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寄生虫性鱼类疾病及治疗 

2023-02-20

三代虫病

症 状:病原体为三代虫。三代虫寄生于鱼的体表和鳃,在显微镜下可以清晰看到。感染三代虫的病鱼极度不安,体表、鳃黏液增多,呼吸困难,浮头早,不影响摄食。患此病的鲤鱼反而摄食旺盛,摄食后迎风跳跃。严重时引起鱼类死亡。

流行情况:发病季节为春夏、夏秋季节交替时节。

防治方法:①外用鱼用敌百虫0.2~0.5克/米3,全池泼洒。②外用10%甲苯咪唑0.15毫升/米3,全池泼洒。

指环虫

症 状:病原体为指环虫。指环虫寄生于鱼鳃,随着虫体增多,鳃丝受到破坏,病鱼鳃丝黏液增多,鳃丝肿胀,鱼体烦躁,跳跃。病鱼鳃盖张开,呼吸困难,游动缓慢而死亡。

流行情况:发病季节为春夏、夏秋之交的5~6月和8~9月。

防治方法:①外用鱼用敌百虫0.2~0.5克/米3,全池泼洒。②外用4.5%氯氰菊酯溶液0.02~0.03毫升/米3,用水稀释2 000倍后全池泼洒。

显微镜下的三代虫病原体

显微镜下的指环虫病原体

患病鱼体表寄生的锚头鳋

显微镜下的锚头鳋卵

锚头鳋

症 状:锚头鳋(俗称锚头虫、铁锚虫,又称针虫),属桡足类的一种,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只有雌虫才寄生在鱼体上,长约1厘米。虫体头部钻入鱼的皮肤肌肉,虫体像短针样挂在鱼体上,拔下虫体,可见铁锚样头部。虫体的后端带有1对卵囊。

患病鱼焦急不安,摄食减少,消瘦、死亡。即使治愈后,寄生处仍会留有不规则的叮咬孔。

流行情况:锚头鳋流行期很长,夏秋季较多。对观赏鱼、草鱼、鲫鱼、鳙鱼危害较大。

防治方法:①鱼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杀灭锚头鳋幼虫及虫卵。严禁病鱼入池,引起感染。②高锰酸钾10~20克/米3,视水温和鱼的体质好坏控制浸浴时间,一般5~10分钟。③鱼用敌百虫0.2~0.5克/米3,全池泼洒,隔周1次,连用3次。

中华鳋

症 状:该病又叫鳃蛆病,病原体为中华鳋,主要寄生在鱼体的鳃上。当中华鳋大量寄生在鱼鳃上后,鱼呼吸困难,在水中跳跃不安,食欲减退,体色发黑,严重时离群独游,不久死亡。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草鱼、青鱼,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流行时间广,大水面养殖最为常见。

防治方法:①鱼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杀灭中华鳋幼虫及虫卵,严禁病鱼入池,引起感染。②高锰酸钾10~20克/米3,视水温和鱼的体质好坏控制浸浴时间,一般5~10分钟。③鱼用敌百虫0.2~0.5克/米3,全池泼洒,隔周1次,连用3次。

鱼鲺病

症 状:病原体为日本鱼鲺,是一种小型甲壳类水中害虫。体色透明,寄生在鱼身上时,随着鱼色而变化其体色,不仔细观察不易发现,把鱼拿出来对着阳光可以肉眼看到。它既可牢固地附着在鱼体上,又能随时在水中自由游动,顺水漂游寻找寄主。鱼鲺在鱼体上爬行叮咬,以其口刺刺伤鱼体表组织,吸取血液与体液,使鱼急躁不安,摄食减退、消瘦,急游或擦壁。

流行情况:4~10月流行,流行地区很广。危害品种较广,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都可发生。主要是老化池塘和消毒不彻底的鱼塘。

