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梭子蟹的幼体培育

2023-03-03

(一)培育设施

三疣梭子蟹幼体培育多采用水泥池或水槽,室内、室 外皆可,但若为室内池,屋顶需用透明材料(如玻璃或玻 璃钢瓦等)。水泥池或水槽的容积为20~60 m3,水深 1.0~1.5 m为宜。形状以长方形为好。水池应设有进排 水、滤水、充气等装置,并视当地水温情况,决定是否附设 增温设施。池底要有较大的坡度,一般1.5%~3.0%,排 水底阀应足够大,直径一般为100~150 mm,以利蟹苗出 池。有的地区曾用土池进行幼体培育,有的培养到溞状 末期,即以灯光诱捕的方法,移入水泥池,继续完成大眼 幼体的培育。目前,国内沿海各地的对虾、河蟹甚至贝类 育苗设施,皆可进行三疣梭子蟹的人工育苗生产。

在三疣梭子蟹育苗设施中,除幼体培育池外,还应设 有一定比例的单胞藻培养池、轮虫培养池、卤虫孵化池 等,4种池子水体的比例大致为1∶0.2∶0.1∶0.1。最 好设有预热池,幼体培育池与预热池水体比为5∶1,以保 证换水所需温度。

(二)消毒与处理

消毒包括育苗池、育苗用水的消毒和清理。凡新建 的水泥池,因碱性很强,会影响幼体发育,需用水浸泡一 个月左右。若时间紧张,则采取加少量工业盐酸的方法, 以缩短浸泡时间。水泥池在育苗前应用每立方米水体加 20 g的高锰酸钾洗刷池底和池壁。

病害对幼体培育的影响很大。海水中的病菌,寄生 虫及幼鱼、虾都对梭子蟹幼体构成危害。因此,育苗用水 需进行处理。较为简便的是用滤网过滤,可除去部分敌 害生物。在育苗前期过滤时可用150目筛绢网。大眼幼 体期间可用80目筛绢网。采用沙滤过滤海水,可阻止浮 游生物、有机碎屑通过,效果较为理想。采用化学方法消 毒,最为彻底,一般向育苗用水中加入含有效氯8%~ 10%的次氯酸钠溶液120~150 g/m3水体,消毒12小时 后再加入适量的硫代硫酸钠消除余氯。由于硫代硫酸钠 会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因此除氯后需向水中充气。

(三)培育用水的调控

幼体收集前后,进行培育用水的生态调控是保持水 环境稳定的关键。方法:在幼体收集前2日,注入过滤海 水为池有效水体的60%,加入EDTA钠盐3~5 g/m3水 体。并加入小球藻的密度为40万个/毫升,扁藻、小硅藻 的密度各为2万个/毫升及部分角毛藻,轮虫3~5个/毫 升。温度控制在22℃~25℃。幼体收集后根据观测,调 控在上述范围内,并在特殊发育阶段做必要的调整以满 足幼体生长、发育、变态的需要。

(四)幼体质量的鉴别及选育收集

并不是所有抱卵的亲蟹都能顺利孵化,有时环境突 变或恶化,会使抱卵的雌蟹突然“流产”,即雌蟹将卵块用 螯足梳理掉。同样,能孵化的幼体也有质量上的差异,见 表1-13。弱的幼体难以培育,因此,在培育幼体之前,必须 鉴别孵化幼体的质量,以决定取舍。

 

表1-13 三疣梭子蟹孵化幼体的等级

 

 

等级 活力 集群 下沉个体 镜检形态 水槽中分布 备注
一等 良好 能力强 正常 表层 收集
二等 能力弱 正常 上层 收集
三等 较好 能力很弱 部分 部分个体异常 中层 选育
四等 缓动 不集群 大部分 异常 中下层 不收集
五等 不集群 全部 异常 下层 不收集
六等 不动 不集群 全部 异常 不收集

 

 

选优的方法是:将确定孵化的亲蟹,傍晚投放于1立 方米水体的水槽中(1只/槽),充气,控温22℃~25℃,投 入轮虫20个/毫升,定时观察确定孵化时间。在孵化过 程中应防止盐度变化超过3和水温超过25℃,否则孵化 后畸形幼体比率增高。孵化后,早晨水槽停止充气,旋转 水槽内的水,使卵膜及刚毛等脏物下沉堆积,健康幼体则 浮于上层,用虹吸法将上层幼体吸入已准备好的幼体培 育池中培养,收集密度为2万~4万只/立方米水体。国 内的生产性人工育苗多未经选优,直接在原池进行幼体 的孵化培育,密度一般在10万~20万只/立方米水体。 注意,一个池内应尽量选用同期孵化的幼体。

