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弧菌病
(1)症状:病蟹甲壳上有红色斑点状病灶,鳃呈红棕色,四肢局部或全部麻痹,蜕壳困难。病蟹附肢腐烂或肛门红肿,引起河蟹拒食,并有昏迷现象,常在池塘浅水处蜕壳,然后死亡。主要危害幼蟹和成蟹,发病季节为5~9月。
(2)防治方法:发病季节前后可用杀菌药物进行水体消毒,常用药物有碘制剂、氮制剂和含氯制剂。
在饲料中添加抗病菌、病毒等的粉剂药物和中草药(如三黄粉等),或每千克河蟹添加土霉素0.1~0.2克投喂,5~7天为一个疗程。
2.颤抖病
(1)症状:发病初期,蟹四肢尚能伸直,以后便不能伸直。病蟹站立不稳,翻身困难,行动无力,不能爬行,连续颤抖,无食欲,停止摄食,体内积水,4~5天后死亡。河蟹发病后蔓延迅速,危害极大。
(2)防治方法:注意饵料营养均衡,适当添加维生素、蜕壳素和植物性饵料。严禁滥用药物,尤其是苗种阶段,避免蟹内部器官的损伤。外用二氯海因全池泼洒,内服三黄粉、板蓝根等药物,5~7天为一个疗程。
3.上岸症
(1)症状:病蟹常常游动不安,吃食减少,严重时大多数停留在岸上,拒食。此病主要危害幼蟹,发病快,流行广,危害大。病因主要是蟹苗在育苗池带虫、带菌,水质恶化,饲料营养不均衡等。
(2)防治方法: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投喂适口性好、营养全面的饵料。认真选购蟹苗,防止带虫、带菌。用抗菌类药物拌饵投喂。
4.甲壳病
(1)症状:病蟹甲壳上出现棕色、红棕色点状病灶,这些斑点逐步发展成块状,中心部位溃疡,边缘黑色,继而引起其他细菌、真菌侵入。
(2)防治方法:用生石灰清塘,常用20克/立方米水的生石灰泼洒预防。也可用碘制剂、二氯或三氯制剂进行水体消毒,严重时连用2~3次。内服抗生素类药物,制粒或拌饵投喂3~5天,可控制此病蔓延。
5.黑鳃病
(1)症状:病情轻时,蟹的鳃丝部分呈暗灰色或黑色,病重时则全部变成黑色。此病是由细菌引起,多发生于成蟹养殖后期,水环境是主要诱发因子。
(2)防治方法:放养前彻底用生石灰消毒,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在饲料中添加抗菌类药物投喂。
6.纤毛虫病
(1)症状:此病主要危害大眼幼体和幼蟹,由聚缩虫、单缩虫等纤毛虫附着在蟹的肢体上引起。
(2)防治方法:经常更换池水,每次更换池水约1/3。用20~30毫克/升的生石灰全池泼洒,连用3次。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药物浓度为0.7毫克/升。用硫酸锌全池泼洒,使池水中硫酸锌的浓度达到0.3毫克/升。
7.蜕壳不遂症
(1)症状:河蟹的头胸甲后缘与腹部的交界处已出现裂口,但不能蜕去旧壳,导致河蟹死亡。主要危害中、后期的成蟹,特别是较肥大的成蟹。
(2)防治方法:经常加注新水、泼洒生石灰,在饲料中添加含钙丰富的物质。定期在饲料中添加虾蟹复合维生素和虾蟹脱壳素等药物。可用茶子饼浸出液泼洒,能促进河蟹蜕壳。
8.青泥苔
(1)症状:青泥苔是一些丝状藻类的总称,新萌发的青泥苔矗立在水中,衰老时漂浮在水面上,对幼蟹危害较大。
(2)防治方法:池塘中混养部分鳊、鲂鱼种,以摄食青苔。药物处理,常用药物有硫酸铜、石膏粉、固体或液体灭苔净等。
9.生物敌害
(1)主要有蛇、青蛙、蟾蜍、鼠类、凶猛鱼类、鸟类、螯虾等。
(2)防治方法:建好防逃墙,并经常维护检查。进水口严格过滤,防止凶猛鱼类混入。采取“捕、诱、赶、毒”等方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