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生态健康养殖,是确保水产品生产质量安全的必然要求。在淡水鱼养殖中,生产操作细节往往是决定生态健康养殖的重要因素,应特别注意。要按照生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杜绝鱼类病害的发生,实现淡水鱼的安全健康生产。
1.科学喂养,提高鱼的体质
均匀投喂和投喂优质饵料是科学投喂的重点,饵料是生产水产品的基础。夏秋季节是鱼类摄食的旺季,随着鱼的生长,鱼的规格逐渐增大,鱼体的两极分化也更为显著。规格大、体质强、抢食快的鱼种,其体长、体重都明显优于其他鱼种;一些体格较小的鱼种,因其规格过小、体质较弱、抢食能力较差,在投喂饵料时摄食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因摄食不足缺乏营养而逐渐被淘汰,降低了鱼类的成活率,造成鱼类生长不均衡,使池塘鱼的总体产量下降。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要求在饵料投喂时,不仅饵料营养全面、均衡,还要尽可能多点投喂。在定点投喂时,不仅在鱼种抢食旺盛处抛撒饵料,也要在旺食区的外围抛撒一些饵料,使体质较弱的鱼种也有摄食机会。投喂次数也要相应增加,给体质较弱的鱼类更多摄食机会。采取适时分塘、轮捕成鱼上市等方式,保持同塘鱼种的规格基本一致,确保存塘鱼均衡生长。在养殖期间,切忌使用发霉、变质的饵料,也不宜直接使用未经加工的原料,最好使用按照鱼类营养要求配制的全价配合颗粒饵料,饵料粒径适口才能充分利用饵料。
2.合理调水,强化水质管理
水体不洁是鱼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池塘养殖过程中,由于投饵及鱼类排泄物的积累,水质极易富营养化。水体透明度变小,水质pH降低,水色呈浓褐色,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增多,水体藻相不好,可被鱼类利用的浮游生物量减少,有的水域甚至出现异味,这都是水质老化变差的现象,须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改善水质的主要措施是换水,在夏末或入秋时采用大换水的方法把池塘水体换去一半,先排后灌,尽可能排出养殖废水,间隔一周再大换水一次。通过连续两次大换水,将池塘水体中的老化水换去大半,使鱼类生活于全新的生长环境。不少养殖户对大换水不重视,一塘水养到底,使水质老化,影响鱼种生长。另外,适时增氧、定期泼洒生石灰、定期施用水质改良剂、定期施用微生物制剂等也都是改良水质环境的重要措施,但这些措施的落实还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增氧不当可能引发鱼类气泡病等病害,生石灰使用不当往往引起水体pH骤变,水质改良剂、微生物制剂使用不当效果不好。因此,在具体使用时要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发挥各项措施的最大成效。通过各种调水措施的落实,为鱼类生长创造良好的水体生态环境,减少鱼类病害发生的几率。
3.稳定水温,降低应激反应
水温突变是鱼类发生应激现象,进而产生病害的重要因素。夏秋季节是暴雨频发、雨水较多的季节,雨水温度明显低于池塘水温,如果短时间内雨水集中进入池塘,往往造成池塘水温突变,从而引发鱼类感冒等症状。因此,应在雨水较多的夏秋季节注意疏导排水渠道,避免雨水大量直接灌入池塘。
池塘换水也是水温骤变的因素之一,在池塘大换水时,要注意换水时的水温。当外源水水温明显低于池塘水温时,换水不可过多,避免池塘水温骤降,引起鱼类的应激反应。如果使用井水等外源水,要经曝晒、曝气等处理措施,待水体升温后再进行大换水,避免水温发生大的变化,使池塘水温保持稳定,降低鱼的应激反应,以免水温变化过大对鱼类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4.适时施肥,维持藻相平衡
水色浓淡是水体浮游生物数量多少的直观表现,良好的水质条件是水体藻相平衡的结果。因此,要创造条件保持藻相平衡,促进鱼类健康生长。养殖池塘到夏秋季时虽然水色很浓,但水质往往缺少必需的营养元素,尤其在池塘大换水以后,缺肥情况更明显,在施用生石灰等调节水质的措施后,水体缺肥的现象也较为严重,因而要注意补充施肥。在各种元素肥料中,水体最容易缺乏的是磷肥和氮肥,在进行水质培肥时要注意追施,施肥时要先施磷肥,后施氮肥,顺序不可颠倒。一般在入秋大换水后需及时施肥,便于水体繁殖浮游生物,使水质尽快肥爽起来,以利于鱼类在合适的水体环境中快速生长。养殖池塘追肥一般以无机速效肥为佳,如尿素、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等,施用时宜少量多次,每次每亩水面施用尿素1.5千克和过磷酸钙2.5千克或磷酸二氢钾1千克。化肥应分别化水后全池均匀泼洒,肥料不能混合泼洒,根据水质状况灵活掌握施用时间和次数。另外,使用生物渔肥也是提高水体肥度的重要措施,使用时严格按要求施用,会有更好的效果。