防治方法:①做好池塘清淤、消毒,并经常用杀虫药预防即可杜绝该类寄生虫的发生。②外用鱼用敌百虫0.2~0.5克/米3,全池泼洒。③外用0.5%阿维菌素溶液0.049毫升/米3,加水稀释2 000倍后全池泼洒。

鳃上寄生大量中华鳋

鱼鲺病原体

鱼鲺寄生部位

小瓜虫在体表寄生

显微镜下鳃丝上寄生的小瓜虫病原体

显微镜下小瓜虫病原体

小瓜虫病

症 状:病原体为多子小瓜虫,又称白点病。病鱼体表、鳍条和鳃上可见许多小白点,所以又名白点病。严重寄生时,鱼体体表布满白点,如同覆盖一层白色薄膜,体表黏液增多,体色暗淡无光,鱼体失去活动能力,常呈呆滞状群集一角或浮于水面,很少活动,食欲不振,体质消瘦。传染速度极快,若治疗不及时,短时间内可造成大批死亡。

流行情况:有明显的季节性,水温1 5~2 0℃最适于小瓜虫繁殖,水温上升到 26~28℃或下降到10℃以下幼虫停止发育,28℃以上幼虫大批死亡。3~5月、8~11月 是流行期。所有淡水鱼类,从鱼苗到成鱼,都可发生此病,引起大批死亡。尤其在观赏鱼、罗非鱼、鱼苗种阶段,危害更为严重。

防治方法:①有条件时可利用小瓜虫不耐高温的弱点,提高水温,再配备药物治疗,通常治愈率可达90%以上。②每667立方米水体外用辣椒粉660克、生姜干片1 300克,加水煮沸30分钟后,连渣带汁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3天。③外用亚甲基蓝 2克/米3,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2天。

车轮虫病

症 状:病原体为车轮虫,寄生在体表和鳃上,病鱼瘦弱,体色无光,呼吸困难,鱼苗可出现“跑马”(环游不止)症状。病鱼表现为鱼体发黑,打圈、拱边,体表黏液增多。寄生于鱼体表的车轮虫在鱼体表来回滑动,剥取宿主的皮肤组织细胞和鳃组织作为自身的营养,破坏皮肤和鳃组织,影响鱼的呼吸和正常活动。发病时,精养池塘会发现鱼摄食10分钟后在饲料台周围转圈,有的又成群围绕池边狂游、拱边。常引起鱼苗、鱼种的大批死亡,特别是草鱼。

流行情况:危害品种广,流行的高峰季节为5~8月,适宜水温20~28℃。发病季节为4~11月,特别是在雨天过后车轮虫更易繁殖流行。

显微镜下寄生在鳃丝上的车轮虫

显微镜下寄生在鳃丝上的车轮虫

显微镜下寄生在鳃丝上的车轮虫

显微镜下斜管虫病原体

防治方法:①鱼种放养前,根据鱼塘水量,用硫酸铜8克/米3或高锰酸钾10~20克/立方米浸洗1 5~2 0分钟(视水温和鱼的体质好坏控制浸浴时间)。②外用硫酸铜0.7克/米3,全池泼洒。③外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0.7克/米3,全池泼洒。④外用苦参碱溶液0.4克/米3,全池泼洒1~2次。

斜管虫病

症 状:主要病原为鳃隐鞭虫、颤动隐鞭虫。斜管虫寄生于鱼的皮肤和鳃,使局部分泌物增多,逐渐形成白色雾膜;鳃丝红肿,鳃细胞遭到破坏,并发细菌性鱼病使鱼大量死亡;病鱼鱼体发黑,消瘦,反应迟钝,生长速度缓慢;严重时寄生虫遍及全身。

流行情况:流行期为6~9月。危害品种为草鱼、鲤鱼等。

防治方法:①外用硫酸铜0.7克/米3,全池泼洒。②外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0.7克/米3,全池泼洒。③外用苦参碱溶液0.4克/米3,全池泼洒1~2次。

