第一期幼蟹。幼蟹的 形态构造与成体相似,头胸甲长约2.8 mm、宽3.6mm, 需再经多次蜕壳才逐渐长成成蟹。

 

幼蟹喜栖息在河口或内湾,营底栖生活,能爬善游, 涨潮时觅食,退潮时穴居。幼蟹长大后,才离开岸边水草 地带向深处移动。幼蟹的生长与水温、盐度、饵料等环境 因素有关。适于幼蟹生长的温度为18℃~31.5℃,最适 水温为30℃左右,盐度以15~20为宜。当生长条件适 宜、饵料丰富,生长就快,蜕壳频率也高,蜕壳后体形增幅 也大;反之则生长慢。幼蟹生长历时约4个月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