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sariichthys uncirostris bidens Günther,1873(图99)
图99 南方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
释名: 叉颚鱲(周汉藩、 张春霖, 1934); 桃花鱼、 山鳡、 大口扒(伍献文等, 1963, 1964);因分布较南,故名,以示与黑龙江马口鱼亚种有别。 背鳍ⅲ-7; 臀鳍ⅲ-8~10; 胸鳍ⅰ-4; 腹鳍ⅰ-7~8; 尾鳍ⅵ~ⅸ-17-ⅸ。侧线鳞42~44 9/4 2;鳃耙外行3+7~8,内行3+9~10。下咽齿4~5,3~4,1~2; 长柱状,尖端钩状。 标本体长35~156 mm。体长纺锤形,中等侧扁,腹侧宽圆,尾部较尖且侧扁; 体长为体高3.8~4.7倍,为头长3.2~3.8倍,为尾部长3.1~3.6倍。头钝尖,亦侧扁; 头长为吻长2.7~3.9倍,为眼径4~6.7倍,为眼间隔宽3.2~3.9倍,为尾柄长1.5~1.8倍,吻较上颌略短。眼位于头前半部侧上方。眼间隔微圆凸。鼻孔位于眼前缘附近。口前位,斜形,稍大,达眼前半部下方。上、下颌有凸突及凹刻相互嵌入。唇不发达。鳃孔大,侧位,下端约达眼后缘的下方。鳃膜条骨3。鳃膜互连鳃峡。鳃耙小突起状。鳔2室,长为头长1.4倍(体长156 mm标本); 前室粗短,位于厚纤维鞘内; 后室尖锥状,长为前室长2.2倍。体长156 mm标本,肠有2个折弯,肠长略大于体长。椎骨约42。肛门邻臀鳍前缘。 除头部及鳃峡附近外,全身有鳞;模鳞圆形,前端较横直,鳞小至后端约为至前端2倍,向后有辐状纹。侧线在尾鳍基侧中位,中部向下呈浅弧状,与臀鳍前端间有4纵行鳞。 背鳍约始于体正中央,前距为后距1.2~1.3倍; 背缘: 雌鱼的斜直、雄鱼的圆凸,雌鱼的第1、雄鱼的第2~3分支鳍条最长; 雌鱼的不达、雄鱼的伸过臀鳍始点上方,头长为其长1.2~1.7倍。臀鳍始于背鳍基后方,第3~4分支鳍条最长,雄鱼的尤甚,可达尾鳍基,头长为其长1~1.8倍。胸鳍侧下位,尖刀状,不达背鳍下方,头长为其长1.3~1.6倍。腹鳍始于第1~2分支背鳍条下方,圆刀状,雌鱼的不达、雄鱼的略达肛门。尾鳍深叉状。 鲜鱼背侧浅蓝灰色,向下渐为银白色,鳍橙黄色,体侧上方有纵纹。雄鱼生殖期喉部、口唇亦橙黄色,体侧有桃红色光泽及约12条黑色横纹,并在头侧、臀鳍两侧及尾部侧下方散有白色突起状追星。 为山溪及河湖中的较小型凶猛鱼类,尤喜生活于清水水流较急地区,伺机突袭其他小鱼和较大型水生无脊椎动物,小鱼以浮游动物为食。形态上按比例小鱼吻较短,眼较大,背鳍、臀鳍鳍条近似雌鱼的。其变化如表12所示。
表12 南方马口鱼吻长、眼径等与体长的关系
标本体长/mm | 35 | 43 | 45.7 | 63.8 | 78.5 | 93.5 | 100.5 | 119.5 | 138 | 156 |
性别 | ♂ | ♂ | ♂ | ♂ | ♀ | |||||
头长/吻长 | 3.75 | 3.9 | 3.7 | 3.6 | 3.4 | 2.9 | 3.0 | 3.2 | 3.3 | 2.7 |
头长/眼径 | 4.0 | 4.0 | 4.0 | 4.6 | 4.9 | 5.6 | 5.4 | 5.8 | 5.9 | 6.7 |
头长/最长背鳍条长 | 1.2 | 1.5 | 1.4 | 1.6 | 1.7 | 1.4 | 1_3 | 1.5 | 1.5 | 1.7 |
头长/最长臀鳍条长 | 1.8 | 1.8 | 1.6 | 1.6 | 1.6 | 1.0 | 1.15 | 1.0 | 1.1 | 1.75 |
此鱼在黄河下游1周龄即达性成熟期,产卵期为3~6月,在河南及山东较早,可能在河道内产浮性卵,卵径3.5~4.7 mm,水温25℃时2.5天孵出。约生出8天后体长7.5 mm便自动索食。在新绛县(1959年8月22日)汾河发洪时,自河边采得许多体长约35 mm标本; 在洛阳(1962年11月17日)采到的最小标本长为45~78.5 mm。1周龄达93.5~119.5 mm。2周龄约138 mm (1959年8月20日,新绛三泉) ~156 mm(1959年11月12日,晋南伍姓湖)。 分布于辽河到两广。在黄河流域仅见于甘肃天水; 陕西省宝鸡卧龙寺、周至、咸阳、渭南、华阴及潼关; 山西省新绛、虞乡、永济到河南省灵宝、洛阳、巩义市、开封和山东省东平湖、济南、利津、垦利等处。为我国东部小型杂鱼。 此鱼指名亚种马口鱼(Opsariichthys uncirostris uncirostris “Temminck et Schlegel” )产于日本,侧线鳞47~53。大陆有3亚种: 另2亚种黑龙江马口鱼(O.u.amurensis Berg)侧线鳞46~47;海南马口鱼(O.u.hainanensis Nichols et Pope)侧线鳞40~43个。 Opsariichthys bidens Günther,1873,Ann. Mag. nat. Hist.,(4) 12: 249 (上海); Mori,1928,Jap. J.Zool.,2: 62 (济南); Rendahl,1928,Ark. Zool.,ⅩⅩ:44(山西平陆);河南新安); Mori,1934,Rep.1rst Sci. Exp. Manchoukuo Ⅴ(1):27,pl.Ⅺ,fig.1(朝阳,承德,滦平,兴隆);崔基哲等,1981,朝鲜产淡水鱼类分布图: 9(朝鲜西侧到洛东江)。 O.morrisoni Günther,1898,Ann. Mag. nat. Hist.,(7) Ⅰ:260(辽河牛庄)。 O.acutipinnis(部分),Garman,1912,Mem.Mus.Comp.Zool.,XL:114(岷江嘉定)。 O. uncirostris bidens Nichols,1943,Nat. Hist. Centr. Asia Ⅸ:97 (山西,济南等); 伍献文等,1963,中国经济动物志: 淡水鱼类: 79(部分),图75(长江及以南各河流); 杨干荣等,1964,中国鲤科鱼类志(上卷): 40,图1-29(同上); 李思忠,1965,动物学杂志(5): 218(山西、陕西、河南、山东); 杨立邦等,1981,东平湖渔业资源调查报告汇编: 50(东平湖); 宋世良等,1983,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 (4): 123(甘肃天水,宁夏西吉、隆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