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传染性鱼类疾病及治疗 

2023-02-20

草鱼出血病

症 状:病原体为鱼呼肠孤病毒。病鱼鱼体发黑,头部发黑,鳍端烂蚀,鳍条间组织破坏,肠道充血,脂肪出现血点,胆囊肿大,离群缓慢独游,陆续死亡。该病不影响整体养殖和摄食,但是患病的鱼感染该病后,不摄食、肠道充血且无食物,有时腹腔有腹水,每天都有死鱼现象发生。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草鱼、青鱼。养殖草鱼苗在8~9月易暴发流行,0.5千克以上的草鱼成鱼在5~7月发病。发病时水温一般在25℃以上。

防治方法:①用草鱼出血病灭活疫苗注射或浸泡进行预防。②外用8%二氧化氯0.15~0.22克/米3,全池泼洒。内服恩诺沙星粉0.2~0.4克/千克饲料,拌饲投喂,每天2次,连喂3~5天。③内服大黄粉 10~12.5克/千克饲料,拌饲投喂,每天2次,连喂3~5天。

患病草鱼身体发黑

鳃丝因缺血而腐烂

肝脏发生病变,胆囊肿大,脂肪积累严重

注意事项:对于症状与该病相似的草鱼疾病,如果不能准确判断,不能盲目施药;否则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加重病情,影响养殖效益。治疗时不可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治疗,如漂白粉、强氯精等消毒剂。

草鱼、青鱼病毒型肠炎

症 状:该病又叫烂肠瘟,病原体为点状产气单胞菌。病鱼肠道溃疡,充血发炎,肠黏膜脱落在肠道中形成浅黄色脓液,肠壁呈红色或紫红色,肝脏和体内脂肪有出血点;行动迟缓,离群独游,体色发黑,与草鱼出血病外表症状相近。

流行情况:草鱼、青鱼易感染此病,死亡率很高。4~9月易暴发流行。

防治方法:①治疗可以参考草鱼出血病。②每千克鱼体重用大蒜素100毫克,拌饲投喂,每天2次,连喂3~5天。③每万尾鱼种用大黄或枫香树叶0.25~0.5千克研成粉末,经煎煮或用热水浸泡过夜,与饲料混合投喂,每天2次,连续3~5天;同时外用硫酸铜0.7克/米3水体,全池泼洒。

患病草鱼肠道溃疡

患病草鱼身体发黑

鳃丝锯齿状

鲤鱼出血病

症 状:主要表现为皮下、体表出血,肝脏肿大,呈豆腐渣状,颜色发白。胆囊肿大,颜色深黑色。引发此病的原因很多,如水质氨氮、亚硝酸盐含量过高,或者是饲料中添加违禁促生长剂;不干净的动物蛋白原料也可能引发此病。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鲤鱼成鱼养殖,鱼种阶段也偶有发生。一般在冬季流行,池塘水体结冰时亦会发生该病。病鱼不耐运输。

防治方法:①外用三黄散1克/米3,全池泼洒。②每667立方米水体外用10%聚维酮碘溶液300~400毫升,全池泼洒。外用药治疗时不要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③内服氟苯尼考0.5克/千克饲料,拌饲投喂,每天2次,连喂3~5天。

鲤痘疮病

症 状:痘疮病是由一种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鱼病。患痘疮病的病鱼皮肤表面出现许多白色小斑点,覆盖着一层白色黏液。随着白色斑点数目的逐渐增加,区域逐渐扩大并增厚形成石蜡状的增生物。增生物不大时对鱼的影响不大,但影响鱼的品质和价格。增生物面积过大时就会严重影响鱼的骨骼发育,影响鱼的正常生长,使鱼体消瘦,游动迟缓,甚至死亡。

患病鲤鱼体表发红、鳞下出血

患病鲤鱼尾部出现石蜡状增生物

流行情况:痘疮病是鲤鱼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危害2龄鲤鱼。一般流行季节在初冬或春季,水温在10~15℃时易发病。

防治方法:①将病鱼放到清水或流水中饲养一段时间,体表的增生物会逐渐脱落。 ②每667立方米水体外用10%聚维酮碘300~400毫升,全池泼洒,对治疗痘疮病有一定的效果。