(五)幼体培育管理

幼体的培育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在幼体培育期间主 要应做好以下管理工作。

1.饵料及投喂

溞状幼体孵化后立即开始从外界摄食。开始摄食的 时间推迟半天,蜕皮的时间则会推迟一天,蜕皮率也大幅 度下降,因此,选择适宜的饵料,适时适量地进行投喂是 三疣梭子蟹幼体培育的一项很关键的工作,应非常重视。

三疣梭子蟹幼体培育的饵料应以生物饵料为主。研 究表明,单细胞藻类、轮虫、桡足类、藤壶和牡蛎的卵或幼 虫等是培育溞状幼体的最佳饵料。但在生产过程中,若 生物饵料需要量大、饵料培养暂时脱节,也可搭配使用人 工饵料,如蛋黄、蛤、虾、贻贝、蚌等贝虾类的肉糜及高质 量的配合饵料等。实践证明,混合投喂比单一投喂幼体 成活率高。

2.三疣梭子蟹幼体生物饵料的培养

(1)小球藻的培养。小球藻的生态条件参数:

温度:适宜4℃~28℃,最适18℃~25℃;盐度:适宜 5~80,最适20~30;pH:适宜7~10.5,最适8.0~9.0; 光照:适宜5 000~15 000 lx,最适8 000~12 000 lx。

营养盐母液的配制:1 000 mL海水中加入尿素100 g (或硝酸铵130 g,硫酸铵250 g),磷酸二氢钾10g,柠檬 酸铁0.5g。

培养方法:

一级培养:在室内三角瓶内进行。各种器皿消毒后 用消毒水冲洗2~3次;培养用海水应煮沸5~10分钟, 冷却后使用;培养密度控制在每毫升800万~1 000万细 胞,营养盐按1∶1 000加入。

二级培养:在1 m3~10m3水体的水池或水槽中进 行,池或水槽经消毒处理后,注入用酸处理使pH值至3 左右经12小时以上用氢氧化钠中和的海水,而后接入小 球藻,培养密度控制在每毫升1 000万~1 500万细胞,营 养盐按1∶1 000加入,并充气。

三级培养:在大水池中进行,使用海水经次氯酸钠15 ~20 mL/m3水体(含氯量5%~8%)处理8小时后加硫 代硫酸钠去氯后使用,培养密度控制在每毫升1 500万~ 2 000万细胞,营养盐按1∶2 000加入。

培养管理:每日定时观测,当混入原生动物时,可采 用绢滤除去或加入次氯酸钠1.5 g/m3水体左右处理,杀 死原生动物,过2~3天后小球藻可恢复生长,加入营养 盐后4~5天方可提供轮虫及育苗用。

一般一、二级培养日增殖率为30%~50%,三级培养 日增殖率可达10%~20%。

(2)褶皱臂尾轮虫的培养。主要生态条件参数:

盐度:适宜为10~30,最适为18~22;pH:7.5~8.5; 温度:L型最适18℃~22℃,S型为25℃~28℃。

耐久卵的孵化:自然海水经150目筛绢网过滤,而后 放入耐久卵,控制水温为22℃~30℃,盐度为20~22,并 充气,以利孵化。

轮虫的培养:培养用水池经消毒后,加入小球藻1 000 万细胞/毫升,待藻类被摄食殆尽后,投喂面包酵母(每 100万个轮虫投喂1~2g)或啤酒酵母(每100万个轮虫 投喂3~4g),培养密度控制在每毫升水体有150~200 个轮虫。

管理方法:每日定时测定pH、水温、氨氮、计数并镜 检抱卵情况及活动。当NH3-N过高,增殖率降低及原 生物出现时,应收获、冲洗、重新移槽培养。在培养过程 中,2~3天最好加入新藻液,以维持轮虫的生殖能力,同 时放入吸污器以吸附清除残饵及代谢物。培养时日增殖 率为30%~90%。

