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鱼病诊断的步骤和方法:现场调查

2023-02-20

首先是要对养殖水域的水环境和周围环境状况等具体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养殖水域温度、酸碱度、水色、底泥、水质理化因子等的变化情况,以及有无工农业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养殖水域。水环境对鱼类有直接的影响,除了因病原体和敌害生物的感染侵袭引发鱼病外,周围环境状况与水体物理、化学状况的好坏对鱼类的影响也很重要。

诊断鱼病首先是要观察鱼类的活动、体色、摄食情况等。鱼病发生的过程,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的病鱼一般在体色和体质上与正常的鱼差别不大,仅在病变部位稍有变化,但一经出现死亡,死亡率随即急剧上升,在短期内出现死亡高峰。而慢性型的病鱼往往体色较黑,体质瘦弱,离群独游,活动缓慢,死亡率一般是缓慢地逐渐上升,经比较长的时间才出现死亡高峰。有时鱼在池中表现出不安状态,一时上窜下跳,一时急剧狂游,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体外寄生虫(如鳋类)的侵袭或是水中含有有毒物质,引起鱼类中毒所致。当然若是寄生虫引起的死亡,一般来说死亡数是逐渐增加的,而中毒时往往是突然出现大批的死亡,各种家鱼和野鱼均不例外。因此,到现场了解各种异常现象及周围环境,是正确诊断鱼病的主要环节。

诊断鱼病其次是要了解养殖管理情况。鱼类是否生病与养殖管理措施是否到位密切相关,对养殖管理过程中的饵料品种、投饵量、放养密度、施肥用药等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初步判断鱼病的种类。发生鱼病,常与饲养管理不善有关。如投喂变质的饲料就容易引发鱼类暴发肠炎病;施用没有充分发酵腐熟的有机肥或者施肥过量,就会导致池水恶化,从而引发鱼类暴发赤皮病、烂鳃病等;施肥量过大,商品饲料质量差,投喂过多等,都容易引起水质恶化,造成缺氧,严重影响鱼体健康,同时给病原体及水生昆虫和其他敌害繁殖创造有利条件,引起鱼大批死亡;若水质较瘦、食料不足,会引起萎瘪病、跑马病等,同时也会影响鱼的生长,减弱鱼体的抗病能力;由于拖网、分塘、运输上的操作不细致,造成鱼体受伤,引起细菌性皮肤病。另外,对天气变化和各种病害生物的发生情况以及该水域多年来的鱼病发生情况等也要了解。

所以,在调查时要详细了解饲养管理情况,包括鱼池底质情况,施肥、投饵的质量与数量,放养密度、规格与品种及其来源,捕捞和各种操作以及水兽、水禽、水生昆虫等的发生情况,对分析病情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