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百科

新弗洛伊德主义

2023-08-29

英文

neo-Freudism

简介

亦称“新精神分析”(neo-psychoalysis)。指西方现代哲学和心理学的一个学派,主要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从正统弗洛伊德主义(除弗洛姆外)分化出来的一个学派。就广义而言,指在一些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方面没有完全脱离弗洛伊德的体系,而又对古典(正统)弗洛伊德主义有所变通、修正和扩充的理论。包括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自我心理学、社会文化学派、英国的克莱因学派、瑞士的存在(主义)分析学派等。就狭义而言,“个体心理学”、“分析心理学”是古典弗洛伊德主义转向新弗洛伊德主义的过渡和中介。它们反对把力比多只归结为性本能,把潜意识视为个人的专享品,强调社会因素的作用,主张力比多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提出集体潜意识是生物进化和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心理上的沉淀物。而美国的社会文化学派则系通常所谓的新弗洛伊德主义。它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美国兴起的新精神分析学派,也是精神分析学同美国的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理论融合的产物。包括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说”,认为人格是个体在人际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日益完善而稳定的行为模式;霍妮的“基本焦虑说”,认为基本焦虑既是神经症的根源,又是不合理反映社会方面的自我异化的表现; 弗洛姆的“逃出自由说”, 认为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所获得的自由,反而因冷酷竞争的现实使人更易产生孤独、恐惧之感,主张“逃出自由”,实现空想的“共产主义者的社会主义”蓝图;卡丁纳的“文化说”,认为某些文化在心理上具有不可比性,主张用不同的文化相对论思想和人类学来解释人格的形成。新弗洛伊德主义虽然在理论的侧重点上各有不同,但却又有些共同的特点:(1)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重要影响。(2)强调家庭环境和儿童早期经验对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3)强调自我的自主性及其整合与调节的功能,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新弗洛伊德主义与正统弗洛伊德主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同点在于,新弗洛伊德主义抛弃了弗洛伊德的本能论和泛性论,把文化、社会条件和人际关系等因素提到了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和治疗原则的首位。相同点在于,新弗洛伊德主义不仅保留了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潜意识、压抑、抵抗、移情和自由联想等,而且还坚持了潜意识的驱力和先天潜能的主导作用。故新弗洛伊德主义仍属于潜意识心理学的范畴。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贡献:(1)把潜意识的开拓性研究从个体潜意识推向了集体潜意识(荣格)、社会潜意识(弗洛姆)的新阶段,肯定了人类世代经验的社会遗传和潜意识发挥作用过程的社会性。(2)创建了自我心理学和性格类型学的理论体系,促进了人际关系学、跨文化心理学、比较文化学的发展。(3)进一步丰富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内涵,发展了精神疾病心因学的理论和心理治疗的方法。其局限主要表现在心理主义、改良主义和神秘主义上。新弗洛伊德主义所强调的社会因素, 只不过是限于改善文化状况与家庭生活环境罢了。他们不是用社会历史解释心理学,而是用心理学去说明社会历史。这种心理主义实质上还是掩盖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妄图实现社会改良幻想的一种唯心史观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