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湿地池塘常规养殖模式与80∶20养殖模式的效益比较

2023-02-23

项目小组于2004年2月~2005年1月在武汉市涨渡湖湿地保护区南山咀进行了常规养殖模式和80∶20养殖模式效益对比试验。旨在对现有常规养鱼技术进行更新, 积极推广新型环保养殖技术, 减少因养殖生产投入流失排放的N、P有机物沉淀积累形成的环境污染, 保护并恢复现有的湿地生态环境。

1 材料与方法

1.1 鱼池

选自武汉市涨渡湖湿地保护区内农户林春明的东、西两口鱼池, 其中东池面积7亩, 池深2.5 m, 底泥厚17 cm, 东西向, 作为对照池;西池面积为8亩, 池深2.4 m, 底泥厚17.5 cm, 东西向。两池的水源均取自涨渡湖, 符合国家颁布的水质标准, 电力、机械、道路条件相同, 均配有专用的2.5 kW喷水式增氧机和12马力柴油机及抽水机, 西池另配投饵机一台;两池均在投种前进行生石灰干法消毒。

1.2 鱼种投放

(1) 东池即对照池按照常规养殖模式进行放养, 投放与收获情况见表1。

(2) 西池作为示范推广的80∶20养殖新模式的鱼池, 主养市场俏销的团头鲂, 投放与收获情况见表2。

(3) 两池均于2004年2月18日将鱼种投放到位, 所放鱼种均用3%NaCl溶液进行浸洗消毒。

1 东池鱼种投放与捕捞情况

品名 投 放 捕 捞
重量
(kg)
数量
(尾)
规格
(g/尾)
密度
(尾/亩)
开支
(元)
重量
(kg)
规格
g/尾
尾数
(尾)
成活率
(%)
单产
(kg/亩)
收入
(元)
草鱼 420 420 1000 60 2520 2000 6800 290 71 286 15200
175 3500 50 500 525 2500 960 2590 74 357 5000
24.5 490 50 70 83 214 510 420 85 30 430
7 350 20 50 30 200 710 280 80 29 800
野杂鱼 100 100 14 200
合计 626.5 4760 680 3158 5014 3580 75 716 21630

2 西池鱼种投放与捕捞情况

品名 投 放 捕 捞
重量
(kg)
数量
(尾)
规格
(g/尾)
密度
(尾/亩)
开支
(元)
重量
(kg)
规格
(g/尾)
尾数
(尾)
成活率
(%)
单产
(kg/亩)
收入
(元)
团头鲂 600 12000 50 1500 3600 4800 470 10200 85 600 33600
150 3000 50 375 450 1560 650 2400 80 195 3432
50 500 100 62 170 344 810 430 36 43 2100
野杂鱼 113 145 15 450
合计 800 15500 1937 4220 6817 13030 84 853 39582

1.3 日常管理

1.3.1 水质调控与疾病预防

东池与西池日常水质调控管理及疾病预防同南山咀其他700亩鱼池管理无异, 从5月初到10月底, 每月换水两次, 每次水量在10~15 cm之间, 每半月泼洒生石灰一次 (25 kg/亩) , 在鱼病易发季节, 依照规范交替使用二氧化氯、敌百虫、CuSO4、FeSO4等药物挂袋、泼洒进行疾病防控, 未使用国家颁布目录中的禁用渔药, 并按“三开”、“三不开”准则使用增氧机进行水体的水质调控和环境改善。

1.3.2 饵肥饲养管理

东池:采用常规办法进行投喂, 全年共投过磷酸钙6.5 t、碳酸氢铵6.5 t、小麦3.5 t, 青草5 t、饵肥、机电、药物等, 开支约13383元 (种3158元、饵肥9800元、其他425元) 。

西池:严格遵照80∶20养鱼技术规范进行饲养管理, 使用投饵机投喂, 全年共投喂通威颗粒饲料9 t (蛋白质含量25%) , 未使用青草及化学肥料, 投入总开支27300元 (其中鱼种4220元, 饲料22500元, 水电其他580元) 。

2 结果

两池在2005年1月25日捞捕干池, 其结果如下:

东池总产5.014 t, 总产值21630元, 其中主养的滤食性鱼类2.71 t, 成活率为75%, 亩产达716.2 kg, 总投入13383元, 亩平均投入为1912元, 共获利8247元, 亩创利1178元。

西池总产6.817 t, 总产值39582元, 其中主养的团头鲂4.8 t, 成活率为84%, 亩产为853 kg, 总投入27300元, 亩平均投入3412元, 共获利12282元, 亩创利1535元, 优质鱼占75%以上。

3 讨论与分析

(1) 试验结果表明, 80∶20养鱼技术完全适合涨渡湖湿地保护区, 因此在此区可取代常规的综合施肥投草养鱼模式。与常规的池塘养鱼技术相比, 80∶20池塘养鱼技术的技术管理比较简单, 对池塘生态系统的控制程度较高, 更便于机械化操作, 对生产的结果比较容易预测。80∶20池塘养鱼技术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要比常规的养鱼技术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小得多, 因为它产生的废物少得多, 不会造成废物的积累, 对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也高得多。相关因子比较详见表3。

3 常规式池塘养鱼 (东池) 和80∶20池塘养鱼 (西池) 系统相关因子的相对比较

因 子 常规式池塘养鱼 (东池) 80∶20池塘养鱼 (西池)
鱼的市场价值 低, 4.4元/kg 高, 5.8元/kg
放养模式 多品种、多规格鱼类混养 1种主养鱼 (80%) +1~2种服务性鱼 (20%) , 种类和规格较均匀
主养鱼类 滤食性鱼类 摄食颗粒饲料的鱼类
饲料类型 其中化肥13 t, 原麦3.5 t, 草5 t, 单一原料;营养价值低;物理学性状差 营养配合、物理学性状好的颗粒饲料9 t
综合饲料系数 高, 4.22 低, 1.31
饲料引起的污染 高, 淤泥增加4 cm 低, 淤泥增加1 cm
环境质量 差, 透明度在25~40 cm, 自净修复能力弱 好, 水质清新, 透明度40 cm以上, 自净修复能力强
水泵/增氧机使用率 高, 能源消耗高
鱼病问题 多, 成活率为75% 少, 成活率84%
捕鱼次数 多次 (每个养鱼季节4~5次) 1次 (或选择)
产量 高, 716 kg/亩 高, 853 kg/亩
符合上市规格 75% 100%
需要物质成本
饲料投入成本 低、中, 1912元/亩 中、高, 3412元/亩
毛收入/净收入 低, 3090元/1178元 (亩) 高, 4947元/1535元 (亩)

(2) 从环境保护生态效益看, 使用常规技术的东池年投入化肥13 t、青草5 t、原麦3.5 t, 产鱼仅5.014 t, 其中滤食性鱼类2.71 t, 综合饵料系数为4.22;而西池仅投入颗粒饲料9 t, 优质鱼达到4.8 t, 综合饵料系数为1.31。由此可见, 在相同的基本条件下, 每生产一单位的鲜鱼, 流失在环境中的物质, 常规养鱼技术是80∶20技术的3.2倍以上 (种青养鱼的是40倍以上) , 同时也增加了鱼池淤塞速度及维修费用 (东池淤泥增高了4 cm, 西池仅1 cm) , 也增加了环境和水域承受吸纳N、P等有机物的负载。

(3) 从经济效益看, 常规养殖的东池亩平均创收仅1178.1元, 同时, 水体环境存在的“氧债”导致鱼类及水生生物处于“应激”状态, 存在“泛池”、“绝收”的隐患, 风险大 (该地700亩鱼池, 有171亩因管理不善, 水质调控不科学, 缺氧泛池) ;而使用80∶20模式的西池因为按需定量, 水质环境长期处于良好生产状况 (透明度在40 cm以上) , 风险小, 亩均获利1535元, 比东池高出30%以上。同时常规模式养殖的鱼产品以滤食性为主, 而80∶20技术生产的产品是以市场为导向, 优质产品占75%以上。

(4) 在试验中发现, 使用80∶20技术的西池, 生产的团头鲂平均规格470 g/尾, 未达到市场要求 (最佳规格600 g/尾) , 影响了产品价格, 应适当提高饲料蛋白比, 使生长速度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