(3)卤虫无节幼体的培养。卤虫,又名盐水丰年虫、 鳃足虫或盐虫,我国大部分盐田均有分布。它是生活在 高盐度海水中的小型甲壳动物,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强, 增殖能力高。可在简陋的条件下培养,并获得高产。正 常情况下,卤虫以单雌生殖方式繁殖后代。卵的直径约 0.21 mm,卵壳很薄,称为夏卵,在母体育卵囊内发育孵 化为无节幼体,后排放水中营自由生活。通常一尾雌体 的怀卵量从几十粒到100多粒。环境条件不利时,则出 现雄体。雌雄交尾产生的受精卵,称为冬卵(或休眠卵)。 冬卵具有很厚的卵壳,球形,直径为0.23~0.28 mm。降 雨和水温显著下降,是促使卤虫产生休眠卵的主要原因。 冬卵经过春化(低温催醒),在合适的水环境条件下孵化 为幼体。初孵化1~2天的无节幼体体长0.30~0.48 mm,橘红色,无口器和消化道,靠自身卵黄营养。因它体 内含有大量卵黄、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作为蟹幼体的活 饵料最为适合。

卤虫卵的采收处理:为提高卤虫卵的孵化率,当年就 应将卤虫采收并进行潮湿冰冻处理。方法是将采收的卤 虫卵放入布袋内,移入按1.6kg粗盐加50 kg水配成的 盐水中反复洗涤,直至水清无混浊现象为止,然后把洗净 的卵置于一15℃或更低温的冷冻条件下,冷藏30天。取 出后晾干或在不太强烈的阳光下晒干,使卵的含水率不 超过13%,以便较长时间保存。

孵化:卤虫卵的孵化过程为,将冷冻处理过的卤虫卵 (干重每克20万粒左右),装入120目尼龙筛绢网内,用 水反复淘洗;移入浓度为200 mg/L的福尔马林溶液内浸 泡消毒半小时,也可用有效氯含量为10%的次氯酸钠溶 液浸泡淘洗,浓度为300 mg/L,但浸泡后要用硫代硫酸 钠中和余氯;将消毒后的冬卵,按每升海水1~2 g的比例 放入孵化槽(池)内孵化,保持水温27℃~30℃,盐度30, 并进行剧烈通气。一般经过24~30小时就可孵出幼体。

分离:孵化出的卤虫无节幼体要经过分离,把卵壳与 幼体分开,避免卵壳污染幼体培育池的水质。分离方法 有:①光诱法,利用无节幼体的趋光习性,在孵化池一端 挂灯诱捕。②遮光法,分离时停止充气,池内用黑色塑料 薄膜遮光20~30分钟以后,卤虫无节幼体可从池壁中部 的阀门往外排放,也可用虹吸法将中层的卤虫无节幼体 收集到网袋内。③改良的金尼式装置,即将长方形水槽 分隔成3部分,中间有盖,形成黑暗,两侧不盖,有光源。 分离时,将孵化出的无节幼体连同卵壳、坏卵等用筛绢捞 入中间部分,盖上盖子后,无节幼体由于趋光可通过隔板 的小裂口游到两侧部分,卵壳则留在中间部分而达到分 离目的。

卤虫去壳卵的使用和加工步骤:卤虫休眠卵外面有 一层咖啡色硬壳,它的主要成分是脂蛋白和正铁血红素, 这些物质可以被一定浓度的氯酸盐溶液氧化而除去,使 卵只剩下一层透明的膜,这层膜可以被动物消化吸收。 处理后的卵的活力不受影响,去壳休眠卵仍可正常孵化。 由于卵壳已经除去,无节幼体不需经过分离就可用于投 喂;而且,去壳休眠卵可以不经孵化,直接投喂,省去了孵 化过程。这是去壳卵应用于养殖中的一个重要科技进 步。其加工步骤如下:

A.去壳液配制:一般用次氯酸钠或次氯酸钾为主要 原料。也可用漂白粉,但有沉淀,使用时不如前者方便。

次氯酸钠(钾)液500 mL(有效氯含量按10%计),海 水800 mL,氢氧化钠13 g,充分搅匀,静置沉淀,取上清 液待用。

漂白粉250 g(有效氯含量以20%计),海水1 300 mL,加碳酸钠100 g,充分搅和后静置沉淀,取上清液待 用。

B.去壳过程:称取卤虫卵100 g,在海水或自来水中 浸泡1小时,用筛绢网捞出冲洗干净,投入去壳液中,当 卵色由咖啡色变为灰白,继而变成鲜橙色时,去壳就完 成。上述去壳过程要求在15分钟内完成。因为去壳过 程中,水温有时会很快上升,若超过40℃,卵粒孵化会受 到不良影响。所以,在必要时应采取降温措施。

