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生态健康养殖大宗淡水鱼的基本要求

2023-02-20

养殖生产中所说的大宗淡水鱼,主要包括草鱼、青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鲂鱼等鱼类,也就是常说的常规鱼。这些鱼类的养殖产量占淡水鱼养殖产量的70%以上,是人们最常食用的淡水鱼类。因此,大宗淡水鱼的安全、生态、健康养殖极为重要。

1.重视产地环境,科学处理池塘

大宗淡水鱼一般都在淡水资源丰富的湖泊、水库、江河等水域生产,人工养殖大多在淡水资源充足的地方。为确保淡水鱼水产品安全健康生产,应建设专门的养殖基地,并达到较大的生产规模,便于规范化生产和集中统一管理。

生态健康养殖对生产基地的要求:基地周围无任何污染源,如工业三废、农业废弃物、农药及其残留物、生活污水、各种垃圾等都不允许存在,养殖产地环境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标准》的要求;基地要求水源充足、水质优良,水质条件必须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的规定;基地应具备专用的进水和排水渠道,具有完善的供给水设施,养殖废水集中收集,统一处理,或流经湿地进行过滤后再排放。另外,养殖基地还要具备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及电力条件等,便于养殖生产操作及各项生产措施的安排。

养殖基地一般以规划整齐的池塘为生产单元,在具体实施时有如下要求:池塘东西向,以长方形为宜;长宽比2∶1或5∶3,面积3~15亩;池深3.0~3.5米,水深能保持1.8~2.5米,池坡比1∶2.5~1∶3.0;池埂坚固、结实、不渗漏,池边建有专门的进排水口,并具备完善的防逃装置。池塘在放养前要彻底清整,在冬季要干塘曝晒池底,清除过多的淤泥,池底淤泥10~15厘米。在鱼种放养前10天,池塘注水10厘米,用生石灰150千克/亩彻底清塘。在泼洒石灰浆时,要做到全池覆盖、不留缝隙,使池底、池坡、池埂全部变白。清塘2~3天后向池内注水1米左右,对注入池塘的水源也需消毒处理,并经过严格的过滤。注水2天后进行施肥,根据池塘肥度按200~500千克/亩的用量,灵活掌握施用量。在施肥前对肥料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病菌、害虫等随水入池,以免造成池塘二次污染。

2.选用健康苗种,认真消毒放养

苗种的质量状况直接关系到水产成品的质量,目前,大宗淡水鱼苗种质量参差不齐,这就要求在选用苗种时必须十分注意。进行生态健康养殖,应选用具有苗种生产许可证的正规鱼苗繁育场生产的鱼种。如有条件,应对繁殖亲本的来源予以求证,确保亲本来源于有资质的国家级或省级优良种场,鱼种经无公害培育管理育成,鱼种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具备本品种的优良性状。运输鱼种应持有各种必要的检验检疫合格证书,以便追溯源头。

鱼种入池前须经消毒,具体方法可选用下列药液中的一种进行浸泡处理:①二氧化氯溶液,20~40毫克/升,5~10分钟;②氯化钠溶液,3%~4%,5~20分钟;③硫酸铜溶液,10~20毫克/升,8~20分钟;④高锰酸钾溶液,10~20毫克/升,10~30分钟。在用药液浸泡消毒时,应根据水温及鱼种反应灵活掌握浸泡时间。发现鱼种有不适症状时,应立即将鱼种及药液一起放入池塘。

鱼种放养时间:一般秋季放养在11月份前后,春季放养在2月份前后,水温8~10℃时放养最适宜。

放养模式:一般按吃食性鱼占80%、滤食性鱼占20%的方式放养,吃食性鱼包括草鱼、青鱼、鲂鱼、鲤鱼、鲫鱼等,滤食性鱼包括鲢鱼、鳙鱼等,也可以根据现有品种科学搭配。多个品种混养时,要突出主养鱼,适量搭配一些不影响主养鱼的品种,如青虾、鳜鱼、泥鳅、黄鳝等。不宜把相互影响较大的品种搭配在一起,否则不仅主养鱼生长不好,搭配的品种也受影响。鱼种规格根据养殖计划落实,可以把大规格品种与中小规格品种合理搭配,在养殖期间可以通过捕大留小的方式,实行阶梯轮养,提高水体的综合产出率。