5.预防缺氧,保持水体溶氧充足
溶氧充足是鱼类健康生长的必备条件。到夏秋季节,池塘的载鱼量相对较大,水质条件容易老化,在暴雨或阴天时,由于气压低、气温低、池塘水温高、水色过浓,池塘极易发生缺氧现象,鱼类缺氧时往往出现浮头现象,有时甚至发生严重的浮头情况,导致泛塘而造成大面积死鱼,给养鱼生产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需要及时开启增氧机进行增氧或施用化学增氧剂增氧。要保证溶氧充足,必须抓住两个时段的增氧,即每天的午后增氧和凌晨增氧,一般午后开机2小时,凌晨开机4小时,基本可满足池塘水体的溶氧要求。不要忽视午后开机增氧,这一时段水的表层溶氧充足,通过增氧机搅水,把表层的富氧水输送到底层,使溶氧分布均匀,增氧效果事半功倍。没有增氧机时要备足化学增氧剂,以备急需。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及时改良水质,通过水质的改善提高水体的溶氧水平,确保池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发生缺氧现象。
6.科学用药,预防病害发生
药物预防是鱼病防治的关键措施,在养殖过程中,使用药物进行鱼病预防也是渔业养殖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夏秋季节是鱼类各种病害的高发期,从发病种类来看,主要病害是体外寄生虫病和细菌性鱼病,这些病害较难治疗,造成的损失大,危害也较重,所以抓好预防工作特别重要。夏秋防病应当采取内服加外消的防病措施,内服主要是在饵料中添加增强鱼体抵抗力和预防病害发生的药物,如在饵料中添加黄芪多糖、维生素C、维生素E、大蒜素、恩诺沙星、诺氟沙星等制成药饵,按疗程投喂,连喂4~6天,能取得较好的防病效果。在制作药饵时,需先把药物用适量水溶解,然后采用小型喷雾器喷洒,药物喷洒要均匀,使之均匀裹在颗粒饵料表面,稍晾干后投喂。外消主要是进行杀虫和灭菌,采用阿维菌素、伊维菌素、硫酸锌粉或敌百虫等杀虫剂,预防时间一般选择在入夏、夏末入秋或中秋,进行2~3次杀虫,可以有效预防寄生虫病害的发生。在“小满”节气和“白露”节气分别进行一次杀菌,采用二氧化氯、二溴海因、聚维酮碘等杀菌药,按要求的剂量使用,防病效果良好。
7.严密布控,驱除敌害生物
敌害生物对养殖鱼类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不仅争饵料、争溶氧、争活动空间,还会传播病害、败坏水质,所以要严密布控,及时消除敌害生物。在进排水时须进行严密过滤,进水口采用40目筛绢网裹过滤,用于隔绝野杂鱼等敌害生物;排水口采用鱼花布网片过滤,便于排出杂藻、污物。不要认为鱼类规格已经较大,不怕野杂鱼及其他敌害的侵袭而放松对水质的管理。另外,还有很多敌害生物对鱼类有较大的危害,如各种水鸟时刻对鱼类构成威胁,水蛇、水老鼠等直接摄食鱼种,蛙类、野杂鱼虾等与鱼类争饵料、争空间、争溶氧,所以要及时采取丝网挂池边、网片隔离、人工驱逐、捕捉等措施,消灭侵入池塘的敌害生物。
8.加固池埂,随时防旱排涝排污
鱼类生活的水体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尤其在夏秋季节,养殖池塘受气候因素的影响更明显。汛期往往会在短时间内突降暴雨,可能造成洪涝灾害。因此,在汛期以前就要及时加固池埂,防止洪水冲开池埂造成逃鱼,必要时在池埂处架设围网,防止过高的水位使鱼种逃逸。有涝就有旱,有时甚至旱涝急转,所以夏秋养鱼要做好两手准备,即预防洪涝和抗击干旱。干旱时节要打好水井,以备不时之需,如果有连通湖泊、水库、江河的排灌设施,则对于鱼类养殖区的防旱防涝都具有极大意义。旱季还要注重水质调节,减少投喂,确保水产品安全度过干旱季节,为丰水期鱼类健康、快速生长打下基础。
夏秋季节农田施药较多,在雨季时农田中的积水易流入池塘,其中所携带的农药往往会对鱼类造成污染。因此,田间池塘要注意加高池埂,避免农田积水流入池塘。汛期河道可能成为一些工厂的排污道,要避免使用带有污染物的水源。养殖区要远离居民生活区和垃圾处理厂,防止生活污水、雨水等污水流入池塘,造成污染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