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黄鳝非寄生性病害防治

2023-02-20

在黄鳝人工养殖或运输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往往容易发生一些非寄生性病害。这类病害发病急、危害大、死亡率高,会给黄鳝养殖生产者或销售者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无论是在高密度养殖期间,还是在运输、销售过程中,都要严格按操作要求进行,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

1.黄鳝感冒病

(1)症状:黄鳝的皮肤失去原有的光泽,体表大量分泌黏液,随着时间的持续,黄鳝陆续出现死亡现象。如果水温急剧下降或升高,可能会造成黄鳝大批死亡,甚至全部黄鳝死亡。

(2)病因:造成黄鳝感冒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养殖期间天气突然变化,如炎夏的中午突降暴雨,使池水水温骤然变化;二是池塘换水时水温不一致且一次换水量过大,使池塘水温变化幅度过大;三是运输途中换水时,换水过多,并且水温温差过大;四是黄鳝放养时,运输水温与池塘水温温差过大,鳝种没有经过过渡直接放养,使黄鳝在短时间内不适应而造成感冒。

(3)防治方法:鳝池在换新水时,每次不超过全池水体的1/3,并且先排后注。不宜采用水温过低的井水直接养黄鳝,井水要经过蓄水池曝晒增温,使水温与鳝池水温接近。暴雨前加深鳝池水位,并且疏通排水设施,便于过多的水及时排除。黄鳝在运输途中换水时宜勤换少换,换水温差不得超过2℃。黄鳝苗种运输到池边时,不要急于投放,先对鱼种进行温度过渡和消毒,待水温与池水温度基本一致时再放养。

2.黄鳝发烧病

(1)症状:病鳝极度焦躁不安,相互缠绕,底层黄鳝缠绕成团,因无法呼吸而致死。发烧病往往造成黄鳝大批死亡,死亡率甚至达90%以上。

(2)病因:一是鳝池放养密度大,局部水体内黄鳝数量多,再加上投喂饵料,增加了水体有机物承载的负担,水体不堪重负,造成黄鳝发烧;二是池底清理不完全,池塘消毒不彻底,使有机质大量积存于池底;三是黄鳝贮运前没有经过蓄养排便,再加上贮运密度大,没能及时换水,使贮运容器成为黄鳝发烧的发酵罐。

(3)防治方法:黄鳝的放养密度一定要适当,要根据水源的供应情况、池塘的养殖条件、生产管理水平等因素确定放养密度。黄鳝放养前对池塘进行清整,一定要用生石灰进行消毒。夏季在鳝池内适当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如水花生、水浮莲等,便于黄鳝隐藏及水体遮阴等。根据水质状况经常换注新水,改善水质。及时清除残饵粪便,减少有机污染。混养适量泥鳅,通过泥鳅的窜游减少黄鳝的缠绕。黄鳝运输前先蓄养排便,运输密度要合适,运输途中常换水。

3.黄鳝萎瘪病

(1)症状:病鳝身体明显消瘦、干瘪,头大身细,尾如线状,脊背薄,体色发黑。病鱼沿池边迟钝地单独游动,严重的丧失摄食能力,不久即死亡。

(2)病因:一是饵料的投喂量不足,个体小、体质弱的黄鳝抢食能力差,摄食不到饵料,造成鳝体萎瘪;二是放养密度大,一些弱小的个体生长慢,逐渐被淘汰而萎瘪;三是黄鳝越冬前积累的营养物质不足,越冬期间消耗大,春季时出现萎瘪病;四是饵料营养成分不足,尤其是动物性蛋白不足,造成黄鳝生长缓慢而萎瘪。

(3)防治方法:饵料投喂要充足,按“四定”要求投喂饵料。增加动物性蛋白的比例,如小鱼虾、动物内脏、蚯蚓、蝇蛆、黄粉虫等。适当控制黄鳝的放养密度,不宜投放过密。严格进行分级饲养,按照不同的规格分别放养。越冬前进行强化培育,保证黄鳝吃饱吃好,发育正常。

4.黄鳝中毒症

(1)症状:中毒的黄鳝因有毒物质的种类不同而表现不同的症状,一般在开始阶段表现为急剧游动,然后逐渐麻痹,行动迟缓,体色渐渐变成黑色,直至衰竭而亡。

(2)病因:一是硫化氢中毒,病鱼鳃变为紫红色,鳃盖和胸鳍张开,活动力逐渐衰弱,死亡鱼体失去光泽;二是酚中毒,鱼体表现为兴奋、窜游、颤抖,游动逐渐减弱,呈昏迷状态,直至死亡,死亡鱼体煤油味较浓;三是农药中毒,包括有机氯、有机磷、有机砷、有机汞、有机硫等农药,黄鳝农药中毒后初期表现狂游等急剧游动,鱼体逐渐失去平衡,直至死亡;四是工业废水中毒,包括苯类衍生物、酸、碱、重金属等中毒,轻者造成黄鳝减少摄食,影响生长,重者鱼体活动衰弱,直至死亡。

(3)防治方法:工业废水必须进行处理后才能用于渔业生产。生活污水也要进行处理,经过蓄污池的沉淀净化后使用。禁止农药污水流入,不得使用池塘水洗刷农药器具。禁止使用霉变饵料投喂黄鳝。饵料添加剂必须符合有关规定,并且剂量在允许使用的范围内。池塘水质须及时更新处理,避免产生有害物质,如硫化氢、亚硝酸盐等,保证净水养鱼。

5.黄鳝昏迷症

(1)症状:黄鳝因水温过高而长时间昏迷。此病大多发生于炎热的夏季,由于养殖池塘水位较浅,池水温度上升较高,黄鳝适应不了这种环境,致使长时间呈昏迷状态,挽救不及时就会造成黄鳝大量死亡。

(2)病因:一是池水水位较浅,水温上升快;二是较长时间保持高温状态,超出了黄鳝的适应范围,使黄鳝难以适应。

(3)防治方法:进入夏季对黄鳝池遮阴,如种植水花生等水生植物。高温季节经常换水,保持池水清新凉爽。夏季保持较高水位,避免阳光晒透水体,致使水体长久保持高温状态。饵料中添加维生素C等添加剂,增强鱼体的抗应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