3.使用优质饵料,科学合理投喂

饵料成本是养鱼生产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占养殖总成本的70%以上。要根据鱼类的营养要求,选用符合鱼类生长要求的原料。原料须经过精细粉碎、科学配比,混拌均匀,加工制成符合鱼类摄食的适口颗粒饵料,不仅能较好地满足鱼类的营养要求,还可降低饵料成本,减少污染排放,减轻水质污染。

针对不同的养殖模式,可以设计适合养殖鱼类要求,并能得到有效利用的特性饵料,如草鱼、鲂鱼等对植物纤维素的消化功能较强,可在配合饵料中加入适量的优质草粉;青鱼、鲤鱼对蛋白质的要求较高,宜多加一些高蛋白质原料。

用于加工饵料的原料必须是优质的、无霉变的、不变质的,在对原料进行粉碎加工时要尽可能细一些,不宜有较大的颗粒,以便于鱼类的吸收。在配制饵料及添加中草药与矿物盐等添加剂时,应参照《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标准》的规定,确保饵料安全无害。饵料颗粒的粒径应根据养殖鱼类的口径大小来确定,以适口为准,确保鱼类能摄食。

草食性鱼类可以饲喂一定量的饲草,但要选择柔嫩、新鲜、适口、营养丰富的水旱草,不得把发霉、变黄、有毒、带刺的饲草作为鱼类的饵料草。使用饼泊类饵料时,要求原料无霉变、无污染、无毒性,要先将原料切成小块,并经过充分浸泡或煮熟后,再进行投喂,使鱼类便于摄食和消化吸收。

投喂饵料要坚持定时、定位、定质、定量,还要看天气、看水质水温情况、看鱼的吃食及活动状况。一般地,水温为22~28℃时,每日投喂3~4次,以充分满足鱼类的摄食;在水温为15~21℃时,每日投喂2~3次;当水温为8~15℃时,每日投喂1~2次;水温在8℃以下时,可投喂一次或不投喂,具体视情况而定。

饲草、饼泊类饵料,应设置专门的饵料台进行定点投喂。若使用颗粒饵料,则必须驯化至鱼类形成固定摄食的条件反射后,再进行正常饲喂,以确保饵料被鱼所摄食,减少饵料的浪费,提高饵料的利用率,降低饵料系数。在投喂量的掌握上,以每次鱼摄食到八成饱为宜,即大部分鱼吃饱离开食场时停止投喂。

4.规范使用渔药,综合防病

渔药使用是生态健康养殖的重要一环,如使用不当,极易在鱼体中残留,造成养殖鱼类的质量不合格,因此要慎重使用渔药。

渔药一般包括杀菌剂、灭虫剂、水质改良剂等,目前,已有三十余种渔药被禁用,如氯霉素、五氯酚钠、孔雀石绿、杀虫脒等。在选用渔药时要特别注意,不可使用禁用渔药。使用渔药,如二氧化氯、二溴海因、大蒜素、三黄粉、强氯精、高锰酸钾等药物时,应当遵循《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的规定。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发现鱼有病害征兆时,要细心观察、准确诊断、对症用药。在预防和治疗时,要认真丈量水域、准确计算水体、足量使用药物,确保使用效果。

坚持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防病措施,针对不同病害,弄清发病原因,探寻防病机理,运用综合手段减少病害的发生。生产实践中,下列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用或交叉使用:

(1)生物防治法:利用病虫害的天敌、微生物制剂、生物免疫技术等防病治病,如混养鳙鱼摄食浮游动物、套养鳜鱼摄食小型野杂鱼、施用光合细菌分解有机质、草鱼种注射病毒性免疫疫苗等。

(2)生态防治法: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通过控制池塘水质等方法,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如施用生石灰调节水体pH、启动增氧机提高水体溶氧量等。

(3)物理防治法:通过创造良好的水体物理环境,使鱼类能够健康生长,避免病虫害的发生,如控制水体的透明度、升高或降低池塘水位等。

(4)化学防治法:利用各种化学药物杀灭病虫害,这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用化学药物见效快、效果好、使用方便,是养殖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措施。