C.中和残氯:去壳完毕后,即可用120目筛绢网将卵 粒捞出,用海水冲洗后,放入1%~2%的硫代硫酸钠溶液 内,除去残氯,卵粒就可直接投喂。

D.去壳卵保存:用不完的去壳卵,置入饱和食盐水 (1 L水加食盐300 g)中保存。为避免阳光紫外线杀伤卵 胚,应避光贮存。

利用卤虫去壳卵作为饵料的优点是加工设备简单, 操作简便,不占用育苗水体,冬卵利用率高,可防止聚缩 虫病蔓延。但卤虫去壳卵的比重较海水大,容易沉底,是 其不足之处。补救方法是投喂时要伴随较强的充气。最 后再提醒注意:为防止去壳卵表面残氯对幼体产生不良 影响,去壳卵要经过严格的除氯处理。

(4)蛋黄颗粒的制作。鸡蛋、鸭蛋均可,以鸡蛋蛋黄 为佳。将蛋煮熟,取出蛋黄,用细目筛绢(最好260目,以 后随幼体发育逐步改用200目或孔目稍大一些的筛绢) 包裹后挤压,再放在盛有清洁海水的容器内,用手搓揉荡 涤,蛋黄颗粒便从筛孔中滤出,取其滤出液泼洒投喂。网 目愈细,搓揉所费时间愈多,花费劳力愈大,而蛋黄颗粒 越细,越有利于早期幼体摄食。

在三疣梭子蟹幼体培育中,饵料及投喂这一环节还 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孵化当日的摄饵量因饲育水温不同而差异很大,水 温差为3℃时,摄饵量相差2倍以上。也就是说,幼体的 日摄量与水温关系密切,在适温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 日摄量将会增加。

一天的摄饵量与体重的比率,第一龄期最大,依次成 为以后几个龄期的个体,则迅速变小。

一天的摄饵数量,从重量来看,大型饵料比小型饵料 显著要多,这是因为,利用大颗粒饵料可以节省幼体的能 量消耗,这对幼体期的整个发育和成活率都具有极为重 要的意义。

轮虫投喂前应浓缩收集到高浓度小球藻(2 300万~ 2 500万个细胞/毫升)或扁藻(20万~25万个细胞/毫升) 中进行强化营养培育。轮虫密度为400~500个/毫升。 刚孵化的卤虫无节幼体也可放入加有乳化乌贼肝油(50 mL/m3)的水槽中,卤虫量为10 000万~14 000万个/立方 米,经6小时以上的营养强化后再投喂,以提高其本身的 营养价值。

以上所列三疣梭子蟹幼体培育的饵料种类、日投饵 量及日摄食量等仅供读者参考,而在实际生产中还应根 据当地实际情况,比如饵料资源,水温情况,幼体的密度、 活力、摄食情况,水质等综合因素灵活调整,以使幼体得 以正常发育和生长,从而取得好的成活率和出苗率。

3.水质调节

(1)三疣梭子蟹幼体培育的水质指标

pH值:控制在7.8~8.6范围内。可用换水或添加 藻液及贝肉汁方法调节。

盐度:三疣梭子蟹溞状幼体期为25~31;大眼幼体期 为20~25;幼蟹期为15~20;盐度日变化不应超过2。盐 度过高或过低,用加淡水或卤水的方法调节。

溶解氧(DO):应在4 mg/L以上,最好在6.0 mg/L 左右。如果溶解氧超过8.22 mg/L,pH值超过8.6时, 溞状幼体易发生气泡病。在pH值为8.5以下,溶解氧的 安全范围为8 mg/L。水中溶解氧用换水、充气进行调 节。

温度:幼体培育期间,水温控制在22℃~25℃较为适 宜。其中:Z1为23℃;Z2为24℃;Z3为24℃;Z4为 24.5℃;M、C1为25℃。

氨氮(NH3-N):应控制在0.5 mg/L以下。

光照:一般控制在1500~2000 lx之间。

(2)添、换水。溞状幼体初期对水环境的变化非常敏 感,故只加水不换水,即Z1、Z2期每日添水10%~20%, 从Z3期开始换水,Z3、Z4期每日换水20%~40%,M期 用20目网箱换水50%~60%,C1用网目1 mm网滤水, 日换水60%~80%。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3)充气。在育苗期间须连续充气,使池水处于微流 动状态。充气不仅给水体补充溶解氧,还能使幼体和生 物饵料分布均匀。在育苗初期,充气量要小些,使水面略 有波动即可。随着幼体的长大,充气量应相应增加,到大 眼幼体期,充气时水面以呈翻腾状为宜。幼体发育阶段 各期的充气量可参考表1-14。

