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百科

中华鲟

2023-02-21

Acipenser sinensis Gray 1835(图2)

图2 中华鲟 Acipenser sinensis

释名: 模式产地为我国东部,故名。背鳍约45; 臀鳍约37; 胸鳍46; 腹鳍33; 尾鳍下叶约86。背鳍前硬鳞16,鳍后4; 体侧左硬鳞35,右37; 腹鳍前腹侧硬鳞13,腹鳍后2; 鳃耙14~25个。 标本体全长313 mm,体长241.5 mm。体长形; 胸腹鳍间呈5棱状,略侧扁; 前后细尖; 尾为歪型,似鲨类,体长为体高7.3倍,为头长31倍。头稍平扁,细尖; 头长为吻长1.8倍,为眼径14.4倍,为眼间隔宽3.9倍,为吻须长8.6倍,为口宽5.2倍,为尾柄长4.5倍; 尾柄长为尾柄高2.6倍。吻很尖长,平扁。鼻孔每侧2个,位眼前方附近,前孔较高,后孔较大。吻腹面有一横行须4条,中央一对须位墨稍靠前,距吻端约为距口裂1.2倍; 两侧须较长,长为中央须的1.2倍。眼小,长卵圆形。侧位。眼间隔硬鳞状额骨发达,中央凹形。口小,下位,浅弧状; 上颌前方沟穴状; 下颌仅两侧略有唇后沟。喷水孔小,约位于前鳃盖骨正上方,较眼略高。鳃孔大,不能完全合闭。假鳃发达。鳃盖膜分离,连鳃峡。肛门位腹鳍基稍后,距臀鳍始点约为距腹鳍基的3.6倍。无独立的尿殖孔。 体背侧中央在背鳍前方有一纵行硬鳞16个,背鳍后沿背中线每侧各有4个小硬鳞; 体侧自鳃孔背角到尾鳍基左侧有一纵行硬鳞35个、右侧有37个硬鳞; 腹侧自胸鳍基到尾鳍基有13~14个硬鳞,沿腹中线肛门到臀鳍有2个硬鳞; 沿尾鳍背缘有硬鳞14个,腹缘有约4个棘状鳞;鳞行间皮肤光滑。无侧线。 背鳍始于肛门上方,背缘斜凹,头长为最长背鳍条长的2.6倍。臀鳍始于背鳍基中部下方,较背鳍窄、短,头长为最长臀鳍条长的3.7倍。胸鳍侧下位,宽刀状,头长约为第8~9鳍条长的2.4倍。腹鳍基全部位于背鳍前方,末端截形,头长为最长腹鳍条长的4.1倍,最长腹鳍条约达肛门与臀鳍始点的中央。尾鳍背侧鳍条很短; 腹侧下缘凹状,头长为最长尾鳍条长的2.8倍。 体背侧在体侧硬鳞上方青灰色,向下渐呈浅灰色到黄白色,腹侧乳白色。 为我国东部溯河产卵底层鱼类。冬季大部分海内越冬、索食,4~5月开始入江河洄游,成鱼9~10月产卵。产卵后成鱼大部分速返下游河口区肥育。仔鱼自孵出后顺流至河口区繁育生长。有些小鱼及成鱼在下游深潭或深坑内越冬。以底栖动物等为食。曾为重要经济食用鱼。 分布于我国东部长江到珠江,及黄海到南海北部等处。因与前种不易区分,古时鳣也包含此种,故黄河可能亦有。似因现在黄河春末夏初水量日枯,而此鱼渐绝踪。 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Acipenser sinensis Gray,1835,Proc.Zool. Soc.,Lond.,122(我国); Tchang(张春霖),1928,Contr.Biol.Lab.Sci.Soc.China:2,fig.2(南京);Wu (伍献文),1930,5(4): 15,fig. 11(厦门); Mori,1936,Studies on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Freshwater Fishes in Eastern Asia:24 (黄河); Nichols,1943,Nat Hist. Centr. Asia LX: 16(广州); 四川省长江水产资源调查组等,1976,长江鲟鱼类的研究: 13-133,图1-29(黄海、东海至金沙江下游); 丁耕芜等,1980,辽宁省动物学会会刊,1(1): 76(山东石岛及辽宁海洋岛); 郑葆珊等,1980,广西淡水鱼类志: 12,图2(广西藤县蒙江); 李思忠,1987,中国鲟形目鱼类地理分布的研究,动物学杂志,22 (4): 36-39,图4及10; 张世义,2001,中国动物志 鲟形目 海鲢目 鲱形目 鼠鳝目: 34,图Ⅱ-4(上海、宁波、福州、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