(5)中草药防治法:中草药在使用过程中无残留、无公害,越来越被广大渔业生产者所认可,在养殖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在综合防病时,尤其要注意科学消毒,如池塘消毒、鱼体消毒、食场消毒、工具消毒、水体消毒等。通过严密的消毒措施,杀灭病菌害虫,切断传播途径,减少感染几率,力求把病虫害消灭在萌芽状态。

5.加强水质控制,促进鱼类生长

进行生态健康养殖,最为关键的一个技术环节就是调好水质。想要养好一池鱼,必先养好一池水。水是水生动植物的载体,是鱼类生存和生长的空间,只有把水质调整好了,才能为鱼类的生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宗淡水鱼对水质的要求基本一致,如最适pH为7.0~8.5,最适生长水温为22~28℃,水体透明度一般要求为20~35厘米,水域溶解氧在5毫克/升以上,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控制在不足以影响鱼类正常生长的范围之内,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密度适宜,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可被鱼类摄食,池水水质保持清、新、嫩、爽,水域生态呈良性循环。控制水质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注换水:进行生态健康养殖离不开换水,换水是保持水质良好的重要措施,尤其在高温季节,水质极易老化变质,及时更换部分池水对水质改良有重要作用。换水时应先排出底层部分老化水,然后再注入溶氧丰富的新水。在7~8月高温期,每周换水1~2次,每次50厘米左右,其他时间每10~15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30厘米左右。换水时应注意对水源的消毒与过滤,以免有害生物及病菌害虫随水入池。

(2)适时增氧:使用增氧机是高产池塘的必备条件,进行生态健康养殖必须采取增氧措施,使池水溶氧量保持在适宜鱼类生长的范围内。池塘一般按每亩0.3千瓦的标准配备增氧机,使用增氧机的时间一般在养殖中后期,在晴天的下午开机2~3小时,凌晨视溶氧情况开机1~5小时。具体应根据当时的实际状况而定,如阴雨天就要开机较长时间。

(3)用生石灰改良水质:在养殖期间,由于残饵及鱼类排泄物的积累、分解,水质极易酸化,有机腐殖质在水域中的量增加,水质状况易发生急剧变化。采用施用生石灰的方法可以提高水体的pH、净化水质、沉淀水体中的有机质,并能增加水体中的钙质,对水环境的改良大有益处。

(4)施用微生物制剂:微生物制剂包括光合细菌、芽孢杆菌、乳酸菌、噬菌蛭弧菌等,微生物制剂具有参与鱼体内的微生物调节、防止鱼类体内有毒物质的积累、提高鱼体免疫力、净化水质环境、分解污染物、促进鱼类生长等功效。适时适量施用微生物制剂,对肥水调节、改良水质底质、预防鱼类病害等都有好处。在施用微生物制剂时,必须注意用量要足,并且不间断施用,使水体保持较长时间有益菌占优势地位的态势,充分发挥微生物制剂在调水改水方面的作用。

6.适时起捕成鱼,均衡上市

大宗淡水鱼养殖,一般都是春放冬捕,集中上市,容易造成成鱼大量积压,价格下滑,效益下降,因而有计划地分批上市尤为重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放养品种及规格。养殖过程中通过轮捕、间捕,合理调节池塘载鱼量,使池塘内的生物总量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对于存塘鱼的生长及水质的培育大有好处。均衡上市还能提高成鱼的品质,实现安全、健康生产,最大限度地提高池塘水体的产鱼能力,进而使养殖效益显著上升。从目前市场看,市场畅销的商品鱼规格一般为:白鲢1.5~2.5千克/尾,花鲢2.0~5.0千克/尾,青鱼、草鱼1.5~5.0千克/尾,鲤鱼1.5~3.5千克/尾,鲫鱼0.3~0.5千克/尾,鲂鱼0.5~1.5千克/尾。在鱼种搭配放养时,既要考虑鱼的生长量,又要综合考虑成鱼的上市时间,以销定产,常年供应,增产增效,对于促进大宗淡水鱼生态健康养殖具有有效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