 

表1-14 三疣梭子蟹幼体发育阶段各期的充气量

 

 

幼体期别 充气量(每分钟水体体积的%) 水面状况
Z1 0.8 微波
Z2 0.8~1.0 翻腾
Z3 1.0~1.2 翻腾
Z4 1.0~1.2 激烈翻腾
M 0.8~1.2 激烈翻腾

 

 

充气设施通常用罗茨鼓风机。该风机量大、风压稳, 适用于大规模的育苗生产,可满足育苗前、后期的不同充 气量之需。小型的充气增氧机,适宜于小水面的育苗之 用,池面积过大,易造成育苗后期的充气不足。气体经聚 乙烯散气管通入池底,再经气泡石送气,气泡石以采用60 粒度的砂轮气石为宜。或将内径为1.3 cm的聚乙烯硬 管直接布置于池底,在该管上按一定的间隔开一直径为 0.1 cm的气孔。气泡石(或气孔)可按每平方米设置1~ 1.5个。气泡石的布局以呈中间两平行线绑一块加强型 或梅花五点型或蜂窝六点型为宜。

(4)吸污。若在三疣梭子蟹溞状幼体第Ⅳ龄期的末 期池底脏,可用吸污器去除。

4.幼体的观察

(1)幼体各期的识别方法。溞状幼体的分期,主要根 据幼体第一颚足外肢羽状刚毛数和腹肢形态进行区别, 简易识别法是:Z1期刚毛四根;Z2期刚毛六根;Z3期腹肢 芽突出现;Z4期腹肢分两节呈桨状;M期螯足出现。

(2)幼体各期蜕皮征兆。甲壳类蜕皮时,由上皮层细 胞分泌酶,将旧皮的内表皮溶解,使外表皮与上皮分离, 与此同时,在旧皮之下上皮层又分泌出新的表皮。组织 学观察其间上皮细胞发生显著变化,进行分裂和蛋白质 合成,结果使细胞变大、增长,分泌出新的外骨骼(次生甲 壳),新旧甲壳间充满透明液体,旧壳内已具备下一阶段 较完整的结构,幼体阶段则伴着形态上的急剧变化。个 体发生的下一阶段,退化的或新发生部位形成双重结构 或稚形,蜕皮后吸水膨胀成为下一期个体。

外观蜕皮前表象:Z1~Z4期蜕皮前活力变弱,体色变 浓;M期尾部内卷,附着在物体上。

蜕皮征兆出现程度,有着渐变的过程,通过观察可掌 握培育管理是否得当,并可知后期各阶段幼体发育是否 同步。一般在水温22.5℃~25.0℃时,Z1~Z3征兆出现 后当日变态;Z4、M组织收缩达刺的2/3~3/4时当日变 态。

(3)各期幼体发育所需天数。在前述温度条件下,正 常情况Z1~Z4每期经过3天,M期需4天到C1,共需17 天到稚蟹。一般水温在22℃~27℃范围内,水温越高,幼 体发育期越短,需15~21天。

(4)幼体摄食、活力、体态的观察。在幼体培育期间, 每天至少两次观察幼体的胃肠饱满度、活力、体表光滑及 粘脏情况、残饵多少等,准确掌握幼体的健康状况和投饵 量,以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幼体能正常发育。

5.日常观测

在三疣梭子蟹幼体培育中,除时常观察幼体情况外, 还应每天检测水温、盐度、pH、溶解氧、氨氮、水色、透明 度、饲养水中出现生物、藻液浓度等,并随时进行调整,以 最大限度地满足幼体生长发育的需要,加快培育速度,提 高成活率。

6.附着器的投放

幼体发育至大眼幼体时,残食激烈,提前投放附着网 可减少相互残食。附着网最好是白色,其网目以大眼幼 体不能通过为好,网面最好有羽状突起,以防因通气或水 流冲击,造成幼体脱落。附着网斜放效果最好。

目前,生产中多用20目的纱窗网或筛绢网等,幅宽 1m,长度可与育苗池的大小相适应,一般1m~4m。投 放数量可根据育苗池内幼体密度大小而增减,一般每立 方米水体中投放0.5~1 m2的防残网。投放时间过早、 过晚都不好,最好在大眼幼体即将变态时投放。并注意 防残网的投放位置应设在幼体活动水层,还应设浮沉装 置,可随水位升降而升降。还要注意,在幼体培育中,应 及时洗刷防残网,以保持防残网的清洁。