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鱼病诊断的步骤和方法:鱼体检查

2023-02-20

鱼体检查是正确诊断鱼病的关键环节。鱼体检查有目检和镜检等方法,一次检查3~5尾,注意区分是单独病原体致病还是多种病原体复合感染。鱼体检查的主要部位是体表、鳃、内脏。目检是用眼睛仔细观察各部位有无充血、发炎、溃烂、变色、黏液增多、粗糙、肿胀、小点、畸形等。镜检是在干净的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检查体表时,淡水种类用自来水,海水种类用清洁的海水;检查内部组织器官时均用生理盐水),然后将要检查的黏液、组织或病虫害放入水滴中,盖上盖玻片。先用低倍镜观察,然后再用高倍镜观察。

采用显微镜检查患病机体,即可对鱼类寄生虫病作出诊断,但要鉴定寄生虫的种类时,还需要进行寄生虫的染色、解剖、切片、培养并查明其生活史。

1.目检

目检就是用肉眼观察鱼体,这是野外调查与生产实践中最常用的方法,通过目检,找出患病部位的各种症状或一些肉眼可见的病原体,为诊断鱼病提供依据。诊断鱼病应采取由表及里的方法,即先检查鱼体外部,再检查鱼体内部;每一部位的检查,都是先用肉眼检查,然后用显微镜检查。着重检查病鱼的体表、鳃、内脏。

体表检查时,将病鱼或刚死不久的鱼放入白色瓷盘中,按顺序从头部、嘴、眼、鳃盖、鳞片、鳍条等部位进行仔细观察,根据表现出来的症状来分析辨别,并将观察到的症状联系起来加以综合分析。检查体表时据一般经验,病鱼体表充血、发炎、鳞片脱落是赤皮病;若病鱼鳃盖或鳍基部充血,表皮充血不明显,肌肉呈点状充血或块状淤血是出血病;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呈紫红色,轻压腹部有乳黄色液体流出是肠炎病;尾柄及腹部两侧有火烙样的红斑或表皮腐烂是打印病;生有棉絮状的白色物是水霉病;体表黏液较多并有小米粒大小、形似臭虫的虫体是鱼鲺病;体表有白色亮点,离水2小时亮点消失是小瓜虫病;体表有白色斑点,白点之间有出血或红色斑点是卵甲藻病;部分鳞片处发炎红肿,有红点并伴有针状虫体寄生是锚头蚤病;鱼成群在池水表面或池塘周边狂游,且头部充血呈红色,死亡多且迅速,一般是车轮虫病;病鱼尾柄表皮发白是白皮病;病鱼在水中头部或嘴部明显发白,离水后不明显是白嘴病;鱼下唇突出呈簸箕口状,则是因经常缺氧浮头引起;病鱼眼球突出、脱落,且鳞片松立,一般为池水有毒所致;鱼体呈弯曲状是池水中重金属离子含量较高或有机磷中毒所致。

鳃检查的重点部位是鳃丝,先对鳃部外观进行检查,看鳃盖是否张开,再用剪刀剪去鳃盖,观察鳃片的颜色是否正常,黏液是否较多,鳃片上有无异物或寄生虫,检查鳃有无异样,正常的鳃丝整齐、紧密,呈鲜红色。鳃丝腐烂发白,尖端软骨外露,并有污泥和黏液是烂鳃病;鳃丝发白呈贫血状,很可能是鳃霉病或球虫病;鳃丝末端挂着像蝇蛆一样的白色小虫是中华鱼蚤病;鳃部浮肿,鳃盖张开不能闭合,鳃丝呈暗淡色是指环虫病;鳃丝呈紫红色并伴有大量黏液多为有机氯中毒所致;鳃丝呈紫红色,黏液较少则为经常缺氧浮头所致。

内脏检查应以肠道为主。先将病鱼一侧的腹壁剪去并注意不损伤内脏,观察是否有腹水和肉眼可见的大型寄生虫,再观察各内脏的外表有无异常,最后用剪刀将咽喉部的前肠和靠近肛门的后肠剪断,取出内脏放白瓷盘中,将肝、胆、鳔等器官逐个分开,再将肠道从前至后剪开并分为前、中、后三段。正常的鱼肠管中充满了食物或粪便,肠壁呈鲜红色。除去粪便与食物,仔细观察肠道中有无寄生虫或其他病症。肠管全部或部分充血呈红色,肠壁不发炎是出血病;充血发炎且伴有大量乳黄色黏液是肠炎病;肠道呈白色且前段肿大,肠内壁有许多白色絮状小结节为球虫病或黏孢子虫病。

目检是以症状为依据,在检查时要认真仔细,全面分析,并做好记录。根据检查所掌握的有关情况,在目检的同时再结合镜检,再结合发病季节进行综合分析,就可以比较准确地确定病原、诊断鱼病,以便对症下药防治,收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2.镜检

显微镜检查是诊断鱼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有些鱼类病原体肉眼看不清或根本看不见,必须借助于显微镜、解剖镜或放大镜来诊断。如白头白嘴病是由细菌引起的,其症状是头、嘴发白,但又往往与车轮虫病并发。而患车轮虫病的病鱼中,有时也会有个别病鱼头部或嘴部出现轻微的灰白现象,容易被误认为是白头白嘴病。通过镜检,就能作出正确的诊断。镜检的方法是从病变部位取少量的组织或黏液置于载玻片上。如是体表和鳃的组织或黏液,应加上少量普通水,是内脏组织则用生理盐水。然后盖上盖玻片,并稍加压平,于显微镜下进行观察(一般需制2~3块玻片)。先用低倍镜检查,当发现有虫体构造看不准时,再换中倍镜或高倍镜检查。玻片从左到右,移下一小格,再从右往左,自上而下周而复始地移动,直至整个玻片看完,记下寄生虫的种类和数量。少量寄生虫并不引起鱼病,但若随意在一个玻片上观察3个视野记数,平均每个视野有20个左右,就应引起注意。一般几十微米大小的寄生虫(如鞭毛虫)用高倍记数,几百微米的寄生虫(如车轮虫)用低倍记数。

总之,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应把调查到的材料,结合鱼病流行季节、各阶段发病规律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其原因,作出诊断,然后根据各种病的防治方法,对症下药,将治疗情况做好记录,及时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