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黄颡鱼易发病害防治

2023-02-20

1.发病的原因

(1)鱼种体质差,抗病能力弱:鱼种抗病能力的强弱是鱼种是否感染病害的试金石,抗病能力强,自然可以在病害流行之际保持自身健康无恙,体质差、抗病能力弱的鱼种,往往成为病害首先侵犯的对象,使病害暴发成为可能。

(2)苗种带病且未经过严格消毒:苗种带病是黄颡鱼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由于黄颡鱼较易繁殖,一些鱼苗繁育场在繁殖前没有严格选择亲本,使病害经过亲本传播给鱼种。另外,在黄颡鱼乌仔、夏花、鱼种培育过程中,往往使鱼种感染病害,没有经过消毒就投放到养殖池塘,为鱼病暴发提供了病原条件。

(3)水质条件差,有害物质积累过多:水质条件是影响黄颡鱼生长的重要因素,在水质条件良好的情况下,黄颡鱼生长快速。但在水质条件不合适时,黄颡鱼生长明显受阻,甚至因水质不良而诱发病害。在水质不良时,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严重超标,致使病菌、寄生虫等大量繁衍,黄颡鱼生活于其中,病害随时都可能诱发。

(4)投喂饵料不佳,饵料有变质现象:黄颡鱼要求饵料蛋白含量较高。在储存过程中,如果含水量稍大或储存时间过久,都容易发生霉变现象。采用这种饵料饲喂黄颡鱼,黄颡鱼易因肠胃问题而引发大面积病变。

(5)气候因素影响:暴雨过后如不及时对池塘进行消毒,鱼类易发生细菌性病害。在水温较低的条件下,鱼体受伤后易发生水霉病等。

2.预防措施

(1)改善生态环境: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保持池底淤泥在10厘米左右,有条件的在冬天进行晾晒。清塘采用生石灰消毒处理,消毒后适时注入经过滤的水源,并施用发酵肥进行肥塘,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25厘米左右,以利于黄颡鱼健康生长。

(2)科学调节水质:经常采用注换水的方式改善水质条件,一般每10~15天进行一次,每次换水30厘米左右,采用先排后注法,把底层的养殖废水排出,然后补足水位,调节pH在7.0~8.4之间。根据水质状况经常使用增氧机进行增氧。保持水体不缺氧。还可以通过施用水质改良剂或微生物制剂的方式调节水质,以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

(3)增强鱼体抗病力:投喂时要做到“四定”(定时、定质、定位、定量),定期在饵料中添加黄芪多糖、维生素C等增强鱼体免疫力和抵抗力的药物,使鱼体保持较强的抗病能力。

(4)选用优质鱼种:抓好源头,购买优质苗种,鱼种要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要从有资质的黄颡鱼鱼苗生产厂家购苗。在鱼种运输到池塘后,不要急于下塘,先进行苗种浸泡消毒,采用3%的食盐溶液浸泡5分钟后再下塘。

(5)水体定期消毒:黄颡鱼对硫酸铜、高锰酸钾、敌百虫等比较敏感,要严格控制用量,防止急性和慢性中毒。可以选择二溴海因、聚维酮碘、三宝有机碘等水体消毒剂,按说明用量使用,安全高效。

3.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

(1)腐皮病:由细菌感染引起。病鱼体表黏液增多,体表泛黄,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头部、胸鳍及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体表病斑明显,腹腔内淤积大量血水,肠内无食且充满黄色黏液,肝脏土黄色。一般在高温季节暴发,迅速死亡,病鱼在水体中不停地旋转,不久死亡。

治疗方法:每亩每米水深用“杀菌红”150毫升或使用二氧化氯0.3毫克/升,连用2天;同时在饵料中加入“鱼康宝”和鱼用“肝泰”,连服3~5天。

(2)肠炎病:病原为点状产气单胞杆菌。病鱼离群,靠近岸边独游,游动缓慢,食欲减退。症状轻的鱼,肠壁和食道局部充血发炎,肠腔内没有食物,肠内黏液较多;症状严重的可见全肠及胃呈红色,肠内有淡黄色黏液,血脓充满肠管,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流出。肠炎病为继发性感染,流行高峰为25~30℃,鱼种和成鱼都可得病。

治疗方法:每亩每米水深用“菌毒双宝”100~150毫升,稀释后全池泼洒,隔天用二溴海因0.3毫克/升全池泼洒。同时拌饲内服肠鳃平、维生素C,连用3~5天,直到病愈。

(3)车轮虫病:流行于春秋季节,夏季亦可发生。车轮虫寄生于鱼的体表及鳃部,镜检可以看到像菜碟样的虫体,做车轮般旋转运动,严重感染时鱼沿塘狂游,18~28℃最容易发生。

治疗方法:每亩每米水深用车轮净200~400毫升,连续泼洒1~2次。同时内服“鱼虫快克”,连用3天,按说明剂量使用。

(4)小瓜虫病:发病后常出现暴发性死亡,病原为多子小瓜虫。多子小瓜虫寄生处会形成白色小点,所以也叫白点病,病情严重时,全身布满小白点,体表有时似覆盖了一层白色薄膜。病鱼反应迟钝或漂浮水面,同时体色发黑,游动异常,最终因运动失调、呼吸困难而死。多子小瓜虫繁殖水温为15~24℃,pH为6.5~8,夏季少见。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水质恶劣和养殖密度过高。

治疗方法:使用硝酸亚汞安全性较差,剂量计算不准确容易产生药害。全池泼洒“百虫克”0.7毫克/升和“高效灭菌碘”1.5毫克/升,隔天换水1/2,再按相同剂量使用一次,可安全有效地治疗该病。

(5)粘孢子虫病:引起黄颡鱼粘孢子虫病的孢子虫种属很多,在黄颡鱼的鳃、皮肤及内脏器官都可以寄生孢子虫。肉眼可见灰白色点状或瘤状胞囊,病情越往后发展,胞囊越大,数量也越多。在5~6月间对黄颡鱼的危害较大。

治疗方法:该病应以预防为主,放苗以后待鱼种吃食正常后,拌入“孢虫杀1号”进行预防,可显著降低该病的发生率。发病后用“百虫克”0.7毫克/升全池遍洒,同时内服“孢虫杀1号”3~5天,可收到明显的效果。

(6)水霉病:病原为水霉菌,繁殖适温为13~23℃。该病为继发性感染,多发生在春季。当苗种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机械性损伤而消毒不及时时,易发生此病。菌丝在体表形成白色棉毛状,俗称“白毛病”。受感染的鱼,由于鱼体负担过重,变得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消瘦而死。只有受伤的鱼才会感染此病,因此放养鱼种时一定要做好消毒工作。

治疗方法:患病早期全池泼洒“百虫克”0.5毫克/升,同时拌饲内服“鱼康宝”,连用5~7天,防止细菌性感染的效果更好。

(7)营养性疾病:主要是由饲料营养不全面造成的,常见的症状有颜色粉白或发黄,胆囊肿大,胆汁发黑,生长缓慢,病鱼零星死亡等。

防治方法:更换饲料,采用信誉好的饲料厂生产的饲料。若是自配饲料,预混料的配比非常重要,动物性饵料的成分要充足,以确保营养水平。

(8)锚头蚤病:黄颡鱼锚头蚤病由锚头蚤寄生引起,4~6月是流行季节。发病初期,病鱼急躁不安、游动迟缓、鱼体消瘦,寄生部位充血发炎,肿胀,出现红斑。肉眼可见锚头蚤寄生。

防治方法:采用对黄颡鱼影响较小的阿维菌素等药物化水全池泼洒,按说明剂量使用。用后注意观察,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