杯体虫病

症 状:杯体虫主要有筒形杯体虫、中华杯体虫和卵形杯体虫。杯体虫的身体充分伸展时像喇叭或呈高杯形。在身体的后端有一个吸盘,借以把身体附着在鱼的鳃或皮肤上,摄取周围水里的食物粒作为自身的营养物质,所以对寄主的组织没有严重的破坏作用,对年龄大的鱼影响不大。如果是幼鱼被附着的数量很多,鱼的呼吸就受到抑制,同时严重影响鱼的正常生长,使鱼体逐渐瘦弱,严重时可引起死亡。

流行情况:以夏、秋两季最流行,斑点叉尾等无鳞鱼常见。

防治方法:①用生石灰清塘消毒,保持池塘水质清洁。②外用硫酸铜0.7克/米3,全池泼洒。③外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0.7克/米3,全池泼洒。

球虫病

症 状:球虫病是由艾美虫引起的鱼病。艾美虫主要寄生在鱼的肠道,严重时肝、胆囊、肾等也有出现。主要危害1龄以上的成鱼,病鱼鳃瓣苍白色,腹部肿大,体色发黑,食欲不振,游动缓慢,渐渐死亡。剖开病鱼腹部,剪开肠道,前肠肠壁上有许多白色小结疖,形成大包囊,堵塞肠管,肠管特别粗大,要比正常情况大2~3倍,严重时肠道溃烂穿孔,肠外壁也可形成结疖状病灶。

杯体虫病原体

显微镜下杯体虫病原体

球虫使患病鱼肠道形成结痂大包囊

球虫在肠道寄生引起病变

流行情况:主要寄生在成鱼,4~7月最为流行。

防治方法:①用生石灰等彻底清塘消毒,杀灭池底的孢子,可预防球虫病。②内服硫黄粉1克/千克体重,拌饲投喂,每天1次,连喂 4天。③每天用碘0.024克/千克体重(市售2%的碘酊1.2毫升)拌饲料投喂,每天1次,连喂 4天。

肤孢虫病

症 状:肤孢虫病是由肤孢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已发现的肤孢虫有3种,即鲈肤孢虫、广东肤孢虫和一种未定名的肤孢虫,孢囊有的呈香肠形,有的呈带形或盘曲成一团的线形。在草鱼、鲤鱼等体表寄生的肤孢虫,为盘卷成团的线状孢囊,全身都有分布,数量可多达数百个,鱼体发黑消瘦,被寄生处的皮肤发炎、溃烂。

防治方法:①对病鱼要隔离,对发生鱼病的鱼塘要进行消毒,杀灭孢子。②内服地克珠利2.0~2.5毫克(以有效成分计)/千克,拌饲投喂。③外用鱼用敌百虫0.2~0.5克/米3,全池泼洒。④外用高锰酸钾10~20克/米3,浸洗15~20分钟(视水温和鱼的体质好坏控制浸浴时间)。

绦虫

症 状:舌状绦虫、双线绦虫裂头蚴、头槽绦虫俗称为面条虫。绦虫的终寄主是鸟类,虫卵随鸟粪落入水中,孵化出钩球蚴,被剑水蚤等吞食,鱼类吞食水蚤后,原尾蚴穿过肠壁,在鱼体腔内发育成裂头蚴,鸟类吃了这些鱼后,裂头蚴就在鸟肠内发育成成虫。病鱼黑色素增加,口常张开,但食量剧减,故又称为“干口病”。严重的病鱼,腹部膨胀,身体消瘦,常侧游或部向上,游动缓慢无力,解剖病鱼可见肠道内充满大量白色带状虫体。

肤孢虫寄生

腹肠道内寄生的绦虫

流行情况:流行期为夏季。危害品种有鲤鱼、鲫鱼、草鱼、鳊鱼等鱼类。

防治方法:①用鞭炮驱赶水鸟,以控制此病传播。②外用鱼用敌百虫0.2~0.5克/米3,全池泼洒,以杀灭剑水蚤虫卵。③内服川楝陈皮散2克/千克饲料,拌饲投喂,每天1次,连用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