肝胆综合征

症 状:肝胆综合征的表现症状很多,主要表现为肝脏肿大,肝成“花肝”症状,有的肝脏轻触易碎,胆囊明显肿大2~4倍,胆汁颜色变深绿或墨绿色。鲫鱼腹腔腹水,肠道无食物。

流行情况:肝胆综合征是近几年在鱼病发生中很频繁的鱼病之一,流行季节从5月开始一直到10月,已普遍流行于全国各地,危害的对象主要是鲤鱼、鲫鱼、草鱼和斑点叉尾 、云斑 、团头鲂等。

患病鲤鱼出现石蜡状增生物

患病鲤鱼鳍条出现石蜡状增生物

肝脏发白、出血,呈豆腐渣状

引起肝胆综合征的原因主要有三大类:一是养殖密度过大、水体环境恶化;二是乱用药物,造成药物残留;三是饲料酸败变质、营养成分失衡和饲料中含有有毒物质以及维生素缺乏。

防治方法:发生此病时鱼类的体质很弱,因此,建议不要使用三氯异氰尿酸等刺激性较强的消毒剂,最好使用中草药提取液泼洒消毒。可采用外用8%一元二氧化氯 0.15~0.22克/米3,全池泼洒,或者内服肝胆利康散0.1克/千克体重或板蓝根100克/千克 饲料,拌饵投喂。

竖鳞病

症 状:病原是水型点状极毛杆菌,又称鳞立病、松鳞病。病鱼体表粗糙,尾部或全身鳞片竖起,鳞片张开似松球状,鳞片基部水肿,呈半透明的水囊状,内部聚集半透明的液体。按压鳞片,半透明渗出液便喷射出来,鳞片随之脱落。病鱼鳞片周围轻微出血,眼球突出,腹部臌胀、腹水,肝、肾出血,2~3天后死亡。

胆囊肿大、发黑,肝脏纤维化

肝脏纤维化

鲤鱼竖鳞病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鲤鱼、鲫鱼、金鱼,鲢鱼也有发生。一般流行于水温低的季节,春季、初冬,或短时间内水温多变时,易患此病。池塘老化,消毒不彻底都是暴发此病的原因。

防治方法:①池塘注意清淤,最好3年清淤1次,老池塘注意定期消毒。②防止鱼体受伤,特别是冬季冻伤,发病初期要冲注新水。③内服氟苯尼考0.5克/千克饲料,拌饲投喂,每天2次,连喂3~5天。④外用三氯异氰尿酸0.15~0.22克/米3,加水溶解后全池泼洒。⑤每千克饲料用土霉素1克拌饲投喂,每天2次,连用3~5天。

斑点叉尾套肠病

症 状:病鱼主要表现为体表出现(特别是腹部和下颌)充血、出血和褪色斑,肛门红肿、外突,有的鱼甚至出现脱肛现象,后肠段的一部分脱出到肛门外。全身出血,腹腔大量积水,且肠道套在胃里,引起消化道出血发炎。鳃丝肿胀发白,黏附大量黏液。腹部膨大,腹腔内充满大量清亮或淡黄色含血的腹水。病鱼表现为游动缓慢,靠边或离群独游,食欲减退或丧失,并很快发展为各鳍条边缘发白,鳍条基部、下颌及腹部充血、出血。

患病鲤鱼鳞片竖起,鳞下有水泡,轻按有液体喷出

鱼肠道折叠、套肠

流行情况:发病季节主要在春夏, 3~9月是发病时期,但以3~5月高发,发病水温多在 16℃以上。

防治方法:①加强饲养管理,改善水体环境条件,科学饲喂。②外用药消毒。斑点叉尾 为无鳞鱼,应选择刺激性小的药物,如二氧化氯。③内服氟苯尼考0.5克/千克饲料,拌饲投喂,每天2次,连喂3~5天。④内服维生素C 0.5克/千克饲料,诺氟沙星 0.1~0.2克/千克饲料,拌饲投喂,每天2次,连用3~5天。

