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百科

鲽形目

2023-02-22

Pleuronectiformes释名:鲽,又名比目鱼,最早见于《尔雅》。 成鱼两眼同位体于一侧。不论游动或停止时均有眼侧向上,无眼侧向下。体很侧扁,卵圆形、长椭圆形或长舌状。有眼侧体色较暗,常有种种斑纹,无眼侧体色常较淡。游动时主要靠奇鳍上下波动,故背鳍与臀鳍很发达,有些且与尾鳍相连。口前位或下位,上颌缘由前颌骨形成。两颌常有齿。仅少数有辅颌骨齿、犁骨齿与腭骨齿。前鳃盖骨缘游离或埋于皮下。假鳃发达或已退化、消失。鳃4个。鳃裂4~5个。鳃盖膜游离且常互连。鳃峡常为凹刻状。肛门常位偏体无眼侧。生殖突常位偏体有眼侧。头体常有栉鳞或圆鳞,两侧鳞常不相同,少数无鳞。有眼侧有侧线0~3条,无眼侧有0~2条。背鳍常始于眼上方或吻部,常无鳍棘。胸鳍常不对称,鳍条4~6,少数多达13。幽门盲囊有或无。成鱼均无鳔。额骨连上枕骨,将左、右顶骨隔离。翼蝶骨发达。无眶蝶骨、基蝶骨及中喙骨。肩带由后颞骨连颅骨。匙骨0~2个,肩胛骨与喙骨发达、退化或消失。肋骨与上肋骨有或无。仅鲆科有肌间骨等。第1间脉棘常连第1脉棘。尾舌骨纵板状或钩状。卵有或无油球。全世界有逾600种,主要为热带及温带浅海底层鱼类。仅少数能进淡水区。黄河口内有1科。 宋朝戴侗《六书故》与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等均指出比目鱼两眼均位于头体阳侧,常位于左侧者为鲆及舌鳎类,位右侧者为鲽类或鳎类。鳒,两眼均位于左或右侧,故曰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