斑点叉尾急性败血症

症 状:由斑点叉尾爱德华氏菌引起,病鱼全身有细小的红斑或充血,肝脏及其他内脏器官也会有类似斑点,鳃丝苍白,体腔充满带血的体液,后肠肛门常有出血症状,肠内充满带血的或淡红色的黏液。病原感染脑部时,病鱼常作环状游动,不久死亡。脑组织形成肉芽肿性炎症,头背颅侧部腐烂,暴露出脑部,出现头穿孔。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斑点叉尾 、云斑 等。水温22~28℃时易发此病。

患病鱼眼球出血,眼眶腐烂

患病鱼头部下方出血

患病鱼眼球突出,头部下方出血

防治方法:①外用生石灰20克/米3,全池泼洒。②内服三黄散10克/千克饲料,土霉素1克/千克饲料,维生素C 0.5克/千克饲料,拌饲投喂,每天2次,连续3~5天。③全池泼洒二氯异氰尿酸钠、二氧化氯等消毒剂溶液。④使用疫苗进行预防。

水霉病

症 状:主要病原为水霉、绵霉,又称白毛病。水霉菌动孢子从鱼体的伤口侵入,开始寄生于表皮,逐渐深入肌肉,吸取鱼体营养大量繁殖,向外生出灰白或青白色棉絮状菌丝(肉眼可见棉丝状)。寄生部位伤口发炎充血、坏死、溃烂,最后衰竭死亡。

流行情况:各种鱼类都会发生此病。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早春、晚冬最易流行。运输、拉网碰伤、冻伤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冬季投放的鱼种,在第二年3~4月最容易发生水霉病,孵化时未受精和胚胎、活力差的鱼卵极易发生该病,对无鳞鱼危害更大。

防治方法:①拉网、运输和放养鱼种时,操作要细致,不使鱼体受伤。避免鱼体冻伤,早春、冬季要使池塘保持一定的水位,做好预防工作。②投放鱼苗时,用3%~4%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视水温和鱼的忍耐程度而定)。③用五倍子0.1克/千克体重,拌饵投喂,每天3次,连用5~7天。

患病鲤鱼体侧感染霉菌

患病鲫鱼头部、背部感染霉菌

鳃霉病

症 状:病原为鳃霉。鱼苗阶段的鳃丝用显微镜观察可见霉菌,成鱼病鱼鳃部主要表现为鳃瓣点状出血,部分鳃丝发白并呈腐烂状。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鲤鱼、鳙鱼、草鱼等。5~10月流行。

防治方法:①将池塘老水排出一部分,加注新水调节水质。②全池泼洒二氧化氯类或季铵盐类消毒剂。③其他防治方法可参照水霉病治疗。

烂鳃病

症 状:病鱼行动迟缓,食欲不振,呼吸困难,常浮于水面。体色暗淡无光泽,鳃丝发白,严重时出现腐烂脱落,鳍盖骨表皮充血发炎,严重时也发生腐烂,露出透明的鳃盖骨。草鱼的严重细菌性烂鳃病,鳃丝末端缺损,鳃丝腐烂带有污泥,鳃盖骨内表皮充血,鳃盖骨中央的内表皮常被腐蚀成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故称“开天窗”。

流行情况:发病季节为4~10月,该病一般在水温15℃以上时开始发生,在15~30℃范围内,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

显微镜下鳃丝感染霉菌

显微镜下鳃丝血管均匀,鳃丝末端肿大

鳃丝轻微发白,有分叉现象

防治方法:①彻底清塘。②外用生石灰20~30克/米3或漂白粉1~1.2克/米3,全池泼洒。③外用 8%一元二氧化氯0.15~0.22克/米3,全池泼洒。④内 服三黄散10~12.5克/千克饲料,拌饲投喂,每天2次,连用3~5天。

肠炎病

症 状:鱼类出现食欲不振、离群独游、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肠壁充血发红等症状,肠道有黏液、气泡。轻压腹部有黄色或黄带红色的液体从肛门处流出。

严重的细菌性肠炎病与肠炎型出血病的共同特征是肠道充血发炎。肠炎型出血病病鱼主要表现为:肠道局部或全肠因出血而鲜红,肠壁微血管特别明显,肠道充血而不腐烂,有韧性,口腔出血。细菌性肠炎病病鱼主要表现为:肠道全部充血发炎呈紫红色,后肠近肛门一段尤为明显,肠壁的黏膜溃烂化脓,腹部膨大有红斑,腹腔内有黄色腹水。

流行情况:发生在春天刚开始进食后或春夏、夏秋之交气温多变的季节,即每年的 4~7月及9~10月。

防治方法:①早春开食或疾病多发季节定期采用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氟哌酸、大蒜素等。②内服大蒜素60克/千克饲料,拌饲投喂,每天2次,连喂3~5天。③外用 8%一元二氧化氯0.15~0.22克/米3,或外用三氯异氰尿酸0.15~0.2克/米3,全池泼洒。

草鱼烂尾病

症 状:烂尾病又称蛀鳍烂尾病,病鱼的鳍条边缘呈白色,随之腐烂而造成鳍条残缺不齐,特别以尾鳍最为突出。有时鳍条软骨间结缔组织裂开,随着病情的发展,鳍条软骨间结缔组织腐烂,只剩下软骨,使鳍呈扫帚状,严重时胸鳍、腹鳍和整个尾鳍都烂掉,引起病鱼死亡。

鳃丝因缺血而溃烂,影响鱼类呼吸

肠道中有气泡、黏液

流行情况:夏季发病率最高,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现。

防治方法: ① 每6 6 7 立方米水体外用1 0 % 聚维酮碘 300~400毫升,全池遍洒。②每立方米水体外用8%二氧化氯 0.15~0.22克,全池泼洒。

赤皮病

症 状:病原体为荧光极毛杆菌。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出血发炎,鳞片脱落,尤其是鱼体两侧及腹部最为明显,鳍的基部或整个鳍条充血,鳍的末端腐烂,鳍条间的软组织也常破坏,使鳍条呈扫帚状,称为“蛀鳍”,在体表病灶处常继发水霉病感染。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缓,独游于水面,死亡率较高。

流行情况:草鱼、青鱼常见,5~10月流行,常与烂鳃病、肠炎病并发。

防治方法:①每立方米水体外用漂白粉1克,全池泼洒。②每667立方米水体外用 10%聚维酮碘300~400毫升,全池泼洒。

打印病

尾梢出现白尖

体侧鳞片脱落,鳞片发干,无黏液

症 状:打印病是由一种与腐败极毛杆菌相似的细菌引起的。病灶主要发生在背体侧鳞片脱落,尾鳍腐蚀烂掉鳍和腹鳍基部以后的躯干部分,其次是腹部两侧。呈圆形或椭圆形,周围充血发红,形状好像打了一个印记,因此叫“打印病”。发病初期,肛门两侧皮肤、肌肉发炎,出现红斑,有时似脓包状,摸之有浮肿的感觉。随着病情的发展,鳞片脱落,肌肉发烂,严重时露出骨头和内脏。病鱼身体瘦弱,游动缓慢。病情严重时,陆续死亡。

流行情况:在春、秋季发生。消毒不彻底的老鱼塘,多发生此病。

防治方法:①每667立方米水体用100~120千克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②每立方米水体外用漂白粉1克,全池泼洒。③亲鱼直接在病灶上涂抹1%高锰酸钾水溶液。

疖疮病

症 状:病原体为疖疮型点状气单胞杆菌。患病初期,鱼体背部皮肤和肌肉组织发炎、溃疡,有浮肿的症状,脓疮内有带血的脓汁。发病部位不定,通常在背鳍基部两侧皮下肌肉组织出现一个至几个红肿隆起,似脓疮。随着病情的发展,肌肉组织出血,渗出体液,继而坏死、溃疡。病鱼鳍基部充血,鳍条散开。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鲤鱼、锦鲤、草鱼、团头鲂等。一年四季流行。

防治方法:①避免鱼体受伤。②将鱼放入2克/米3浓度的氟哌酸溶液中药浴20分钟。③每667立方米水体外用10%聚维酮碘300~400毫升,全池泼洒。 ④每千克鱼每天用25~50毫克土霉素或强力霉素拌饲料投喂,连用3~5天。

鱼体侧有图章形印块,鳞片脱落

鱼体侧有腐灶,微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